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2017-07-17施建妹
施建妹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一,教学做合一即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学”的教师是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教学做合一即“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就是因材施教。
第三,教学做合一即“教学相长”。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常找到新理。
二、“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将“教学做合一”思想和新课程的共同点加以整合,引导学生主动在开展实践活动形式的语文体验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磁性,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享受学习的乐趣,提升语文素养。那怎样才将“教学做合一”融入语文教学呢?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中以板书为例,向学生渗透做笔记的方法;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勾勾画画”等习惯。其次,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勤于朗诵、默读的习惯。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能为语文学习中的“做”打下基础。最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生活是语文学习最好的課程资源,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对语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文本,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钻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寻找、激活每个学生好学上进的积极因素,创造有利环境条件,刺激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汉语拼音到识字再到课文,乃至综合性练习,都设计了内容有趣的情境图。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图,为学生创设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氛围。例如教学矧E风和小鱼》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导读,当读到“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时,学生定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读起来,有的学生可能会笑容满面;可能会气势汹汹,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把北风的得意狂妄、小鱼的毫不示弱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三)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以文本解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大难题。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的教,带动学生课外自学,在自学基础上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课外自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选择紧密结合教材的各种“做”的活动;与语文相关的各学科“做”的活动;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做”作为重要内容。
(四)教学做合一,以生活为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点要求语文要尽可能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陶行知生活理论也明确指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同样,我们学习的知识,无论是教、学,还是做,最终都要回归于生活中才会体现它的价值。就像学好拼音,我们才能识字、阅读,才能和别人交流。把语文推向生活,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以上是笔者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一点浅薄理解,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教、学、做三者结合才是教育最终的目标。
[作者单位: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