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调查与思考

2017-07-19何菊莲陈增民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企校培养人才校企

何菊莲,陈增民,李 缘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应对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调查与思考

何菊莲1,陈增民2,李 缘3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高校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问题,人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无法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缓解这一突出矛盾,提升企校合作质量加速人才培养是关键。提高校企合作质量,一要协调企校双方利益,提高企校合作意愿;二要构建有效合作机制,提升企校合作能力;三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加深企校合作程度;四要促成合作成果增加,提升企校合作效能。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企校合作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问题,结果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与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缓解这一突出矛盾,提升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很关键,由此,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文献回顾

(一)企校合作内涵的研究

企校合作是“企校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作“合作教育”,对此,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多种阐述。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的定义是:合作教育是把企校两者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指导企业的工作实践,企业工作实践反馈到学校调整理论学习,企校共同促进人才发展。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认为:合作教育能把学校的学习和学校外企业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实际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制定职业道路的一种教育形式。孙伟宏[1]把企校合作定义为:企校合作是企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人才的培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积极促进就业,充分利用企校两者不同性质的教育资源,把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企业的工作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社会各界各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以上阐释虽有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一致,即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本质是企校互相合作,紧密联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形成双赢。

(二)企校合作困境的研究

我国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已有二十余年,对于合作存在的制度缺陷、利益矛盾和现实障碍等诸多问题,专家学者们一直在探讨。和震[2]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存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五大层面的问题。黄文伟[3]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视角,研究了企校的行动性与结构性两种不同性质的利益冲突,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合作中的局部利益冲突。吴建新[4]采取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主要困难是:学生到企业实习难、企校合作开发课程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难、参与合作的组织获得回报难这五个方面。崔玉祥[5]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政府职能缺位,政策制度不健全;二是学校教学安排十分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不相匹配,企业因此缺乏合作积极性。

(三)企校合作路径的研究

针对上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障碍,国内外学者在探索合作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这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一些企校合作的稳定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韩国“产学合作”模式等。张斌[6]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进程和质量受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和企业四个关键主体的影响,他们受到各自所处的制度制约和利益驱使,成了各自的制度逻辑,厘清这些利益相关者在制度运行中的行为逻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陈解放[7]提出企校合作的要点有四:一是学校以企业为中心组织办学,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办学;二是企校在合作实践中相互促进;三是参与合作的企校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合作制度规则的制定和运作方式必须符合企业经营需求。贺俊[8]认为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现状中,企业出资购买合作的研究成果是企校共同研发的最佳选择,企业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尽可能地激励大学的研发,提升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效能。Hertzfeld[9]对23家参与过企校合作的美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的企校较于签订与学校的研究合约更具效果。Lacetera[10]认为在企业委托学校技术研发的情况下,企业放弃研发控制权,学校更愿将资金投入到更具学术价值的方面,而不是具有最大市场价值的方面,因此技术的市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冲突越小,企校合作委托技术研发效果越好。黄亚妮[11]认为企校合作中需考虑到企校的认知因子、情感因子、法律法规因子、政府协调因子,创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就要有效地协调这些因子。彭静雯[12]基于华中科技大学“种子班”的案例,分析了以真实项目为牵引的“以队带班”实践模式,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企校合作测评指标的研究

企校合作质量测评的指标体系,是衡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状况的重要工具,对于分析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现状促进其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邹珺[13]对企校合作存在的订单培养、“校中企”“企中校”、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共建六种模式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企校合作质量状况。陈超逸[14]针对企校合作中企业方的绩效从多个层面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设计指标进行评价。赵惠芳[15]在企校合作证据理论基础上设计了产学研合作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可知,大多数专家学者专注于企校合作的制度缺陷、现实障碍、模式路径以及实际案例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了我国企校合作研究成果的发展。已有研究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大部分成果的研究主体仅限于高职院校的企校合作,缺乏对普通高校的企校合作方面的研究;二是已有成果虽有模式的质量测评、企业方的绩效测评和产学研合作质量测评,但没有一个成熟的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测评的指标体系,更无相关测评,无法得知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影响了企校合作的质量与发展;三是缺乏对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实证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企业与普通高校的企校合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促进企校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为了解企校合作质量状况,文章在构建测评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企校合作双方的基本信息,合作质量测评指标和合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三大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所在企业的性质、规模和高校的层次,合作质量测评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打分,合作质量的影响因素则设计为排序题进行评分。

(一)企校合作质量测评的指标体系设计

为较为准确地反映企校合作质量的完整信息,为企校合作培养优质人才提供指导,在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时,参考已有文献所取指标,结合企校合作的丰富内涵和合作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全面一致原则、相互独立原则、层次分析原则将测评指标构建为合作意愿、合作经验与能力、合作程度、合作效果四个维度的3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见表1)。

问卷调查时,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打分。被调查者对32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对应的分值由低到高为不符合1分、部分符合2分、基本符合3分、完全符合4分、超越要求5分。最后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得分。

(二)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信度是指量表的可信度或稳定度。一般以Cronbach(1951 年)所提出的α系数衡量题项的一致性,α值愈高,问卷内各项目的结果愈趋向一致,即问卷信度愈高。本文对回收的228份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76,表示该问卷的信度很高。效度(Validity)是指测量工具是否能真切的测量到研究者期望测量的问题。对回收的228份问卷数据进行KMO-Bartlett球形度检验,检验结果的KMO值为0.945,Bartlett球形度近似卡方为8632.803,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小于0.001,表示该问卷的效度很高。以上信度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得到的问卷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作者于2017年1月至3月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28份,样本来自河南、湖南、广东、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省市的企校员工。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

表2 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上表显示:企业样本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样本数占比94.74%,从企业规模信息来看,样本主要来自于200人以下和1000人以上的企业,样本数占比68.42%。高校的样本数,211及以上高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的比例相当,样本主要来自于教育类、文学类、医学类、经济类和工学类五个类别的院校。

(二)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为了实现降维,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本文运用SPSS19,对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企校合作质量测评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成分。如表3所示。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各项指标正交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成份矩阵a

通过表4可知,第一主成分在多方参与共建模式(X14)、资金雄厚(X15)、创新能力突出(X18)、为双方培养所需人才模式(X12)、合作频率高(X10)、双方联合共建多元合作模式(X13)、产学研促进创新合作模式(X11)上载荷较大,都是合作模式与合作能力的评价指标,因此命名为合作模式与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在科研成果增加(X28)、企业效益提升(X32)、学生实践能力提升(X26)、成果转换数增多(X29)、教师实践能力提升(X27)、员工技能特别是创新技能增强(X30)、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信誉良好(X31)上载荷较大,都是合作效果的评价指标,因此命名为合作效果因子;第三主成分在官方或社会中介引导(X22)、技术领先(X17)、企业主动联系(X19)、设备先进(X16)、企业员工连线(X21)上载荷较大,主要是合作途径的评价指标,因此命名为合作途径因子;第四主成分在技术转让(X9)、信息交流和疑难咨询(X7)、重大技术引进(X8)、技术创新需求(X6)、市场进入和开发(X5)上载荷较大,都是市场需求和技术获取的评价指标,是以需求和技术为导向的,因此命名为合作需求和技术因子;第五主成分在企业降低用工成本(X2)、解决就业问题(X4)上载荷较大,属于合作的人力指标,因此命名为合作人力因子。

利用成分矩阵中32个指标分别对应的主成分分量数据,然后除以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得到5个主成分中32个指标的每个指标系数,得出5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因篇幅原因,省略具体表达式)。

根据各个主成分特征值占总提取的五个特征值和的比重,确定总的校企合作的综合模型:

(三)企校合作的主要学科类别的合作质量得分

根据公式(2),对调查的企校合作的主要学科(教育学、文学、医学、经济学和工学)类别的企校合作质量进行评分如表5。

表5的数值显示:企校合作的主要学科类别的合作质量高低排序依次为:医学类、教育类、工学类、经济类和文学类。这是因为:医学教育有明确的实习实践制度安排,学校与医院签有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利益责任关系明确。同时,合作双方积极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杰出医生可在高校任教,学校名师也进医院指导工作,加深了合作培养人才的程度。教育类学科的合作质量排名第二,这与专业性质有很大关系,合作双方都是学校,文化差异小,并且教育类院校的合作方,多数愿意利用实习机会考察实习生,以备招聘留用。这种合作更像是持续时间长的招聘考察工作,所以合作质量较高。企校合作的文学类质量状况相对排名靠后,因为该学科专业主要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学科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不高,而且这种合作从短期看往往收益不大,这影响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导致合作质量不高。

表5 企校合作的主要学科类别的合作质量得分

(四)企校合作指标权重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构建的企校合作质量测评的指标体系调研获得的基础数据,得出五个主成分的表达式,根据各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计算企校合作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的综合表达式为:

由公式(3)计算企校合作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的相对权值,再根据各个指标系数相对权值归一化处理便得到实际权值,如表6所示。

表中数值表明:企校合作质量的影响因素中,首要的是合作经验与能力。这启发我们:要提高企校合作质量就要注重双方合作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分享,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促进双方充分发挥合作能力和分享合作经验的有效机制。其次是合作意愿。这是因为人才培养是企校合作首要目的所在,而市场需求和技术获取对企校来说是双赢,所以合作意愿因素是影响合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合作效果。其中高校方的影响权重大于企业方,成果及成果转化数量的增多对高校效果最大,所以成果因素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最后是合作程度。根据企校合作的层次可分为初步形成产学合作体、根据双方需求联合培养人才、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三个层面。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合作程度的主要因素,所以,随着企校合作程度的加深,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上可知,合作经验与能力、合作意愿、合作效果、合作程度是影响企校合作质量的四大因素。因此,提高企校合作质量关键在于把握好这四个要素。

表6 企校合作质量指标权重

四、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提升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根据测评结果,提出以下对策。

(一)协调企校双方利益,提高合作意愿

企校双方利益中的首要问题是利益分配问题,所以,提高企校合作意愿,必须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由此,国家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为企校合作培养优质人才提供法制保障。各级政府应建立企校合作经费引导机制,为合作双方提供引导性的专项经费补贴、税收减免、政策帮扶等支持,解决合作启动乏力、落实困难的问题。企校双方应根据贡献大小制定明晰的分配方法,确保合作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

(二)构建有效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能力

企业和高校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其社会属性、管理制度、目标取向、组织文化等千差万别,所以,必须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能力,实现稳固合作。由此,国家应引导舆论大力倡导企校合作,提供合作所需的有利的社会氛围,有效促进合作的发展。政府应完善相应的管理,设立特定机构,构建合作发展平台,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构建合作质量的评价体系,由合作的所有参与主体及第三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企校评优、晋级的依据。企业和高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合作的目标导向,构建开放性、交互性的管理体系,完善合作管理方式(访谈对象普遍认为企校合作管理方式对合作质量的影响比较大),提升合作能力,更有效的满足合作双方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企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加深合作程度

教师是企校合作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既要能传授理论知识,也要能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实践,同时满足企校需求。所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对加深企校合作程度起重要作用。由此,国家应鼓励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改变高校教师 “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晋职晋级评优评奖的政策倾斜。各级政府应主动承担企校合作的搭桥任务,架起企校合作培养优质人才的桥梁。作为企校合作的主体,企业应选送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优秀员工主动参与合作教学过程;高校应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培训、项目研究,培养“双师型”教师,进而通过深度合作,培养优质人才。

(四)培养优质人才,提升合作效能

企校合作的目标导向主要是获取人才,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优质人才,促成合作成果增加是推动企校从浅度合作走向深度合作,构建长期合作关系的关键。由此,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引导,营造企校合作培养优质人才、促成合作成果转化的大环境。政府应建立合作培养优质人才,促成合作成果增加的激励机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采取激励措施,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推动企校合作成果的有效增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政府应为企校合作培养优质人才构建服务体系,及时发布企校合作的最新成果,并有效促进成果的转化,实现互利共赢。企业和高校应合作制定优化的管制体系和完善的合作机制,规范合作行为,提升合作效能,培养优质人才,进而促进企校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1] 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3-25.

[2] 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3(1):90-93.

[3] 黄文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利益冲突与政策调适—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4(19):51-54.

[4] 吴建新,欧阳河,黄韬,等.专家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4(5):74-84.

[5] 崔玉祥,靳晨,朱超云.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机制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4):100-102.

[6] 张斌.多重制度逻辑下的校企合作治理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4(19):44-50.

[7] 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 2008(9):49-50.

[8] 贺俊,黄阳华,沈云昌.校企合作研发的最优制度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 2011(2):151-160.

[9] Hertzfeld H R, Link A N, Vonortas N S.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mechanisms in research partnerships[J].Research Policy,2006(6):825-838.

[10] LaceteraN.Different Missions and Commitment Power in R&D Organizations: Theory and Evidence on Industry-University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3):565-582.

[11]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6(10):68-73.

[12] 彭静雯,许祥云.以队带班:校企合作的一条有效路径——基于华中科技大学“种子班”的案例[J].现代大学教育, 2014(2):59-64.

[13] 邹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 2014(6):104-107.

[14] 陈超逸,汪波,陈洛,等.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合作绩效的多角度评价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56-60.

[15] 赵惠芳,王桂伶,徐晟.基于证据理论的产学研合作质量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6):108-111.

责任编辑:詹花秀

F4

A

1009-3605(2017)04-0066-07

2017-05-15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校企优质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291081)。

1.何菊莲,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2.陈增民,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3.李缘,女,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企校培养人才校企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企校合作面点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五反思
企校合作面点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