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介语的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7-07-17张旸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介语偏误分析二语习得

摘 要: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中介语的研究可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中介语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缩短它与目的语之间的距离。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偏误主要作用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书写上。文章通过笔者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偏误出现的原因以及偏误分析的作用与局限。

关键词:对外汉语 二语习得 中介语 偏误分析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过渡性的语言系統。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会在无干扰、无偏误的情况下直接从母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就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发展阶段。因此一般认为它是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对中介语的研究可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中介语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缩短它与目的语之间的距离。

中介语是学习外语过程中既不可避免、又是必要的语言现象。简单归纳它的成因:1.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转换不熟练。很常见的就是在语序上,如笔者教过的一位留学生曾说,“我不喜欢吃饭在学校的食堂。”因为在英语的表述中为“I dont like to eat in the school canteen.”但是正确的汉语语序应该是“我不喜欢在学校食堂吃饭。”2.词汇积累的匮乏和选用不当。如“早的时候,有父母生了三个男人。”这里的“早的时候”学生应该是想表达“从前”或者“以前”;而“三个男人”则明显应该是“三个儿子”。这就可能是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网络太小或者散乱无序,有的词的表达要通过母语词语再联想激活。当然,也可能是学习者对词语的积累不够,选择的余地不够,就只能找一个最为接近要表达的意思的词语来用。3.思维定式,不同语言由于概念的差异,表达在思维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我的嘴饱了”因为在英语中“嘴里满满的”是“full mouth”,直译过来就成了“嘴饱了”,这就是学习者套用了母语的概念来思维,从而造出了让人发笑的句子。

中介语理论的引进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某些观念。比如当留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不用每错必纠,这样反而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沉默期,促进交际的成功。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发展情况来进行全面、合理的教学设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词语,编织语义网络;加大记忆词组的力度;在语言实践中增强汉语语感;大胆使用中介语,不因噎废食。其实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中介语现象是必然的,有时候这也许是学习者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甚至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偏误的产生及原因

对外汉语领域对中介语现象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外国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偏误统计和分析上,从大量的偏误现象中寻找和抽绎中介语的类型和规律,以找出克服或者纠正偏误的方法。中介语理论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渐成为了偏误分析理论的基础。而偏误分析本身也成为了中介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该理论首先要把偏误和失误做了区分,偏误是指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语法规则后出现的系统性错误,常常会使目的语规则泛化、母语迁移,而失误由于粗心意外而出现的偶然现象。最基本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学习者能否自行纠正。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1.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初期阶段,母语是学习者可以参照的唯一语言系统,因此留学生经常会参照母语的规则。如笔者曾教的来自法语区的留学生,由于法语里的p、t、k、f在元音字母前要半浊化,因此他在读“pa”的时候,就会发出“ba”的音,2.目的语规则泛化。这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后期阶段,他们会把目的语中学到的部分语言规则以类推的方式不恰当地扩大到不适用的范围。例如在外国学生学习了“全天、全年”之后,知道了“全”是all的意思,接着就类推出了“全星期(整个星期)”之类的错误用法。3.文化差异。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也是多元文化碰撞的过程。这常表现为目的语使用不得体。比如在汉语里直呼其名有很多时候是不礼貌的,但是在英语国家即便是长幼之间,直呼其名表示的也是关系亲密。4.教学误导。比如汉语教材、词典编写不当,对外汉语教师不恰当、不充分的解释。5.学习方法不当。学生每次想表达没学过新词就会用翻译软件,再组到句子里,但是一个单词翻译成汉语之后往往有三四个词来表示它的词义,但是并非每个词语放进句子里都符合语法规范。这就在无形之中限制了他们对词汇语用方面的理解。

三、偏误分析

汉语偏误主要会作用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书写上。笔者主要根据自己教的来自法语区的学生来分析。

首先是语音,从声母、韵母、声调来作说明。声母除了上面已经有提到的p、t、k、f的清浊音问题,还有非常常见的j/q不分,因为法语里没有类似读音,笔者的留学生就很难区分j/q,要跟读多次,用纸片来区分送气不送气才能感受区别,笔者试过将这两个声母做成对训练,如:进去、激情、极其、几千、坚强、价钱等,再读出来让他感受不同,颇有成效。韵母方面的问题不大,就是前后鼻音还需特别记忆一下。但是由于法语中没有声调,所以相对声母韵母而言,声调对他们来说,更难一些。在汉语的四个声调中,上声和阴平的偏误情况比较普遍。很多时候单个字的教学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让他读完整的句子的时候,洋腔洋调就又出来了。所以要时刻提醒他们注意汉语声调的练习。

其次是词汇方面。虽然不同语言的词汇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对应性。这些不对应性表现在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功能上。词汇意义分为词汇义和色彩义,色彩义上的偏误很常见,比如褒贬不分“他聪明地躲过了警察的追捕”,这里的“聪明”应该改为“狡猾”。还有比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错误使用,如“我鞠躬他”,“鞠躬”是不及物动词,后不能跟宾语,应该要说“我给他鞠躬”。

語法的偏误在虚词和语序上较为常见,例如“这部电影他再看了一遍。”(副词偏误),“再”应该为“又”;“这是一个好方法学习汉语。”(语序偏误)正确语序应为“这是一个学习汉语的好方法。”

最后是汉字书写上的偏误,像是笔顺的随心所欲、笔画粘连、错字、别字等。笔者的留学生就会在写汉字有时从右写到左,甚至从下写到上,他说一个汉字就像是一幅画,他觉得太难记了,只求写完之后和正确的看起来一样就好了。汉字的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汉字书写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汉字的笔画笔顺教学,以及拆分汉字,提高学生的汉字部件意识。

四、作用与局限性

对中介语的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偏误分析要找出偏误出现的种种原因,探索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心理机制,从而推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并且对偏误的分析就必然涉及对偏误的解释和纠正,这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到产生偏误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掌握汉语语言规则,减少偏误的出现。根据偏误的出现和频率,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编写者也能编纂出更符合学习者需要的教材和词典。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对汉语本体的研究。

正是因为对汉语偏误的研究意义很大,所以对它的质疑声也从没停止。偏误分析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的。偏误分析虽然对偏误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分类,但是对具体的偏误进行阐述和归类还是会有困难,目前对偏误分析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创新也不够,模式化现象严重。最重要的是,偏误分析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在分析和观察偏误时,往往会关注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给予积极的鼓励,挫伤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有时甚至会本末倒置,为了偏误分析而找偏误,忘记了语言习得的最终目的是交际。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中介语的偏误分析对二语习得的推动作用确实很显著,正确的研究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涛,付博.国际汉语教学基础[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刘祥友.对外汉语偏误分析[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4]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张旺熹.对外汉语本体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张旸 浙江杭州 中国计量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系 310018)

猜你喜欢

中介语偏误分析二语习得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中介语石化的成因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