“课堂讨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2017-07-26孙微
孙微
[摘 要]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形式,已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为此,教师要明确教学要求,将讨论设于课前导入部分,有益于创设教学情境;将讨论设于知识生长点,有益于促进知识的内化;将讨论设于理解疑难处,有益于促进思维的发展;将讨论设于见解陈述中,有益于提高思考的能力;将讨论设于解题策略中,有益于促进思路的开阔,以此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数学能力
据相关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尤为重视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的讨论活动,因为这一环节的开展、质量的好坏都可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性与有效性;特别是当教学进行至重点、难点时,其讨论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暴露其知识掌握的偏差与漏洞,从而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补充其知识的空缺,进而提高其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正所谓“真理不辩不明”,尤其对数学这一门综合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要想使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完善数学知识的框架,就要充分重视其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
小学数学的课堂讨论不是随意而行的,是要有讲究的,其活动的组织与展开应基于教学的设定目标、教师的指导方向、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及学生的阶段特征等,进而才可使其讨论环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设于课前导入部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的主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产生认识的冲突,进而才能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旧知与新知的冲突中,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与欲望,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无论教师采取的是设疑式的导入、故事式的导入,还是旧知牵制式的导入,都是其通过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周密考虑而得的,因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可使学生快速提起学习兴趣,为展开的讨论、情境教学的创设、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以“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将讨论的内容设置为:小宁打算在星期天到文具店购买两支钢笔,若你是小宁,你在购买时首先会考虑的问题是什么?你要怎么解决?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问售货员一支钢笔的价钱。”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看两支钢笔是否都是一个价钱,分别询问。”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追问:“若每支钢笔的价钱都是8元,那么两支需要多少钱?”学生们可能会用加法,可能会用乘法。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小宁还想再买一个价值为5元的文具盒,请问一共需要支付多少?”进而让学生逐渐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课时的知识点。
二、设于知识生长点
课堂教学是一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活动,因而要想使课堂教学发挥其最终的作用,需要教师发挥其课堂的指导作用,预设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促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每一知识生长点中设入知识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获得知识,并在掌握中将知识点内化。
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适合的知识生长点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出示这样一道例题:“3.248÷0.14”。让学生讨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那么你们能否通过旧知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鼓励學生大胆将其想法、意见进行分享、交流,待学生交流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将“3.248÷14”“324.8÷14”“3248÷0.14”分别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异同点,从而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的内容,并将新的知识在讨论中得以内化。
三、设于理解疑难处
对于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感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疏通知识的交错并完成认知的目标。当然,在执行直观与感性方法的同时,必要的讨论不可或缺,因为讨论活动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抽象的过渡,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一道例题“23-7”,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展开讨论:“在左边置两捆小棒,每一捆小棒的数量为10根,在右边置3根小棒,要求将7根小棒拿出,应该怎么操作?”学生们可能有以下几种摆小棒的方案:(1)将左边的一捆小棒拆开,并从中拿出7根,然后将剩下的3根与右边的小棒放在一起,接着再将其与另一捆小棒捆起来;(2)同样先拆左边的一捆小棒,让其与右边的小棒混为一体,然后再从中抽出7根,并将其剩下的小棒与另一捆小棒结合。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总结中指导学生对其方案进行深入思考,如询问学生:哪一种方案比较简单?若不用摆小棒的方法,这一计算要怎么进行?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因而极易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其抽象计算的方法。
四、 设于见解陈述中
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学生,在其学习的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思想水平不一、思考角度不一、思维策略有别的同伴,因而讨论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及意见。因此,教师更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见解,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陈述,进而让其他学生了解到这一问题的另一角度与解题的方向,从而促使学生掌握从其他角度展开思考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能力,品尝探索的快乐。
以“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来归纳分数的性质,例如归纳为:“一个分数的分母与分子在同时缩小或扩大相同倍数(0除外)后,其大小不变。”然后再让学生翻看书中的定义:“一个分数的分母与分子在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数值(0除外)后,其大小不变。”接着让学生阐述这两种定义是否一致,哪一种更为贴切、恰当。
五、设于解题策略中
对于数学解题而言,没有固定的思考起点,没有固定的思考路径与方法,更没有固定的统一模式,但是在解题策略中展开讨论,可以将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呈现,从而补充他人在这一解题上的不足,完善他人解题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其思路的开阔。因此教师可以将讨论设于解题策略中,让学生通过对解题思路的讨论来相互启迪,并不断拓宽其解题思路,从而有利于其思考能力的提升。
以一道应用题为例:“每3吨的海水可晒出0.15吨的盐,那么试问7.5吨的海水能晒出多少吨的盐?”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然后将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共享,将“7.5÷(3÷0.15)”“0.15÷3×7.5”“0.15×(7.5÷3)”“0.15÷(3÷7.5)”“7.5-(3-0.15)×(7.5÷3)”分别写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讨论每一算式的正确性以及解题思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前三种解题思路较为易懂且常见,但是对于后面两种,其思路就较为难懂,且较为复杂,而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其难以理解的点就会极易被解开,使大多数学生体验到茅塞顿开的快感以及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开阔解题思路。
新课改的大力推行,给对话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增添了教学的挑战性。虽然当前的小学数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基于对对话教学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把握、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上开展良好的课堂讨论,就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伶俐.课堂讨论的点拨艺术[J].新教师,2014,(12).
[2]刁桂香.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J].好家长,2015,(37).
[3]罗光理.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活动误区及有效举措[J].科普童话,2015,(45).
[4]丁瑞青,山永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课堂讨论[J].新校园(中旬),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