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课程评价观与当前语文课程改革
2017-07-25郑奕珂
郑奕珂
【摘要】徐特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他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的教育目标、学科性质、学科教材、学科教学、课程评价以及教师素养都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本文着重探讨徐特立的课程评价观以及其对当今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徐特立;课程评价观;语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徐特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湘徐与皖陶,教育之双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徐特立与陶行知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徐特立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的教育目标、学科性质、学科教材、学科教学、课程评价以及教师素养都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其思想虽时隔百余年,但其精髓对今天教育的现实问题仍有启示意义。
一、徐特立的课程评价观
徐特立关于课程评价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题为“考试制度问题”的未发表文章(1942)和1946年9月的谈话中。1942年,徐特立任宣传部副部长并于当年3月负责考试委员会工作,职责所在促使他关注课程改革的问题。他全面批判了传统课程评价方式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立新型学习检查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与作者身处清末的应试经历和他后来多次赴日本、法国、欧洲进行教育考查的经验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建立“学习检查制度”取代传统考试制度。对于传统的单凭一次考试结果录取学生情况,徐特立认为这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其任职的陕甘宁边区,他建议实行“学习检查制度”。学生的成绩考查方式,分为平时考查和定期测验。平时考查侧重于实际生活联系及实际应用程度,比如考查学生的口头问答能力、演习练习等。定期测验包括临时测验和学期测验。
限制试题范围,防止怪难偏题。对于传统考试繁难问题,比如:故意出难题、偏题、怪题卡学生的情况,徐特立认为,要“选取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列出许多复习题目,然后进行不出这复习题范围的考试”。
废除笼统的分数评价,不以考分论人。对于传统的考试用分数或者等级表示成绩的情况,徐特立认为通过排名次来分等级,会给成绩差的学生造成压力从而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信心,这将会造成教育的失败。因此,他主张“废除笼统的分数,具体地指出错误,表扬一些好的,不要有什么榜尾的丙丁的”。要求教师改变评价方式,不要对学生进行排名,采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弥补错误。
二、徐特立的课程评价观对当前语文课改的启示
回望历史,徐特立提出的这一系列新型课程改革的构想,对于前人的继承或批判,或有所创新,仍然对于当今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有许多启示意义。
在评价内容上,徐特立注重学习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要从“平常参加学校活动,社会活动中见成绩”。在这一点上,徐的思想与陶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他提出要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对陶行知的理论从不自觉地应用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升为“实践即教育”的高度。而今日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注重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学习态度。2016年9月最新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把“社会参与”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核心素养,可见,徐特立提出的课程内容的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在评价方式上,徐特立提出不以一次考试结果衡量学生的水平,不以分数论人的观点。
反观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摆脱不了应试的窠臼。比如尽管经历不断的课程改革,当前高考的方式仍然摆脱不了一纸成绩定终身的诟病。所幸,当前学界仍在不断尝试,不断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平时行为、成长记录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和多种评价方式。可见,徐特立提出的评价方式具有前瞻性。
在评价的功能上,淡化了课程评价的筛选和选拔功能。其中,徐特立提出要用不同办法解决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形成“从普通中发展特长,这一门你胜我,那一门我胜你”的良好發展态势。这一思想体现了对语文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重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他的多方面潜能和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理念与当前国外的多元智能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值得处于课改的我们借鉴和学习。
当然,徐特立的课程评价观是建立在特殊的抗战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与当时强调实事求是的政治条件密切相关。迫于教育启蒙与抗日需求,其提供的教育只能是最起码的普通教育。放到当今的时代,显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他提出的废除笼统的分数评价,不以考分论人,显然也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质量。再者,没有明确的评定标准,仅仅依靠民主评定容易产生完全放弃考试而最终无法选拔人才的痼疾。但在应试教育弊端仍在相当一部分地方愈演愈烈的现实情况下,回顾徐特立对课程评价的观点,重温他的“学习检查制度”,仍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参考文献
[1]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三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2]吉多智.徐特立教育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3]彭红霞.徐特立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与发扬[J].特立学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