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留学生非学历汉语进修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7-07-18万淑芬
万淑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浅析高职院校留学生非学历汉语进修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
万淑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高等职业技术也不例外,开始走出去与引进来。实际上,各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来制定留学生培养模式,并设置汉语课程,进而摸索与学校留学生招生情况相适应、贯彻职业教育培养新理念、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这对中国其他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发展非学历汉语进修项目的相关工作都能提供相关的经验借鉴。
高职院校;非学历汉语进修项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招收海外留学生是本科院校的“专利”。自2002年起,国家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改革,先后遴选、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通过示范建设,迅速推进了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201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中提出了发展目标,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二五”间招收留学生3万人,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招收留学生达到2万人。在国家规划的引导下,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尝试招收海外留学生。[1]
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共接收了377054名外国留学生,其中非学历留学生212,660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6.4%,可见来华留学生仍以非学历留学生为主体。由于和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差异,高职院校难以招收学历留学生,留学生招收以短期语言进修生为主。然而目前国内更关注学历留学生教育,非学历留学生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国内各高校开设的非学历汉语进修课程,无论是在培养目标、管理方法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模式,相关研究也十分有限。[2]
高职院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着起步晚、经验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培养规划和教学及管理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因此,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学院”)为例探讨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学校专业优势制定留学生培养模式和设置汉语课程,摸索与学校留学生招生情况相适应、贯彻职业教育培养新理念、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以对其他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发展非学历汉语进修项目的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1 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制定留学生培养模式与设置汉语课程
有别于以学历进修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培养应依托地方产业特色、结合学校专业优势制定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并设置配套课程,以保证项目特色、教学质量和持续招生。因此,工商学院在招收汉语进修生之处初步确定了三种培养模式。
一是,鼓励留学生认真学习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在一年的语言项目结束后考取HSK三级或四级,积极引导留学生毕业后在中国进行学历深造或创业、从业。
二是,国际交流学院引进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TAFE教学模式,开设有国际商务、国际会计专业。来华留学生在国际学院学习一年中文后,如果达到TAFE课程的入学条件可报名该专业。毕业后拿中澳两国文凭,实现中、英双语学习和专业文凭的多重收获。
三是,宁波市作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建设城市,将采取技术革新和经济运营模式创新来带动批量产品的电子交易,吸引国内乃至国际行业商务网站总部基地落户宁波,重点构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应用和支撑体系。国际交流学院计划结合宁波的城市发展特点开展“入园办学”和“引企入园”的办学模式,由电子商务学院牵头,与江北电商园、海曙电商园和慈溪e点电商园开展战略合作,积极为留学生创建优越的实践平台,把留学生培养成为跨境电子商务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
基于上述培养模式,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学团队依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初步设置了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达到汉语语言进修的培养要求,又能灵活地满足其未来职业规划的发展可能。
1.1 汉语本体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课程设置
以学年制为单位,制定语言项目和语言技能的分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应课程和教学安排。该模块的综合汉语课、汉语听说课、汉语读写课是短期来华留学生的核心课程,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也适应学期制、分水平阶段的项目招生特点。[3]
1.2 职场汉语与跨文化交流的课程设置
中国文化课程强调跨文化体验与中国职场文化,与中澳商务专业的课程联动,不定期与中国学生共同上课。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中国文化艺术,更特别强调跨文化互动能力和职场交流。该课程为必修课。
1.3 职业实践课的设置
职业实践课在课堂之外进行,学生可以参加相应的学生社团活动,也可以选择到宁波的三个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实习,以储备未来职业规划的知识技能、甚至就业、创业的可能。该课程为特色选修课,与留学生勤工俭学、校外实践相结合。
2 探索建设符合本校学情的汉语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留学生的汉语进修项目经历了数量上的从无到有,课程开设从每周4节听说课到每周20节听说课、读写课、综合课、文化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配套的发展过程。
最初留学生数量少,而且多为中澳项目学员。他们与在校外教一起合上每周四节的汉语兴趣课程,旨在培养汉语的听说交际能力。教学内容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而定,并没有系统的培养目标和连贯的课程体系。
2016年,学校招收了十余名一年制的留学生,开始设置系统的初级汉语进修课程。国交学院对外汉语教学团队在《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和HSK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的初级汉语进修班课程设置情况开设课程,确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初级汉语进修生有四门汉语必须课程:综合汉语、汉语听说、汉语读写、中国文化。其中,综合汉语为主干课,每周8-12节,其他课程均为每周4节。另外,外事志愿者社团(主要是中澳和英语专业的学生)联合其他学生社团为留学生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使留学生融入校园文化、体验中国文化;外事办与校内外机构为留学生提供语言教学、外贸实务等职业体验和勤工俭学的机会,方便留学生寻找后续职业发展机会。
一学年结束后,绝大多数留学生通过了HSK3级,有部分优秀学员达到HSK4级水平,实现了汉语进修的水平目标。之后有学员留下来进入中级汉语阶段的学习,有的转入中澳TAFE课程,有的进入其他高校继续学历深造。汉语进修项目开始形成水平层级,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差异化。2017年上学期招收了13名初级汉语进修生,估计到2017年底在校汉语进修生数量将超过40人。随着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推进,与国外院校合作交流程度的深化,预计学校汉语进修项目在五年之内将具备一定的学生数量,形成较有较系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制。应该说,留学生的汉语进修项目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问题。具体包括:
第一,学生入学时间的不确定性。由于外事手续办理的复杂性和其他因素,学生入校的时间往往无法统一。课程开始之后还有学生陆续加入,这就给按照正常教学进度授课的教师带来了问题。
第二,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年龄跨度大,各自的规划也不同,这些都使得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大不相同。传统课堂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学校的外教通常也会跟班上课,他们只能选择与自己工作时间不矛盾的课程,很难跟上课程的进度,容易因此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在进行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对外合作办学情况。笔者所在学校与澳大利亚Homesglem学院、台湾龙华大学以及其他一些海外机构有长期稳定的共同办学,师生互访交流活动频繁,因此,可以考虑合作开设远程汉语进修课程,或者设立孔子学院、汉语推广基地,开发出对外汉语视频课和远程教学平台。
3 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进行汉语进修项目的教学改革,即打造校本教材,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翻转课堂。
3.1 打造校本教材
如前文所述,汉语进修班的实际情况要求在授课时最好能采用自编教材,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4]
教材并不局限于某些内容,可以任务型教学理念为指导,从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场景出发设置交际主题和功能任务,按交际任务和HSK1级语言点要求配置词汇、语法。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配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以便学生灵活地进行学习、复习和补课。除网络资源外,教材还可在每课的语言点练习之后专门设计文化知识和拓展交际环节,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所需进行课外拓展学习。[5]
3.2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
相较于传统的重语言知识教授、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综合汉语课堂,在初级汉语综合课堂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拓展交际和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改革内容
4 总结与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任务型、交际型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场景任务中得说、愿说、敢说,听说能力有所提高,词汇量也增多了。而从学生观看微课及做相应评测练习的效果来看,运用视频微课进行翻转课堂和远程汉语教学是条可行的教学途径。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微课、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是未来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但语言学习的本质也决定了,人机单向的视频微课不能完全取代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学习。在教学中,哪些内容更适合用视频微课,哪些内容要做相应的修改,微课中的评测指标以及相应的翻转课堂活动设计等环节都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并作出改进,以期更好的发展。[7]
留学生教育涉及到跨文化交流、课程体系、教学理念、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给本土教学活动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但同时也为高职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3-26.
[2]米南.中外高校非学历留学生汉语课程研究[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5,(5):307.
[3]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1-5.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新与教材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5]马箭飞.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J]. 世界汉语教学 2000,(4):87-93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280-291.
[7]章欣.基于任务的汉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21-24.
【责任编辑:黄素华】
An Analysis on the Establishing Process of Non-credential TCSOL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 Case Study on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WAN Shu-fen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credential TCSOL Program in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the paper analyses how to set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overseas students i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how to improve the program with adoption of new class mode and pedagogical reform,which provides experiences for enrollment of overseas students and development of Noncredential TCSOL Pro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on-credential TCSOL program; establishing process of curriculum system;pedagogical reform
G718.6
A
1671-9565(2017)02-068-04
2017-05-17
2016年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短期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浙高留管会2016-4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万淑芬(1977-),女,江西南昌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