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循序变式
2017-07-26何敏
何敏
[摘 要] 数学教学必须循序渐进,这符合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循序渐进意味着在概念课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应该重视循序渐进地设问和变式.
[关键词] 高中数学;概念;变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学生的认知是连续的,必须从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区延展,而不可突兀地进行灌输,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从最近发展区走向潜在发展区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就该话题进行探讨.
[?] 概念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很多学生到了高中觉得数学学习难以适应,什么原因?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压力变大这是一个方面,但是我们教师有没有想过学生认知的基础在哪里?我们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尤其在高中数学起始阶段,教师不好讲、学生难理解的问题的根源大多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备好学生和教材,初高中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找准. 怎么办?笔者认为,我们高中教师应该细致地分析待学内容与初中(或高中前阶段)知识之间“微观化”的关系,找到这个关系就找到了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法门.
例如,“函数”这个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再到函数图像和图像上的点,由图再转向点的代数形式坐标的研究;从图像的变化趋势去分析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范围,继而引入数集及其对应方式,形成对函数概念新的认识即对应于高中的函数“f”、定义域、值域,具体的教学可以顺着如图1所示的关系图开展.
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式教学符合最近发展区教育理念,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有效延展式发展.
[?] 搭好脚手架促进概念的有效学习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教学必定是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自然过程,这个过程中如何深化学生的理解呢?笔者认为,应该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一个很好的分析与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旨在给学生搭好脚手架.
例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我们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发,生活中线面垂直的情形很普遍,因此学生的头脑中是有“线面垂直”的形象化认知的,所以课堂上只要稍加指引学生便可以轻松地举出“线面垂直”的实例,不过他们站在数学学科视角对“线面垂直”的理解却不是十分准确的. 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很多学生的思维是直接从“实物”跳转到“空间直观图”的,这里其实就忽略了对“几何模型”的关注. 导入环节需要我们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搭好脚手架,帮助学生从现有的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 教师提供3幅图(图片中有如下的信息:电线杆与地面的位置;门轴和地面;打开的书立在桌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直线和平面有哪些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找到实物和空间直观图,我们教师要从旁指引,确保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实物→几何模型→空间直观图”的完整过程,继而得到“线面垂直”的概念名称,完成新课的导入.
在给出“定义”的环节上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已经具备了如下两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①此前,“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学生已经学习过,从学生的思维能力来看,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初具规模;②学生具备了“线线垂直”的认知,无论是“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还是“异面直线垂直”均有所理解. 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还有怎样的困难呢?将“空间垂直问题”转化为“平面中的垂直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相当多的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直接抛给学生“一个定义三个注意”,紧接着就提供例题给学生讲解如何应用,最后再提供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训练. 这样的处理看似紧凑,其实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也缺乏对概念本身的解构,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孤立的知识,没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间的联系. 从学生的思维来看,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势必仅停留在浅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仅仅是模仿,数学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从“线面平行”的知识与数学方法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迁移,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念. 本来研究的“空间问题”有效降维成为“平面问题”,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而对于定义中出现的“所有直线”这个难点如何理解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个难点进行一系列设问与追问,使学生的认知沿着“与一条直线垂直”→“与无数条直线垂直”→“与所有直线垂直”这样的路径螺旋式地提升.
[?] 习题教学注重变式訓练
如果说我们把概念教学比作给数学知识大厦搭建框架的话,那么我们的习题教学则是精装修. 借助于习题课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促进知识、概念的内化. 同样,习题教学也应该引导学生从最近发展区不断向潜在发展区跨越. 如何实现?变式教学不失为一良策.
1. 同一道题的循序设问
变式教学的变式首先体现在同一道题多问的设置上有思维梯度,我们来看下面一道例题:
已知函数f(x)=ex+e-x,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证明:f(x)是R上的偶函数;
(2)若关于x的不等式mf(x)≤e-x+m-1在(0,+∞)上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