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合唱教学活动初探
2017-07-19赖小兰
赖小兰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歌唱是使儿童进入音乐天地的最自然的途径,而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最多的人们接触有价值的音乐。通过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和声的丰富色彩与平衡的声部配合,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协作、配合的能力;合作性歌曲演唱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歌声协调。以下是我园教师在组织多声部合唱教学活动的一些初探。
一、轮唱
两个小组(声部)一先一后按一定间隔开始演唱同一首歌曲。如
《我爱我的幼兒园》
教师在带唱双声部歌曲时,要避免只带唱一个声部而放弃另一声部的做法。应采取“公平支持”即“交错带唱”的方法带唱。如在上述歌曲中,教师先带唱第一声部:“我爱我的”,然后随即带唱第二声部:“我爱我的”,按照此方案带唱,直至最后和两个声部同时结束。同时,教师在带唱时,要注意将脸部和目光指向正在支持的声部,并注意使用夸张的口型和表情向儿童提供暗示。
二、同声式合唱:两个声部演唱相同的曲调。主要声部唱原歌词,配合声部演唱衬词。
《欢乐颂》
三、填充式合唱:第一声部演唱原歌曲,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休止或延长音处唱填充的歌曲材料。如《粉刷匠》
四、音型伴奏式合唱:主要声部演唱原歌词,第二声部演唱一个类似“固定音型”的歌曲材料。如:《大马大马告诉我》1=C 2∕4
在“同声式合唱”“填充式合唱”与“音型伴奏式合唱”时,我们首先注重创造与原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相协调的衬词、填充材料及伴唱材料,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体验、把握和享受作品的整体审美性。
五、幼儿园合作性歌曲演唱活动的实践经验:
1.合作性歌曲演唱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歌声协调。因此,在进行合作性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儿童学会协调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使各声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相互干扰。
2.在合作性歌曲演唱初期,可以运用录音、声音回放的方法,让孩子倾听自己与同伴合作歌曲,教师引导孩子找出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如主旋律组声音大声,伴唱声音小等,让孩子讨论每组该怎么唱才会更好听,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更好地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3.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合作演唱方式选择合适的空间状态。如在轮流接唱的歌曲中,一般可安排一起唱的儿童坐或站在一起。
4.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低耗高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活动中的审美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施加整体影响,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