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方式探究
2017-07-20马小芳吴东庆郑伟
马小芳 吴东庆 郑伟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在理念更新、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积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06
0前言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分析了美国在1970年到1984年这十多年间经济发展的独特态势,提出创新创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正是因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纳德·F·库拉特科认为创业教育在改變市场结构,重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创新驱动作用。约翰·奈斯彼特指出:成功的创业教育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
早在1947年,美国的哈佛大学、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就相继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作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在美国,创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贯穿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过程,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同时还有意培养创业教育的博士生。
近年,伴随着全国性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高校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慢慢活跃起来,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也初见成效。比如,清华大学马永斌、柏喆提出运用“大学-政府-企业”的生态网模式来解决双创教育问题。辽宁师范大学于苗借鉴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提出实践经验。泰山医学院的常海涛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构建研究。东南大学的郑家茂、吴涓等以东南大学为例,分析了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与特点。郑州大学王豪杰就高校双创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其发展的一些有效途径。吉林大学胡春平就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了实践改革对策等等。这些学术成果为我国高校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双创教育理论的深入探索与发展。
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方面,部分学者也总结了一些参考模式。高晓杰、曹胜利研究认为,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三种:(1)以教学部门为主体;(2)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3)各部门分工介入和协调参与。
美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聚焦模式、磁石模式与辐射模式。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是采用“聚焦模式”的典型院校,这种教育模式追求的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它让创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商学院得到稳固发展,纯粹性较高。麻省理工学院是采取“磁石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主要是先整合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所有资源与技术,以此来吸引全校范围内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看出磁石模式秉持一种开放式态度,让各个学院跟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联系起来,相互汲取资源,共促发展,但它也面临着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发展等问题。康奈尔大学采用的是“辐射模式”,这种模式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它不仅提供良好氛围供非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同时还鼓励不同学院教师参与创业教育过程,另外具备完善的基于学校层面的创业教育委员会来协调各方面资源调备。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很多作者提出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其中王辉,周良荣等人认为,目前国内教材存在缺陷,无法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借鉴国外经验,首先,以书本教材为主,但需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融入丰富的案例分析。基于当前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验的现状,讲学过程中可辅之于影音教学,吸引学生兴趣。另外结合“体验式”与“开放式”教材,增加学生的实践和互动学习。
1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意义
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刚韧、合作等优秀品质,使其更好地与社会对接。显然这对习惯追求平稳、舒适工作的大学生群体会产生强大的就业推动作用。
高校双创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政策取向。双创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将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双创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产生的压力。双创教育并非鼓励所有大学生去创业,而是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不管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策
目前,多篇文献总结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来说,主要是:学生思想意识不够,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不合理,创新创业环境不理想等等。所以要从四个层面着手,即学生、教师和学校和社会。
2.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当前,中国高校虽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但没有多少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认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很多学生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且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对创业缺乏热情,同时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对此,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可依照美国的教育模式,采用跨学科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科教学过程的“重构”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课程和项目进行创业,如统计学专业学生除了完成统计学课程外,兼顾学习创新,发展团队,积极投入创业,并练习写作计划方案,了解商业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以此来提高学生制作商业计划、建立网络、推销、吸引资金等能力。此外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主要是演讲和事实记忆,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是通过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项目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对于有创业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实习项目,学校应大力支持,让学生接受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机会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严峻挑战。
2.2按需更新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设置好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础,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及实际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践中进行历练提高是成功的保障。课程设置首要是按需进行,这里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重要,所以可通过问卷调研形式及时了解近两年毕业生对每门课程实用满意度情况,并收集他们对课程设置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2.3实行“双导师”制
每组学生配有两类导师,校内有专职教师主要教授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方面将聘请那些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管理者,或者技术层面优秀者作为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以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其成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
2.4试行创新创业激励制度
举办多样化的创业计划竞赛,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是不错的对策,企业可根据需要拿出一些项目分配给学生完成,并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制定相关奖励制度,比如加大创新创业学分,对部分项目参赛者可以抵消一些选修课,另外对表现优秀者给予金钱上的鼓励。同时对学生的创意要积极提供基金支持,或者帮助学生获得政府及企业的支助。
2.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作为当今经济社会“知识中心”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在知识扩散和创新变革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鉴于实际中,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薄弱,且重理论,也不考虑其研究成果的市场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借用美国的解决方法,即鼓励部分老师去创业,这其中需慢慢打破教师评职称“重科研”的现象,也需要国家放开限制教师创业的政策,认可教师创业者,且将创业纳入教职评定和选聘过程。学校应推出各类奖励政策来鼓舞和认可教师在学科中取得的创新成就,如“年度创意奖”,“年度教师创业先锋”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教师更宽松的学术假期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与创业。教师利用假期的创业活动会增强其对商业转化过程的理解,如果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会增加学生的科技发明兴趣和转化商业的潜能。
3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从实际出发,做好创业基地建设,提升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服务。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思想,大力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措施,以适应我国高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