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2017-07-20

观察与思考 2017年8期
关键词:理政总书记特色

戚 义 明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戚 义 明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探索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问题导向。它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新判断;对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新概括;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新论断。据此,它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习近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历史方位 时代特征 发展阶段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①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②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其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一、逻辑起点:新斗争、新探索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如何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在这个新征程中,我们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不断作出新探索、新概括,不断解决新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正是在这种进行新斗争的新探索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无疑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理论创新进程中,发挥了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作用,是这个创新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115、49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忍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着眼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115、497页。他强调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还突出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115、497页。可以说,浓郁的创新品格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回答和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中逐步形成和不断深化的;也是在真抓实干、锐意创新中逐步形成和不断深化的。

二、时代特征:新形势、新判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善于把握大势,紧跟时代潮流,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一个新的理论的产生,也总是在适合时代发展变化、顺应世界潮流中产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工作必须“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他指出:“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相互联系的,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

当今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从国际形势来说,一方面,求和平、谋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③《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诸多矛盾趋紧。这些需要我们趋利避害、有效应对。

从世界格局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判断,那就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指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综合这两个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2016年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分析指出: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他再次强调,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⑤参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大。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⑥《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2016年1月16日,他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的致辞中强调:“中国是国际发展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建设性的贡献者。”⑦《习近平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并致辞,强调打造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

世界形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认真对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正是根据这种时代背景和形势变化,确定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国际战略,提出了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时代精神。

三、历史方位:新定位、新概括

科学判断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认清前进方向、明确使命担当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三个重大概括,这就是:民族复兴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

(一)关于民族复兴关键期和全面小康决胜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肩负的崇高使命。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两周后,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又明确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概括为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他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②《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实际上也就是说民族复兴伟业正处于关键期。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一方面,“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③《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另一方面,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又仍需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④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⑤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从“决定性阶段”进一步明确为“决胜阶段”,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所处历史方位的清醒认识,对所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

我们可以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加深对党中央关于民族复兴关键期和全面小康决胜期这个新定位新概括的理解。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49年建党一百周年,这中间大致是70年的时间。以党的十八大为节点,这70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5年”。前35年,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35年,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并在实现这个“关键一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而展开的。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中形成的。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①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此前,2014年2月17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还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

那么,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进入“后半程”这个新定位新概括?还是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来看。

以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进程。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改革开放前的艰辛探索取得很多正确认识和重要理论成果,但总体上来说并不成功,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改革开放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看,以党的十八大为节点,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在此之前的35年,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后35年,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历史条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明确提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并且科学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任务和基本要求;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和价值体系问题。这一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课题,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四、发展阶段:新起点、新论断

科学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我们制定正确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0页。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在“7·26”讲话中,他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此前,2016年9月3日,他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对“新的历史起点”作了明确说明。他说:“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③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这三个新起点,概括起来就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同世界关系深度互动。这三个新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相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得出的科学论断和正确结论。

从深化改革方面来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④《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但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容易改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①《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日益迫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等等。对这些新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作出新概括新论断。2013年,党中央作出“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即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3、73-79页。2014年,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论断。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3、73-79页。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页。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方面来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全面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快速提高,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中国、重视中国。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仅是跟随者、参与者,更成为引领者、贡献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中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⑤《习近平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这种深刻变化不仅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现在,我们在国际上遇到的阻力和压力明显增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在增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进更高水平上的对外开放任务艰巨。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这些新变化新特点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而且据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新政策新举措,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五、理论形态:新理论、新境界

通过以上从逻辑起点、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鲜明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大调整、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在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践中,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立足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各个环节,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版“百科全书”。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和中心主题。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高高举起的伟大旗帜和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宏伟蓝图。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个总目标而展开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充分彰显出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不忘初心的政治本色。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特点。也就是“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民族复兴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方位、“三个新起点”的新特点。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总布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方略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这个总布局和总方略,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重要保障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和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政治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科学方法是坚持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总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根据新的历史特点,既毫不动摇坚持和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形成了系统化的新的理论形态,从而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坚持并全面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以实际行动真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责任编辑:凌 雁

作者戚义明,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处长、副研究员(北京 100017)。

猜你喜欢

理政总书记特色
时局图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