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临床胃肠减压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
2017-07-19罗银银刘海燕
李 青 罗银银 李 鑫 刘海燕
(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泗阳 223700)
品管圈活动在临床胃肠减压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
李 青 罗银银 李 鑫 刘海燕
(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泗阳 22370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临床胃肠减压引流管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开展以“提高胃管有效引流率”为主题的活动,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胃肠减压引流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统计分析,制定实施对策,确认效果,形成标准化及检讨与改进。结果通过该项活动,使患者胃管有效引流率由改善前的84.67%提高到改善后的95.33%,并且形成了管道护理标准化交接流程。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临床管道有效引流率效果显著。
品管圈;临床引流管;有效引流率
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是由同一部门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管质量活动所组成的小组[1]。圈员分工协作,利2016年02月27日用品管手法与工具,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与工作缺陷,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品管手法;提升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工作荣誉感[2]。我科于2015年2月27日至2016年1月15日,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提高胃管有效引流率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表1 对策实施前中后对比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4年起我院普外科病区核定床位为60张,床位使用率达99.8%,年留置胃管300余例,留置率为19.3%。本文数据为2015年2月27日至2016年1月15日开展品管圈前中后本科室胃管引流患者统计数据。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由辅导员、圈长、秘书、圈员共9名人员组成,1名副主任护师,6名护师,二名护士。辅导员负责对QCC活动全程进行指导、监督和协助处理圈无法处理的问题,保证圈活动顺利进行;圈长负责制定圈活动计划、推进圈活动工作,领导圈员积极参加;秘书负责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工作和配合圈长做好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圈员则参与活动的实施以及轮流负责某一步骤的计划安排。
1.2.2 主题选定:利用头脑风暴法,全员参与,列出目前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再从重要性、院方政策、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5个方面投票表决,最终选定“提高胃管有效引流率”为活动主题。
1.2.3 现状调查及目标设定:收集2015年4月1日至4月30日科室胃管引流情况,每日随机调查5例,共调查150例,其中23例胃管引流低效,有效引流率为84.67%。通过调查,低效引流原因按照例数依次为:负压不足8例,胃管反折扭曲受压5例,胃内容物堵塞4例,意外拔管2例等,按照八二定律结合圈能力,最终确定前三项占73.92%,为改善重点。目标值=现况值+(1-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84.67%+(1-84.67%)×73.92%×80%=93.77%。
1.2.4 解析:QCC圈员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运用特性要因图(又称鱼骨图)法[3],通过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共统计出25个小要因,最终经讨论确定加强交接班环节、规范管道交接流程、加强床旁实景培训为改善方向。
1.2.5 制定、实施对策:针对改善方向,制定、实施对策方案,具体如下:
1.2.5.1 针对交接班环节不严格现象,通过科内召开“提高胃管有效引流率”为主题的科会,规范交接班流程,细化交接班程序,抓住重点环节、人群,护士长及质控组加强督查,提升执行力,鼓励全体圈员积极主动配合,带动全科护理人员自觉遵守交接班制度。
1.2.5.2 针对管道交接不规范现象,全体圈员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反复实施观察,最终在科内形成了规范、统一的管道交接流程七步法:①标识;②鼻贴、鼻尖;③体外5 cm标记;④通畅;⑤引流液的观察;⑥挤管;⑦二次固定;改进后交接管道迅速、有效,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1.2.5.3 针对管道护理方法未掌握情况,我们制定了管道护理实践培训计划,进行床旁操作演示,并用PPT形式制作动画演示,讲解管道护理及评估要点,最后由护士长及1名高年资护士针对全科护理人员逐一考核,直至完全掌握管道护理方法。
2 结 果
2.1 有形效果:在品管圈对策实施中及实施后针对胃管引流情况再次进行了调查,方法同样为分别利用30 d时间,每天随机调查5例胃管引流情况,实施前胃管有效引流率为84.67%,目标值为93.77%,实施后胃管有效引流率为95.33%,超过了原拟定的目标值。见表1。
2.2 无形成果:在品管圈活动前后分别对QCC小组全体成员在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6个方面进行评价,最终每个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和品管手法方面明显有所提升。见图1。
图1 改善前、后无形成果雷达图
2.3 标准化:通过活动,形成规范的管道交接流程,并上报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核,深受各位护士长好评,目前已推广至全院各病区试行。具体流程为:①查看标识:名称、时间、长度等,②查看管口:鼻贴有无松动、污染、脱落、鼻翼有无压疮等,③查看体外5 cm长度,④检查管路通畅情况(扭曲、折叠、开关是否打开等),⑤观察引流色、质、量,⑥由近心端向远端快速挤管,⑦二次妥善固定。
3 讨 论
3.1 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了交接班流程,细化了管道交接步骤:我们通过问题解析,发现改善方向,制定及对策实施,最终形成标准化管道交接流程,规范了管道护理,有效避免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2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圈员学会了各种图表的绘制与应用,如柏拉图、雷达图、查检表等,在工作各环节中,能运用品管手法进行解析、实施、评价,加强了自我管理;提高了圈员间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每一位圈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效果确认,使圈员增加了职业成就感,大大提升了工作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工作观念由以前“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4]。但同时仍有缺点和残留问题,如思维不够开拓、会议资料保留不全面、各种品管工具使用不熟练等,在下期的活动中将吸取经验,努力改进。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能明显地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培养护士主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科室凝聚力增强,同时创新、科研、策划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5]。通过采用熟练的品管手法,可以改善护理工作的缺陷,提高护理效率,提升护理工作内涵,真正实现优质服务,值得进一步推广。
[1] 张淑香,麻争艳,高莹,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52):51-52.
[2] 艾攀,肖晔.应用品管圈降低普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25(1):72-73.
[3] 刑文英.QC小组基础教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4.
[4] 印义琼,刘春娟,刘丽荣.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降低医源性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拔管差错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5,30(12):1084-1086.
[5] 刘文峰,何卡丽,李畅.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注射室采血缺陷中的应用[J].管理论坛,2012,7(20):88-90.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the Clinical Nursing Care for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and Drainage Tube
LI Qing, LUO Yin-yin, LI-xin, LIU Hai-yan
(Siyang People's Hospital, Siyang 2237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the clinical nursing care for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and drainage tube.MethodsSet up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rry out activities on the theme of “Increase the effective rate of gastric tube drainage”, apply PDCA circulation method, investigate the act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and drainage tube, set goals,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mulate programmes, confirm the effect, standardize, review and improve it.ResultsThrough the activity, the effective rate of gastric tube drainag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84.67% to 95.33%. Meanwhile, we form a Standardized handover process of nursing staff.ConclusionQuality control circl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effective drainage rate of clinical tube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linical drainage tube; Effective drainage rate
R473.5
B
1671-8194(2017)16-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