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三模块”教学模式初探
2017-07-17张官福
张官福
摘 要:“三模块”教学模式中包含激发动机、学习新课、展开思辨三大模块,这三个模块构成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整体框架,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探讨各个模块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激发动机;学习新课;展开思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3-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3.030
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激发、新知识的传授以及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将语文课程分模块的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明确现有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语文课堂激发动机模块教学设计要点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增强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讲,还处在认知水平较低的年龄阶段,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强,因此只有通过兴趣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的教学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和情感交流。素养高的教师会用高超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对一堂课来讲,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式分为直接导入和间接导入两种。
直接导入法包括教学目标导入法、课文标题导入法、课文内容导入法等,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内容简单的课程,能够节约课堂时间。以课文内容导入法为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课文学习兴趣,需要通过简洁生动的方式导入课文内容,发掘课文内容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些课文中包含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或诗句,如《塞翁失马》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如《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
间接导入法不涉及课程内容,教师需要从课文以外的其他角度入手,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内容。常用的间接导入法有故事典故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情感导入法、温故知新法等。以温故知新法为例,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激发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之外,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就语文学科来讲,不少课文在题材、表现手法方面大相径庭,例如不同学习阶段会遇到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教师就可以以学过的课文为旧知识导入新内容的学习,同时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
二、语文课堂学习新课模块的设计要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努力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优良道德品质、逐渐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审美的情趣和文化的品位。喜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应当遵循这一要求,在新课教学模块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
学习新课模块首先要做好课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各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不少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得新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作用,反而造成学习能力上的倒退。因此,在新课学习模块,教师必须重新重视起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文字功底才能在阅读、写作中游刃有余。对于教师来讲,在开展新课教学之前,首先需要以文字的形式反映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划分,等等。其次,要确定哪些部分属于基础知识部分,哪些部分属于感情升华部分,根据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新课的教学效果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需要。
以《桃花源记》为例,在新课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部分文言文的内涵和翻译技巧以及“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其中,前一部分是课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课文生词的学习、字词翻译、通假字等,后一部分是课文情感升华的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层次的分析,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语文课堂展开思辨模块的设计要点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古代思辨思想的体现,思辨即思考辨析,是一种哲学术语,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教师在学生已经积累丰富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开展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也是教师开展思辨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初中生来讲,思辨能力最主要的发挥战场是在议论文的写作方面。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讲解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只讲方法不讲原理,导致学生并未准确认识到按照教师所给模式写作的意义所在,因此尽管进行了大量练习,依然无法实现写作上的突破。教师需要在讲解议论文写作技巧的工程中,向他们灌输思辨的概念,只有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展开思辨,赋予作文更加严谨的逻辑和说服力,作文写作才能實现创新和出彩。
初中生由于阅历、知识层次的限制,可能无法准确认识思辨在哲学层次的内涵,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通俗的方式向他们解释。例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揭示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明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说明事物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在举例之后,学生就会对思辨能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即从描述性的语句中发掘其中包含的有关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念。在学生理解了思辨的具体内涵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展更加深入的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材料,让他们使用思辨的语言分析材料解释的人生哲理。例如《三国演义》中吴下阿蒙的故事就揭示了发展的观点。
四、结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新课授课效率、培养学生思辨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学实现突破的关键内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设计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授课效果最优化的目标,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雪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J]. 陕西教育(行政),2011(4):23.
[2] 黄泽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J]. 中学语文(旬刊),2008(7):10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