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7-07-24曹淑芝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症候高血压病证型

曹淑芝

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探讨

曹淑芝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经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1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7例则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予以评价。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P、DBP和中医症候积分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2.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压效果显著,减轻其临床症状。

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中医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范畴,而痰湿壅盛证则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症候类型,与脾运失调、肝阳增长以及湿痰聚集具有密切联系[1]。在该证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中医都具有显著的疗效。本研究探讨的中医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施的一系列护理实践,整体护理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根据疾病发生的主要规律,结合中医辨证原则,制定出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方案。为了探讨该护理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了114例患者进行了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01—2017-01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取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符合如下标准[2]:①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均为痰湿壅盛证患者。③未接受任何降压治疗,病情稳定。④知情研究内容,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及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系统原发性疾病患者[3]。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2.34±11.29)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1±1.35)年;其中1级29例,2级28例。观察组57例,男33例,女24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3.45±10.8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8±1.62)年;其中1级31例,2级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以及疾病分级分布等基本资料数据,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给予健康教育,讲解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指导患者掌握用药、饮食和运动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生活,确保足够的休息时间,定期来院复查。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疏导,尽量消除负性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保持稳定的心态,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生活干预。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和温暖,忌潮湿,叮嘱患者多翻身,并指导家属协助轻轻拍打背部,促进痰液排出。②饮食干预。叮嘱患者多食用具有除湿化痰功效的食物,例如薏苡仁、玉米、小麦、芹菜、白萝卜、陈皮、荷叶等。③耳穴敷贴。选取耳尖、耳门和耳背沟等穴,对耳廓进行常规消毒后,将1粒方形王不留行子用胶布对准耳穴敷贴,依次按压上述穴位,逐渐加重力度,直至感觉酸胀发热或轻微刺痛,1 min/次,4~5次/d,3 d更换1次敷贴。④穴位按压。每天用温开水泡脚5 min,然后分别按压涌泉穴和丰隆穴各15 min。

1.3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血压以及中医症候积分,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评价标准为[4],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症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症候积分下降≥30%,且<7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样本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以α=0.05为校验标准,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P、DBP和中医症候积分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和中医症候积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和中医症候积分对比(±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SBP/mmHg DBP/mmHg 中医症候积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7 160.16±8.74 141.07±8.63 101.31±4.79 83.39±3.81 26.84±4.76 19.53±3.57观察组 57 159.69±7.31 135.72±6.38 102.14±5.16 80.33±3.97 27.05±4.35 12.08±3.52t值 0.311 3.764 0.890 4.199 0.246 11.219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降压效果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2.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8,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对比[n(%)]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中风、心悸和胸痹等症和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5],阴阳失调,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节等,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参照最新的《中医内科学》,原发性高血压,即眩晕可以分为5种症候类型,分别为血虚气亏、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和瘀血阻窍。而郑筱萸则将其分为4种证型,即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6]。本研究选取的痰湿壅盛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晕眩、胸闷、呕吐、咳痰,并伴随着失眠、食欲下降、舌腻脉滑等症状。

目前,西药仍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主要方法[7],而中药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肝硬化、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侧重于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8]。根据相关中医理论的指导[9],中医护理干预在遵循整体护理的原则上,对高血压发生以及病情进展的规律进行了动态把握,运用传统四诊和八纲等方法[10],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明确病变部位,准确辨别疾病性质,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出明确的护理计划,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针对痰湿壅盛证型的主要特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生活干预、饮食干预、耳穴敷贴以及穴位按压等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P、DBP和中医症候积分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2.4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研究结果和其他相关报道具有一致性[6],充分说明,采取针对性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压效果显著,减轻其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腾腾,沈翠珍.中药穴位敷贴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及中医证候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31(1):48-49,84.

[2]方锐,张松峰,胡镜清,等.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特征与心血管预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0):15-20.

[3]朱梅,鞠建庆,李运伦.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2):105-108.

[4]杨晓忱,熊兴江,王阶.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及证候客观化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57-161.

[5]谈学平,王承龙,骆吉鸿,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45(5):14-16.

[6]汪惠勇.1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8):111.

[7]宋光芬.中医辨体施护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体质患者的临床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3):144-145.

[8]沈君霞,朱卫萍,沈丹.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3):139-142.

[9]陈永华.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12):948-949.

[10]陆新,张瑶光.健脾益气降浊方配合西药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84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5):404-407.

2017-02-15)

1005-619X(2017)07-0715-03

10.13517/j.cnki.ccm.2017.07.018

113006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症候高血压病证型
更正说明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的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研究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