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乡土建筑装饰中鱼类元素运用及文化解析
2017-07-18肖花
肖花
湘西乡土建筑装饰中鱼类元素运用及文化解析
肖花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装饰是文化的表象,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地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结合体。乡土建筑装饰元素选取、表现形式、装饰手法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及祈求平安富贵的朴实愿望。本文通过对湘西乡土建筑装饰中鱼类元素的运用分析,得出了其反映农耕文明时期湘西地区居民的审美意识及哲学思想,是当地人文内涵及稻作文化的重要展示的结论。
传统建筑;装饰;鱼类元素;稻作文化
图1 鱼龙变化 图片来源:自摄
湘西是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片山地纵横的区域,这里生活着苗、侗、土家等众多少数民族,各民族长期杂居或聚族聚群而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大部分在乡土建筑装饰中得以体现。湘西乡土建筑以民居居多,因村寨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建筑型制也有所不同。根据地形而建的房屋分为平地屋、矮脚楼、吊脚楼。这些建筑因地制宜,依地依形而建,有的临水、有的依山傍水,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体现了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富有浓郁的地域乡土色彩。除了整体建筑型制上地域色彩浓郁外,在建筑的相关装饰上也有地域、民族独有的特征。这些建筑装饰大部分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做装饰,其中鱼类元素雕饰不仅生动反映湘西地域文化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耕文明时期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及哲学思想,是当地人文内涵及稻作文化的重要展示。
1.湘西传统乡土建筑装饰中的鱼类元素
建筑装饰作为依附于建筑实体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通过建筑主体造型或建筑构件的艺术方式展现生命力的形式,是建筑的人文适应性的重要表现。湘西传统乡土建筑装饰与其浓厚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大部分建筑装饰中采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这些元素与当地淳朴的乡土文化及古老的湘西民间工艺相融合,铸就了这片土地特有的地域、民族装饰风格。一般湘西传统乡土建筑装饰崇尚吉庆祥瑞、福寿平安的生活寄托与追求,祈求升官发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盛、人丁兴旺等传统观念,蕴含着湘西民族传统的乡土文化和朴实的思想情感。
图2 鲤鱼跳龙门 图片来源:自摄
图3 建筑窗扇装饰中的鱼类元素 图片来源:自摄
湘西传统乡土建筑装饰元素题材的选择上,主要为植物、人物、动物三大类。通过自然属性与特征的象征性和神秘性的表达、谐音取意以及民俗伦理、宗教教义等体现来表达吉祥寓意及对民族或先民的崇拜与依托。这些与中国其它地域建筑装饰寓意上是一致的。但在鱼类元素装饰题材的选择上除了通常鱼类谐音“年年有余”,鱼多子,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及寄希望读书进入仕途,取“鱼跃龙门”“鱼龙变化”等寓意外,湘西传统乡土建筑装饰中还有将虾、蟹作为装饰的,这一点除了地域审美意趣外,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稻作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鱼类元素装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屋脊装饰中的鱼类元素
湘西传统乡土建筑一般为小青瓦屋顶,屋脊一般用石灰做装饰,每个地域都有自身特点,如凤凰古城以凤凰造型。湘西其他地区大部分选择以鱼为造型元素,屋顶两端是一条造型完整的鱼,鱼头朝下,尾朝上倒立在正脊两端,仿佛鱼身在水中游动,灵活生动。在湘西传统建筑中,屋顶或屋脊两端多用鱼作造型装饰,鱼象征水,湘西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房屋容易遭受火灾,用鱼做装饰便有“避灾消火”的寓意,表现了居民祈求平安的心愿,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祈吉”的思想体现。
1.2 室内陈设装饰中的鱼类元素
室内陈设装饰中鱼类元素的主要代表是太平缸,这是传统湘西乡土建筑庭院中用来盛水用于防火的石缸。讲究的家庭在缸的四周雕刻图案,其中鱼类图案最多,如图1所示的雕刻图案为“鱼龙变化”。石雕的上部分中间图案为一条完整的鱼和龙头,鱼儿在海浪中努力地跳跃着,而两边已变成龙身鱼尾。整幅图刻画精细、柔美流畅。
除此之外还有鱼龙并存并有一道龙门相隔的组合装饰图样。如图2所示,鱼龙共生水中,上面浮雕有云纹、水纹、鲤鱼、龙门、水草等物。整幅图刻画精细,鱼身上的鳞、鳍雕工细致精美,龙身上的纹理亦清晰可见。海浪用层层的水纹叠加,似汹涌澎湃,给人以力量强大的刚劲之美。鲤鱼在惊涛骇浪之中不屈不挠地向龙门跳去。传说二者之间隔有一道龙门,因鱼为凡物,只有通过长期修炼才可以冲破层层阻碍跃过龙门而成为神兽,这便是“鲤鱼跳龙门”的民间神话。也象征着凡人只有通过努力与磨练才能升入朝庭,改变命运,走入仕途,得以功成名就,享受荣华富贵。
1.3 建筑窗扇装饰中的鱼类元素
湘西传统乡土建筑大部分为木结构房,其窗扇装饰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在元素选取上以动物、花草为主。但笔者考察时发现在怀化溆浦龙潭镇乌峰村传统民居建筑窗格装饰上,选用了在其它地区建筑装饰中很难见到的以虾蟹为题材的纹样。窗格中以虾蟹造型为主题,两只虾或两只蟹呈对称均衡形式,再配以其他纹样。
图4 以虾蟹为题材的窗格装饰 图片来源:自摄
在考察湘西地区古村落传统建筑过程中,极少出现以虾蟹为主题的装饰纹样,而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又会出现这样的题材纹样?这样的题材是否有更为深层次的寓意?笔者认为有其独特的寓意。
2.鱼类元素在湘西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民俗文化意境
鱼类元素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较多,笔者从相关考察中得出相关鱼类装饰主要取其谐音“年年有余”。云南丽江一些建筑木鱼造型与湘西水克火思想是一致的,但湘西鱼类元素尤其是以虾、蟹为题材的建筑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难发现与它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在建筑雕饰艺术背后更多的是其隐藏的湘西传统民俗意境和人文价值。
2.1 湘西稻作文化内涵
湘西是水稻的发源地,通过稻作生产解决了世代生息繁衍的同时,也造就了丰富的稻作生活民俗。稻作文化是湘西重要的文化组成,围绕着水稻的栽种有一系列的仪式和节日,“尝新节”就是一个典型。农耕文化的基本形态更加速了湘西地区对于鱼类动物的崇拜与期待,使之在湘西传统建筑雕饰之中用虾蟹等鱼类元素以感激赐予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天、多产的土地、养育生命的水,祈求雨水丰泽、旱涝保收,寄托着人们对于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繁衍生息的美好夙愿。
2.2 农耕文明工匠的审美意识
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出于民间工匠自己的创造,是一种依据传统的地域民风民俗直接表现生活、寄托愿望、表达情感的民间艺术。湘西传统建筑的装饰正是其建筑特征的精华所在。建筑装饰的局部更接近人,它的造型对人更富有吸引力。湘西传统建筑装饰中鱼类元素纹样的选择更是当时建筑工匠民间风俗生活的直观性、审美性的体现。通过象征性的表现,使建筑装饰注入了灵魂和生命。工匠在塑造这些细部装饰中常常带有几分人情味,把天地拉近人心,自然与人直接交流,将世俗的审美感,功能需求,社会的哲理,湘西的伦理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风土人情都融汇在这些细部雕饰之中。从湘西传统建筑装饰中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纯朴美,更多地显示出湘西地域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这些富于美感的建筑装饰局部与使用功能结合得恰到好处。
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物质形态的缩影,是人们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是通过艺术方式展现生命力的形式。湘西传统建筑装饰中鱼类元素的造型特征正是湘西地区生活方式、本土人情、独特审美情趣等长期融合的产物,富有地域性的稻作文化精神内涵,充分展示出湘西民间工匠的智慧与技巧才干。
2.3 当地民众的审美意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湘西山民长期受到大山阻隔,与外界交流较少,他们的生活场主要以他们的耕地为主。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他们养成朴素的审美意趣,鱼、虾、蟹是他们日常劳动中见到最多,也是他们日常的食物来源。鱼虾对于当地百姓而言具有独特的意义。
首先,以虾蟹为主题透露出居民对丰收的祈愿。据考察,乌峰古村包括现在的乌峰村和集中村,处于雪峰山巅的谷地之中,是沅水的重要支流溆水的源头。乌峰西面屏障芙蓉山也是资水与沅水的分水岭,岭东水流沅江,岭西水流资江。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可见乌峰村水资源物产资源丰富,而虾、蟹水生动物很多,这些题材往往也就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祈盼凭借地域优势年年得以大丰收。
其次,虾、蟹鱼类水生动物被视为生命的象征,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从农耕时期开始,人们就渴求繁衍生息、子嗣绵延,在不断的繁殖和增殖中追求生命的充实、强盛、无限和永存。虾、蟹背上的盔甲刚劲有力,能伸能屈,游动自如,有顽强的生命力。人们崇尚多籽、生命力强的自然物并赋予它们以神性,使之发展为多子多福的象征生命的吉祥物。虾、蟹等鱼类作为生殖信仰的吉祥物,正表达了当地居民对多子多福、子孙繁衍的美好祈愿。
万物各有灵性,虾虽然生于水中,而在北方被喻为“龙”,有长久富贵、镇宅吉祥之意。虾与同族之间和谐相处,从不侵袭与伤害。虾身透明玉洁,寓意文人淡泊名利,坦诚待人,有高尚的品格与胸襟。以虾为题材做装饰纹样,也表明了屋主洁身自好的人生寄托。此外,虾身身披玉甲,群虾弄潮,前呼后应,也寓意做人要有敢弄潮的意志,祈盼日后飞黄腾达。
同时,蟹也是科举及第的象征。螃蟹最突出的部位是背甲,而甲又是十干之首,蟹中大者称为“黄甲”,科举甲科及第名单用黄纸书写,也称“黄甲”,因此以蟹做装饰题材,暗寓着子孙后代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
而在以虾、蟹为题材的窗格中,还发现经常以两只蟹的对称均衡形式再配以荷花,也可意为“和谐”,体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结语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装饰是文化的表象,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地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结合体。乡土建筑装饰元素选取、表现形式、装饰手法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及祈求平安富贵的朴实愿望。湘西乡土建筑装饰中运用鱼类元素尤其对鱼、虾、蟹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稻作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反映了当地工匠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观物取像”造型手法。这一特征反映农耕文明时期湘西地区居民的审美意识及哲学思想,是当地人文内涵及稻作文化的重要展示。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生活需要的长沙周边新农村一村一貌的景观建设研究”(编号:CX2016B2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新农建设中以乡土文化传承来保护湘西民族传统村落的研究”(批准号:15YJA760022)阶段性成果。
1.罗明金.高椅侗寨古建筑装饰解析[J].文艺研究,2012(12):145-146
2.罗明金.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24-148
3.刘俊.对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思考[J].装饰,2017(2):122-123
4.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雕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
5.何重义.湘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5
肖花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