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2017-07-25周月文

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周月文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外壳,是情感的载体,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对文本语言的正确理解、感悟是读懂文章最基础最关键的起步。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语文存在的家。”所以说,品味语言,应是一堂语文课的核心内容,品味语言需要心智的投入,把心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通过揣摩、辨析、感悟、欣赏语言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去品味语言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语言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刪减词语,比较品味

例如《中国石拱桥》有这样的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把这句话中的“大约”“可能”两个词删掉,删掉后的句子就变成“《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把原来的句子与删掉两个词语后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思考,进行比较,他们就明白,“大约”“可能”只是一种推测,表示不确定,表示猜测的语气。如果删掉这两个词后,原来的句子就变成肯定语气,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了。

通过删减比较他们就可以知道一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让他们再次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我在原句中又删掉了“有记载的”这个词语,原来的句子就变成“有可能是最早的石拱桥了”。有了学习上面两个词的经验,学生把删掉后的句子与原句再进行比较,他们懂得“有记载的”能增强发言的可靠性,去掉后就没有根据了。

二、揣摩语言,语境品味

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词语用得是否适当,是否合理,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诠释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话现在也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理解文本语言的一大原则了。事实上,词语离开具体的语境、游离文本之外,那么理解词语含义势必不准确不到位,这样有时就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闹出笑话,因此,品味语言,就是要紧扣文本去解读,把词语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要内容,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真正含义。

例如《春酒》,结合语境品味“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就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缝的八宝酒了”这句话中的“偷偷”一词的含义。品味“偷偷”一词,结合以下两个方面语境反复揣摩:

一要紧扣文本解读。解读文本,紧扣文章主题,领会“文意”,把握中心,就会正确理解词语。通过解读,我们可以知道,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慈爱的光芒,承载了作者琦君对母亲、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也体现了借民俗表达家庭生活的美。文中为何用“偷偷”,就是因为母亲不让“我”多喝酒,是因为她担心“我”喝多了会流鼻血,她的“不让”,“我”的“偷偷”,蕴含了母亲对女儿不言而喻的慈爱,“偷”出了一份浓浓的母子情。

二要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紧密联系文中的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学生在揣摩“偷偷”一词时,我还要求学生把此词与文中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理解。他们就懂得:“偷偷”体现出小女孩在母亲面前,对香酒有着孩子般的好奇。好奇的原因是母亲说酒太补,所以小女孩也想尝试一下,看看酒是不是像母亲所说的那样;“偷偷”还可以看出小女孩孩子般的胆怯。因为孩子的母亲说,“我”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可是,面对那么香那么醇的春酒,“我”实在是太想多舔了,可是又担心母亲不同意,怕她骂“我”,只好“偷偷”把手指伸在杯子里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握了“偷偷”,突出了孩子可爱、天真、活泼、幼稚的童趣。

通过以上方法的揣摩,他们可以理解“偷偷”一词在整个语境中所包含的全部意义,透过这个词,不但让他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旨,而且也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意图。

三、感受魅力,朗读品味

通过诵读不但可以品味语言对齐美和音韵美,也可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例如学生朗读“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我的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揣摩这样的句子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他们知道,此句话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这样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写出两相对称的句子了。通过朗读,不但研究了作者的遣词造句,而且也增强了语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在引导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我还要求学生通过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例如上段所揣摩的那个句子,文中的“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总的来说,反复的朗读不仅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性格,明确文章的主旨,还可以让学生获得美育教育,提高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采用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或者是朗读感受法,种种品味语言的方法最终要依靠语言本身,每一个过程的揣摩与品味,都会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领悟到语言的精妙,也可以获得言语智慧,得到文本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