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优化构想

2017-07-20诸葛明双邓砚李婕林宁全斌

科教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诸葛明双 邓砚 李婕 林宁 全斌

摘要 如果把资助育人发展视为一定教育中发展的生态系统,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则是影响大学生资助发展生态的重要因素。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生态具有关联性、动态性、协同性、平衡性等特征,同时也面临资助主体能力资助意识弱、重经济资助轻能力资助、系统合力缺失和需求矛盾的现实生态等问题。构建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生态优化:需要资助主体间的制度创新,以制度健全与创新优化能力资助生态环境;培育能力资助的多样性,以发展多样性、定位多样性和能力素质的多样性优化资助生态环境;建立多级多方的能力资助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增加资助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创造健康系统合力生态环境。

关键词 能力资助 能力资助生态优化 贫困大学生

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理论”。其理论认为,可以用一个人所具有的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生活能力,来判断一个人处境。反观贫困,可说贫困不仅是收入低,更是由于基本的可行性能力的缺失。当下,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各种资助,主要是以经济资助为主,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保障贫困大学生“入学关”,在培育贫困大学生的“过程关”缺乏系统的能力资助的保障,导致“出口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较难。据统计,我国高校在校生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35%,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比例较大。右江民族医学院是广西民族地区医科院校的典型代表,它地处“老少边山穷”桂西红色地区百色市。有报道提出,广西高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例高达35%。我们认为要从根源上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贫困问题,需要重视贫困大学生能力上的贫困,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根本路径。

1能力资助的内涵阐释

王荷殉等认为,从提高家庭贫困学生的能力着手,才是育人的本质,其中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反省能力、就业能力、抗压能力和感恩能力是贫困学生的必不可少的六种能力。康雁冰提出,能力资助就是帮助贫困生获得解除贫困的可行能力和能力自由的资助方式。杨红波等借鉴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对“能力资助”作如下定义: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前提下,对其资助以培养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打造提升技能培训的平台等方式,帮助其通过自身能力的发展而脱贫致富。通过以上对“能力资助”的研究概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能力资助”,即大学资助教育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在“资助育人”与“能力构建”中形成的较持久的活动方式,包括资助思想、资助理念、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行动以及资助教育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能力资助育人平台搭建机制等,概括而言,就是在广西构建的“奖助贷勤补减缓”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背景下资助“育人”与“能力”提升的培养方式。贫困大学生的能力资助不等同于解决其学费与生活费的经济资助,它还包括经济资助以外的育人与能力提升的生态系统,如资助理念、资助育人平台、资助能力提升品牌举措、资助精神及心理归属、资助者学习力。因此,能力资助是在资助体系各项资助活动中资助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拥有共同的育人与能力提升的愿景,是在资助过程中产生的资助价值取向,以及在资助中以提升受资助者的能力素质所产生的一种固定的稳定的能力资助质量保障举措机制,并逐步成为资助育人的自觉行为。这种自觉行为与资助价值取向就是能力资助的表现形式。

2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环境

2.1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特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资助理所当然是教育的范畴。时下,关于资助的研究,有提出双线资助、多元资助和近些年关注的能力资助等资助理论或是资助模式。能力资助是在教育活动中寻求一种自身发展的平衡状态,如果把教育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能力资助发展就具有以下生态特征。

(1)关联性。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是贫困大学生与生态环境因素和各相关主体相互协调的结果,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是大学生入学、在学及就业与各主体相互作用的状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资助教育工作者与受助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助高校性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高校与校友或是社会爱心人士之间的关系。总之,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发展生态涵盖了与其发展的所有环境因素,这些主体问的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贫困大学生共同构成资助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一种因素的变化将引起其他环境主体因素的变化。能力资助作为资助发展生态的一个子环境,其发展必然对资助发展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2)动态性。所谓动态性特征,是指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个体存在于环境中,处于不断地发展与提高的状态,受资助的影响,该个体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动态性要求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发展的状况。依据教育活动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其实能力资助肯定也要以发展性亦或动态性为要義。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关键是提升其各项能力与各项素质,树立能力资助以贫困大学生为主,以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为本,落实能力资助中立德树人的要求,落脚点是各项能力的充分发展。这种发展以时间轴推进,入学教育、在学职业规划与专业学习以及毕业就业实践检验从弱到强、从无目标到目标逐步清晰,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3)协同性。所谓协同性,从宏观上考究,体现在国家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构建的“绿、奖、助、贷、偿、补、缓”等资助举措是一连贯协调统一的体系,这个体系各部分协同存在相互促进;从微观上考察,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发展,就是国家资助政策制定者、资助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协调不同资源环境,保持资助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公平、公正,促使学生能力资助目标的实现。协同性强调是一种协调能力,是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资助的实质是贫困大学生要协调自身心理、能力、自尊及行为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协调好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这个能力资助生态系统的稳定。

(4)平衡性。平衡性是指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完整性。我们认为平衡性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差异性,能力资助培育提升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在开展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中,要考虑个体之间的现有水平与可能发展的水平,结合个体个性、心理、素养等结构性差别,对不同年级不同贫困生实行不同的能力资助。平衡性生态最高标准就是,“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贫困生摆脱精神、心理的贫困和能力的贫困,并就导致他们贫困的心理、精神、能力等主观要素,针对性地开展能力资助,以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素质和主体自信,激活并调节他们摆脱贫困的主体自觉、主体自由和主体自为,彻底摆脱生存性危机”。

2.2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环境

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环境是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中心,并对其发展产生控制亦或影响作用的多维主体和多元环境。贫困大学生资助能力的发展与其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促进和制约的作用,使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发展生态得以保持育人与能力提升的相对稳定。

政策层面上,考察我国出台的关于大学生资助的各类资助政策文件,发现一个共同资助生态环境:即国家是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尽量保障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各类各种资助的指导思想明确,也就是资助理念是明晰的;资助条件有统一标准,也有地区弹性的空间;保障措施较为完善;总之,基本区分了政府、高校、受助大学生的各项要求。但是关于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在政策层面上,指导思想不明确、要求缺乏、保障措施无,政策上体现不了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在能力资助方面的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的合力。

实际层面上,广西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中渗透着能力资助,有的高校资助办的资助教育者以能力资助理念展开资助工作,表现在搭建能力资助的平台;有的高校资助工作主管职能部门,如学工处注重能力资助学工队伍建设,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明确指导;有的高校的资助一线工作者对能力资助进行了学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必将推动整个能力资助生态系统和生态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共生。

2.3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问题

第一,资助主体生态意识弱。资助工作人员资助理念滞后,未能满足现实高校贫困生现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国家政策吃不准、理解不透,只求完成经济资助的任务,最终导致只是执行国家经济资助,未能较好体现国家倡导的育人资助,对能力资助及精神层面的忽视。另外,大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存在认知偏差甚至错误,表现为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我是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学校在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给我钱是理所当然;不去主动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分类、发展态势及资助的理念,只是到贫困认定时争贫困、做贫困、想贫困,同时也有被贫困、伪贫困等的现象有存在。

第二,重经济资助、轻能力资助和精神解困。什么是教育质量?潘懋元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能够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能充分发挥作用,对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之上有明显提高,这就是教育质量”。假如从能力资助质量层面上考察,我们发现现“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除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是有偿的资助,其余各项奖助补减免等均为无偿资助,实际就是以现金的方式给予大学生,虽说保证大学生入学与就学的基本权利,但是也出现也精神解困、能力資助问题凸显。在国家“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以“先进资助理念:能力资助”来改变目前资助生态,凸显资助的质量。

第三,系统合力缺失。我们认为资助系统合力至少包括政府、银行、高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等六位一体的合力。考察这个系统我们发现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角色,要求银行或是高校及社会如何开展针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现实中银行或是高校仅是作为一项任务在开展资助工作,出现具体操作的资助人员资助理念滞后、服务落实缺位,社会参与乏力;家庭与学生成为“吃资助国粮”的“守望者”。

第四,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的教育需求矛盾:资助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贫困大学生层面考究资助生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危机突出、学习困难明显、能力与素质也困难。这就反应了贫困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挑战、学习能力与专业能力有危机、实践动手能力与组织管理决策能力有缺陷、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能力有偏差、感恩能力与感恩行动有障碍。

3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生态优化构想

3.1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环境的优化:制度创新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主要有奖助学金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高校学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师范生免费与补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大学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以及其他资助。政府也相应的制定了各种资助的规章与制度或是办法;与此对应高校在执行各类资助政策时也制定了本校的各类资助制度或是办法或是通知;可以说资助方面制度是由保障的。但是,作为民族地区医科院校的贫困大学生享有上述国家给予的各类资助,民族地区政府有民族自治权、高校有自主权,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环境的优化——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第一,要厘清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优化外部能力资助制度的生态环境;完善高校内部资助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如落实校长负责制,设立专门能力资助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能力资助管理工作机制。第二,国家出台各类资助需充分考虑能力资助的重要性把“基本保障性资助”转变为更加注重“发展性资助”,如明确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升工程制度安排。第三,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精准资助”指导开展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能力资助,做到“按需资助”,“需”既考虑经济需求,又要考虑能力素质的需求,以分层资助为抓手的制度。第四,通过调研反馈,民族地区资助工作量大,高校从事资助的工作人员变动率高,亟需建立专业一体化的资助队伍,必定需要奖、研、绩的资助工作制度。如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李亚员指出,“要让资助工作成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一个让很多人愿意从事并长期不懈努力的事业,其一是专业化队伍、其二专业化研究、其三专业化平台”。

3.2培育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多样性

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生能力资助的多样性构建必须按照医科院校贫困生群体的实际和医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来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应该坚持发展的多样性、定位的多样性和素质能力质量的多样性。

发展的多样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趋势,市场对人才需求既要学术理论性人才,又要操作应用性人才;当下国家号召培养更多的是应用操作性人才。因此,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贫困生能力资助的核心即是促进医科类贫困生各项业务能力发展和各项素质能力的提升。贫困生个人兴趣、特长、奋斗目标对职业承受能力有差别、只有多样性的能力资助才能满足不同贫困生的教育需求,能力资助遵循发展多样性为原则,医科院校能力资助举措、搭建平台以促进医科类学生医德素养和能力素质、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第一要义。

定位的多样性。就高等教育来说,国家对其的生态位一是“双一流即一流的大学与一流学科”;二是政府推进的引导一些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据于此,当下大学生态位,贺祖斌教授等认为可分为四个层次,“国家重点建设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地方和部门支持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高校资助工作属于高等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对于民族地区的医科院校贫困生的资助更应凸显其医科学校专业性和结合民族地区实情,对其能力资助生态位定位必须是多样性的,表现为几种定位:一是经济资助为基“发展”育人,提升能力;二是按需助学,重视能力资助:三是精准资助,既体现基本保障性资助又夯实发展能力资助,落实攻击脱贫责任,确保精准贫困户学生有能力毕业找到工作。

素质能力质量的多样性。能力资助不仅要有目标性原则而且要考虑差异性需求,如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识能力资助应考虑开展礼仪、演说能力、办公软件、公文写作、行政管理、英语口语、积极心理、职业素养提升及团队体验合作训练;医科类贫困大学生除上述通识能力资助外,要强调专业性、技术性与大医精诚的能力资助。

3.3建立多级多方的能力资助联动机制

建立建立多级多方的能力资助联动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涉及的利益主体多方聯动形成合力,如康雁冰指出,“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和针对指导、社会:强化培育孵化和监督管理、高校:强化政策宣传和服务支持、家庭:强化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撑、学生:强化观念转变和自我认知”。二是高校作为能力资助教育育人的主阵地,能力资助内容要多级联动,首先要探索规律,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学业帮扶、心理积极辅导、精神资助与人文关怀同步进行;最后成长助人与筑梦同构。

3.4整合资源,增加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2016年,朱永新教授在第三届大梅沙论坛——中国教育改革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指出,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整合资源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对于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的的教育需求矛盾:优质融通的能力资助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个性化能力资助资源供给不足及贫困大学生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等。解决上述不足,关键是整合资源,比如贫困大学生能力资助能不能打通校际教育、网络教育、社团党建教育、培训比例,减少教育资源的多头配置和提高使用率;再比如说“公文写作”、“英语学习”、“演说能力提升”、“礼仪礼节”、“职业素养提升及团队体验合作训练”等高校各二级院系各自为阵,以后能不能打通,高校采取运用“互联网+能力资助提升”,借助易班、高校公众号或是精品课程亦或贫困生能力资助特色项目等,在未来教育资助育人系统教育体系中完全可以打通,让贫困大学生自由学习。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委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广西医科院校学生资助创新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专项研究成果之一(桂教资助[2015]33号)和右江民族医学院2017年度辅导员专项课题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dy2017A02)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
浅谈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资助的新思路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刻板印象威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
贫困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