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多调色儿童本真的语言
2017-07-25项红梅
项红梅
【摘要】儿童语言正是儿童幼小心灵的绽放,纯真自然。习作是小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是一种内在意念的原生态流露,本不需要“调色”。本文分析了学生习作“调色”往往来源于儿童的盲目模仿和教师的错误引导,探讨了如何适度润色语言的问题。
【关键词】语言润色;现象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学生在习作中为求大义而捏造事实,丧失了童真和童趣。如我和同桌一起跑步,他的跑鞋鞋底穿了,跑不了,我就把自己的新跑鞋和他换,我们俩飞快地跑了一圈又一圈。还有的为了文句独特、别致而连用成语,最终闹成了笑话。对儿童习作中的“调色”现象,教师不必谈虎色变。习作是学生学习表达的载体,通过适当调色,让表达的效果更好,也未尝不可,而如何做到适度才是关键。
一、谁在习作中“调色”
(一)源于儿童本身
现在提倡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将在阅读中吸收和模仿,在习作中“调色”。特别是在有数字要求的文章中,经过一字一行、一词一行,或一个标点、一句话单独成行的形式,使文章的字数达到要求。有作家甚至叫学生瞎折腾也行,就是一句话反复说几次。读多了。久而久之,儿童不由自主地习作中加以模仿,再加上《优秀作文选》的阅读,就如虎添翼地着色,再着色,使习作呈现“优秀”的假象。
(二)源于教材本身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范例進行分析,欣赏时,时不时会传递给学生什么是好词,什么是佳句。这种传递被强化和明晰后,就会变成一种标准,儿童则会不自觉的将习作向标准靠拢,这是教学的倾向造成的。此外,还有教师评价的导向。教师在学生习作后,都会展示、表扬一定格式的优秀习作,这种评价对习作会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儿童在对比中发现“着色”后的习作会受到表扬和鼓励,于是大部分会主动模仿优秀习作。
二、常见的几种“调色板”
(一)运用成语,妙句进行文章调色
有人说,一篇好文章,就应该运用成语、妙句。这必然让孩子用抄、背等方法积累,硬塞到自己的文章里去。虽然作文表面看上去是美文一篇,却释放不了孩子的纯真语言。但批改者拍手叫好,还会用红笔作上鼓励的标记,甚至在全班交流。有一次,我参加三年级上册看图作文阅卷,作文满分二十分。有个孩子是这样写雨点的大:“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像小石子大的雨点啪啪啪地打在玻璃窗上,那个响叫人害怕。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啦,都看不清了,好像天和地连在一起了。”纵观全文,我不准备扣。另外老师反对说此文没有出现一个成语。如大雨倾盆,瓢泼大雨,没成语积累扣三分。我固执已见,这就是孩子本真语言表达,难得。
(二)结构模式,进行调味
我们学习的文本中,往往有几种写法相对固定,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尾点题、总分总等的文章,学生学以致用。高年级学生模仿中学生作文,采用成段排比,引用名人名言。这样套用的文章给人一种固定的,死板的模式,仿佛给文章进行了稳定性的调色。让人无可挑剔也无需挑剔,却味如鸡肋。
(三)立意崇高化,进行调情
当今学生作文,喜欢将小事化为大事来写,平凡人写成不平凡品质,普遍事件见道义,景致中见精神……儿童习作思维贴近成人,甚至超于成人,从而达到了成年人所赋予的教育目的,满足了一代人自己未完成或未实现的目标。这种作文反映了孩子作文立意的崇高化,这种现象颇为常见。这样的文章,无论何时、历经多久,阅读时总会给人积极向上的正义感,此作文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三、如何对待习作中的“调色”
(一)控制“调色”的量
学生在用词时,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不必强制要求学生运用成语。造句时,不要刻意追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儿童情动辞发,应该自然表达,自由写作,不为所谓的美名而无病呻吟。立意上,不要一味追求高与大,只要有趣就有意义。平实的、童化的,甚至是略带着天真邪趣的,才符合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和审美。例如在学习《三个儿子》这篇文章后,老爷爷只夸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孩子。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题:我该做哪个孩子 ?说说自己的想法,写成一段话。有个男生说:“我要做那个练歌的孩子,练好了基本功,长大了说不定成为音乐家,我会给父母住别墅,提水的孩子做我的经纪人。”另一男生说:“我喜欢体育,要像练跟头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参加奥运会,如果能成为奥运冠军,我家人就脸上有光了,我们村也有光了,我们国家也有光了。”听个个很有道理,孩子的语言句句真真切切,朴实无华,只是孝敬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但丝毫不影响表达的效果。如果老师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多展示类似的本色习作,儿童就不会再盲目追求表达的华丽,从而走向“调色”的死胡同。
(二)学会合理“调色”
如何调色才算合理,为了表达的需要,能切实起到增强表达效果而做的“调色”就是合理的。学生阅读多,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词汇,提高表达水平,渐渐达到准确、优美,展示个性表达。为求得语言的精炼,让儿童斟酌、选择、替换、修正中提炼语言,养成修改的习惯。只能自己认真对待,无需他人代替,敷衍了事。但“调色”不是让学生重写作文,教师应给予呵护、鼓励、期待这样收获一定不错。
(三)要渐渐去“调色”存本真
“去”与“存”看似矛盾,实则在同一体中。去除“调色”是将优美的语言变成儿童表达的真实状态,正如武术中的招数,招数多了,精了,出招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正如“飞花摘叶也能伤人”。可谓一语惊四座。“去”和“存”是和谐相处的。首先,学生习作时可以大胆想象,思路宽了,文路也就宽了。这就是有自己的写作技巧,不必套用别人去调色文章。其次,每日阅读、每日练笔,每练必改,每练必发表,这习惯有助于习作趋于本真。再次,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使习作素材多样,直抒胸臆,直抒生活是儿童习作应有的本真。
儿童习作,不会使用自己语言,这是儿童的酸楚,也是为师的悲衰!有效正视习作中的“调色”,有效引导儿童习作,使其呈现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