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三维视域:新背景 新内涵 新要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研究
2017-07-20张学中何汉霞
张 学 中 何 汉 霞
新发展理念的三维视域:新背景 新内涵 新要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研究
张 学 中 何 汉 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整体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的新背景下形成的思维结晶,深刻阐释了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应对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的新内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新要求,同时也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新发展理念 新背景 新内涵 新要求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当今世界主题的重大正确判断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5、7页。,“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提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5、7页。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65页。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讲:“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65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认识到理念的引领作用,并把它上升到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的高度,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新探索,反映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至此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多次论及新发展理念。如,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①《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华网,2016年1月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说:“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②《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③《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人民日报》2016年1月31日。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要在三维视域上,对其新背景、新内涵、新要求作一整体性把握。
一、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的新背景下形成的思维结晶
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环境恶化是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21世纪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亟需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④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世纪之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倡议,中国应走绿色发展之路,指出环境问题是未来影响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实施全球“绿色新政”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建议,呼吁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新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转型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色经济报告》,认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式将成为趋势,在促进各国经济增长、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世界消除贫困饥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战略与新路径。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绿色经济展望》报告,结论之一是绿色发展转型在中国首当其冲,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了绿色经济转轨的行动和部署。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政府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说:“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为了使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得到永续发展,人类社会应该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中国政府主张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同国际社会倡导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⑤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⑥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我国资源能源状况决定了必须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淡水资源、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12.8%,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0多年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需求巨大,加之我国生产方式粗放,造成供需极度不平衡,资源能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剧和凸显。
我国环境形势决定了必须绿色低碳发展。30多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4年在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仅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占比不及10%;2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仅占10.8%,较差、极差级占比超过60%;全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达到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超过1%。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96页。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美丽中国”切肤之痛。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假如继续延续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和低产出的发展旧模式,只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怎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实现可持续发展?党在“十二五”规划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发展理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②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③《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华网,2016年1月6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二、新发展理念深刻阐释了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应对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的新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为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动力。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崇尚创新、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良好氛围,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行动中极端重要性的体现。创新是应对中国粗放式发展模式的良方,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不二法门”。我们讲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包括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把创新贯穿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中,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塑造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⑤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让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蔚然成风于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方向,“工匠精神,知行合一”是方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基础,“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是鞭策,“敢想敢干、奋勇自信”是优势,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瞄准国际前沿,力争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要求:协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多、资源能源相对短缺,自然禀赋差异大,协调发展尤为关键,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联动、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综合平衡”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的思想;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在经历近40年发展、经济社会达到相应水准,就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做到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重点与非重点平衡,局部与全局协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和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要求。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显现,如果防范不及或处置不力,就会导致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群体性事件等,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诱发社会动荡,使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避免顾此失彼,使发展更有“含金量”,均衡协调可持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方向:绿色。绿色常被人们喻为生命之色、环保之色,中国人自古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态观。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误入歧途、祸及自身。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雾霾频发、青山不在、绿水难寻,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关键时期,而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水源、放心食品、宜居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过去群众是“求温饱”,现在是“盼环保”。我国发展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我们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严峻问题,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把环境治理好,把生态保护好,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上承诺:“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我们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④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开放。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考量世界大势潮流作出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讲:“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发展是必然选择。各国发展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国可以独善其身。今天的中国,向世界深度开放,同外部世界互动持续加深,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动构建和优化全球价值链,扩大各方共同参与,打造全球增长共赢链,努力提升我国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着力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在新的复杂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①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以机遇共享、命运与共为契机,以注重提高我国发展质量、解决发展内外联动为重点,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推动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历史基因与文明精髓走向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归宿:共享。让13亿多中国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努力奋斗、不忘初心的立场情怀和核心要义。共享发展,概言之,就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即人人理应享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当然这需要一个从低到高、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发展历程。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增进更多民众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实现发展基础上的共享,必须完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引导非公企业职工持股和积极发展分享经济,让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
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彼此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关系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引领中国经济社会新变革,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蕴含的系统思维与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演变逻辑的辩证统一。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具有系统的整体思维,掌握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努力把握好、实现好“精神变物质”这一历史过程。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③《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11页。一是新发展理念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主题相通、目标一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齐头并进,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集合体,一个都不能少,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谋划,既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也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二是新发展理念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时序性和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创新是动力、协调是要求、绿色是方向、开放是手段、共享是归宿,每一发展理念在其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善于厘清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发展任务的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处理好特殊,把握好落实的时效度。
三、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球现代化多样性等发展新要求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发展旗帜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矢志不渝地坚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 401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党领导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本质上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的规划,是社会主义为人民发展的规划,是社会主义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规划;把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意愿有机结合起来,集合起磅礴力量,焕发出璀璨光芒。“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③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以问题为导向,以新理念为对策,书写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思想的新篇章。新发展理念是深入认识、适应、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思维结晶,是立足国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党聚焦新发展理念,坚持用这个思想罗盘和行动路标引领体制机制变革,突出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着力完善生产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是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随着条件的变化,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变,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在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矛盾的次要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就会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奠定基础、扫清障碍,最终达到目的。认识理解、把握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新发展理念提炼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范畴,提供了发展方式转变新路径,指明了驱动发展新引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发展,开拓出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新境界。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促发展谋发展,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传递接力棒,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时刻聚焦到谋发展促发展上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发力供给侧、创造新效能”,党和政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和突破口,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核电发电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高技术水平的优质装备和行业走出去,使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全国一盘棋,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宣布,中国要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等,①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并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本;中国除积极对内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外,对外倡议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力促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一方面国内在2020年前,实现现行标准下57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②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完成“两个翻番”战略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另一方面推动全球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减贫目标,并在世界粮食安全、包容性商业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深化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在中国生根结果、发展成外溢性正能量,必将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对中华民族振兴和全球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人类发展多样性发出了“中国话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与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了“中国智慧”。新发展理念明晰了当今世界成功与成熟的经验,厘清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中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发展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纷繁复杂的发展问题不可能都用一种模式去解决成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③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光明日报》2016年9月7日。20国集团2016年达成的“杭州共识”,“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具有开创性意义”;④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人民日报》2016年9月6日。要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⑤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人民日报》2016年9月6日。的世界经济,这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本质完全一致;提出的“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是中国方案在全球的推广;世界各国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是“中国智慧”在世界的表达;提出以“绿色金融”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等发展难题,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提出“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开放保驾护航;提出“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不让任何国家、任何人掉队”,为世界共享奠定基础。聚焦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伙伴精神”意蕴相同,新发展理念所具备的开放、共享和创新等禀赋特质,将改写昔日冷战思维、集团排他思维、霸权思维等旧观念和旧战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对全球治理体系新格局新体制产生重大影响,贡献出众多“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凌 雁
作者张学中,男,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何汉霞,女,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兰州 73007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整体性视域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研究”(15XKS0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