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对大学生受众个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2017-07-26王小康杜萌刘江璐张瑾航陈依阳
王小康+杜萌+刘江璐+张瑾航+陈依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 研究大学生在使用微媒体时的基本使用特征,信息分辨意识和能力以及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大学生会较为频繁地使用微媒体,其中部分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时间过长。对于在微媒体上的信息,大学生受众有鉴别信息真伪的意识。微媒體的大学生受众会在微媒体上发布并接受的信息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微媒体上传播的情绪以积极为主,但是也包括负面情绪。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包括通过软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设备使用时间和趋势,提出了微媒体平台和教育机构对抗虚假信息的策略,以及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对抗负面情绪的传播的设想。
关键词 微媒体;大学生;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9-0063-02
微媒体是基于移动端的具有社交属性的新型媒体形式。其传播结构是由大量独立的网络发布点构成,并提供了基于用户网络社交关系进行的信息即时发布、分享、传播的网络平台。在本篇论文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了目前微媒体的大学生受众在微媒体上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建议。通过本文对于微媒体大学生受众的分析力和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使用微媒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来自微媒体的负面影响。
1 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众数据
通过调查发现,62.64%的志愿者有2~3部移动设备。而使用的微媒体多集中于腾讯微信、新浪微博和腾讯QQ,其中86.72%的志愿者在近期使用过1~3种微媒体,其中使用过2种的人数最多,超过60%的人平均每天花费1~4小时用于查看微媒体上的各种消息。超过90%的志愿者认为他们在微媒体上获得了适合自己的信息。
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有使用微媒体的客观条件和习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会每天接触微媒体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部分学生的使用时间超过8个小时。
2 大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分析
大学生在微媒体上更倾向于获取娱乐类、知识类、学习类、科技类的信息。这符合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需求。与此同时,大学生对于各类信息都有一定的警惕性,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有鉴别信息和区分信息真伪的意识。而就关于信息来源的受信任程度的统计来看,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来自学校官方、受权威认证、有有效证据、来自亲朋好友的信息,而对来自陌生人、华丽漂亮的文字信息表示更加容易怀疑和不信任。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具有一定的分辨意识,对繁杂多样的信息会进行甄别筛选,并选择自己认为相对真实可信的信息。
3 大学生在使用微媒体时相互作用的规律
微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同之一就是微媒体的用户之间有机会相互影响,用户之间有机会相互影响产生相互作用。这使在微媒体上的信息交互变得比传统更加复杂。
超过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好友中大学生的数量超过半数,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使用微媒体时接触到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他使用微媒体的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反馈显示,志愿者发送的点对点消息和一对多消息的数量呈现出爪形分布,大致分为4种类型:很少产生任何类型的消息的微媒体使用者,产生较多的点对点消息但是产生很少的一对多消息的微媒体使用者,产生较多一对多消息但是产生较少的点对点消息的微媒体使用者,以及产生的点对点消息和一对多消息的数量差不多的用户。
鉴于受访者均表示来自好友的消息会比来自公众人物的消息更加有可能受到他们的信任。同时,有52.75%的受采访者表示,来自自己的好友的消息能给自己带来情绪的影响。而根据调查来自自己的好友的消息是所有消息中最有可能影响受访者情绪的。因此,研究学生在微媒体上发布的消息对其他学生的情绪能够产生最为显著的影响。在传播的情绪的种类方面,大部分受访者的反馈中说明最有可能分享的情绪类型是喜悦,其次是兴奋。由此可见,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最有可能传播的情绪都是使人愉悦类型的积极情绪。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在微媒体中产生信息或产生的信息很少。但是也有不少学生会产生较多的信息,进而占据主要的展示空间。产生较多的一对多的学生和产生较多点对点信息的学生有一部分的交集的同时也不排除非常活跃的产生点对点消息或公开信息的学生。
尽管来自其他学生的消息并不是其他学生最主要的可信信息来源,但是它们对于学生的情绪的影响却是最显著的。这说明学生即使不能肯定信息的真伪,也会受到来自于其他学生的情绪的影响。因此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集中于情绪。
4 讨论
在刚才的结果中,可以注意到几个目前微媒体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部分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时间过长。在调查问卷的反馈中,有部分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时间超过8个小时,这个长度的使用时间和本身微媒体提供比较快捷的信息获取的初衷不符的同时,也会压缩这部分重度使用者学习和生活上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这部分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使用手机上的App对用户使用程序的时间进行记录和提醒来规避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其次,是在微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可能带来的危害。在部分平台的广播消息中会出现比较集中和严重的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并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如果错误的相信这些消息会导致这些消息进一步的传播并导致有违科学事实的想法和不合理的行动。导致虚假信息传播的原因之一在于微媒体上的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决定随其文章内容一起传播的评论,这导致反对其文章的意见无法随内容一起传播,以致平台上假冒内容容易得到传播。而对于在较小范围对此类假冒内容的对抗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对于信息的批判性分析能力,验证自己发现的信息的真伪。
最后,是负面情绪在微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在目前的反馈中,来自其他学生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情绪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影响不但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进行分析,将有负面情绪的信息和其他正常的信息区别对待。谷歌的Perspective API是在这个方面比较成功的尝试之一。
5 结论
在本论文中,总结出3个方面的微媒体对于大学生可能的影响和现象。这些影响包括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的时间浪费,在微媒体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导致错误认知和不当行为,以及负面情绪的传播。
在本篇论文中,问卷的发放方法导致数据实际传播的途径在不同的平台和环境上有所不同。要进一步的进行探究,可以通过分析手机软件的遥测得到更加客观的数据。
微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和移动终端普及的必然结果之一,对微媒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趋利避害,更好的使用微媒体并促进微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卓文,李伊,徐天晟.微媒体应用发展现状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0):42-43.
[2]折江虹.从微博与微信的异同看社交微媒体走向[J].新闻世界,2014(7):193-194.
[3]Junco R, Heiberger G, Loken E. The effect of Twitter on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grade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1,27(2):1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