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7-07-17刘睿园张欣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秦腔传承互联网

刘睿园+张欣

【摘 要】秦腔作为陕西传统文艺的典型代表,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运用访谈、实地调研及问卷分析的方式,探索促进秦腔这一传统文艺传承的合理路径,希望以此保护传统文艺,提升秦腔文化影响力,把握发展机遇,寻求新的传播路径,为其弘扬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秦腔;互联网+;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19-03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秦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长期以来所倡导的忠、义、勤、孝、廉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教育意义。为保护并更好地传承秦腔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文艺,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迫在眉睫。本研究就是以“互联网+秦腔发展模式”为出发点,实地调查与分析秦腔在当前时代下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相应的文献以及指导老师的建议,为秦腔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在戏曲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创新发展方面有很多学者做出了相关的研究。

第一,从秦腔的发展现状来说,秦腔应利用大众传媒走群众化道路;将唱腔与歌唱艺术结合创新剧本,更好地传播秦腔。王伟伟[3]从秦腔传播的五种形态分析其传播的现状,研究秦腔艺术各时期的环境、内容、传播渠道、秦腔受众、传播效果等内容。张艳[4]从秦腔在高校中传播的方式、传播的效果进行研究,提出以互联网为主渠道构建高校与秦腔互动平台。

第二,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方式对戏曲传承进行研究。海川[5]、杨睿[6]提出戏曲发展存在网络厂商对传统文化缺乏内涵、相关文化平台杂乱、网络戏曲传播冲击传统戏曲知识产权、网站运营不善等问题,影响其发展。王省民[7]、应仙环[8]认为戏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迎合青年的审美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吕舜玲[9]提出新媒体促进了戏曲传播,为更好发展戏曲提出立体化传播、生产“短”“微”产品、利用3D技术搭建虚拟舞台。李映月[10]提出构建川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运用虚拟社区、动画进行创新。孙昭[11]提出戏曲与互联网联姻,建立戏曲类数据库。

第三,大众社会传播媒介的一项基本责任是对社会遗产的传承,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水平。陈丽媛[12]主张打造戏曲产业链,形成品牌效应。喻小珉[13]提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媒介特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水平,同时避免单一化、过度商业化的误区。翟蕾蕾[14]提出利用数字化保持信息完整、搭建数字化视觉平台,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秦腔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的方式,从秦腔受众人群状况、秦腔教学班、研究院与民间艺人交流、利用互联网+传播、博物馆现状等几个方面深入调查,分析秦腔作为地方戏曲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同时采取问卷的方式,从地区、年龄、性别三个方面对秦腔受众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接触秦腔的途径、对秦腔的熟悉程度、青年受众不欣赏秦腔的原因、对互联网+秦腔的态度,从中分析秦腔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借鉴现代娱乐节目及其他艺术的创新方式,提出秦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具体方法。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概述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结合辅助问卷进行调查,在访谈时,主要采取结构式访谈与深度访谈的方式,重点访谈对象有:秦腔研究者、戏曲艺人、戏班学生、老年群体。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分別与4位秦腔研究者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秦腔发展现状以及利用互联网发展的情况;与5位民间戏曲艺人以及20余位老年人进行交谈,了解其对秦腔发展现状的认识以及秦腔借助互联网发展的态度;走访戏曲研究院学习班,通过参与式观察获知秦腔传承的方式以及传播推广的途径。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访谈内容真实性,运用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笔者走访戏曲研究院观察研究院建设情况,并观看秦腔经典现代剧目《迟开的玫瑰》演出,切身感受秦腔运用新媒体技术及互联网发展的状况。考察秦腔保护现状,参观秦腔博物馆并与秦腔研究工作者探讨,找出博物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资料收集与调查分析:第一,互联网时代下秦腔受众人群情况,包括受众人群的数量、受众人群年龄、职业比例等。通过收集信息,得出互联网介入秦腔之后秦腔受众分布情况,延伸出其对秦腔传播的影响;第二,秦腔现行发展的状况,包括对秦腔教学班、研究院与民间艺人交流状况、秦腔进校园等活动的考察,得知秦腔发展的详细情况;第三,秦腔保护的现状和秦腔利用互联网+发展的情况,即对秦腔博物馆的现状和秦腔在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状况的研究;第四,受众对于秦腔借助互联网传播发展的态度,主要通过问卷和街头采访的方式获知信息。

四、秦腔发展现状概述

(一)网络介入,广泛传播

互联网介入前,秦腔表演方式以现场演出为主,通过广播、报纸等媒介传播,地域局限性较大。在互联网介入之后,凭借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共享性等优势,使得秦腔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相关的网页有中国秦腔网、陕西秦腔网、秦腔乱弹网、中国戏剧网等,网站内容有秦腔表演视频、演出信息、演出图片、相关文章等,但是部分链接无法打开,详细介绍秦腔的板块较少。在微博宣传方面,陕西戏曲研究院官方微博关注粉丝数量较少,娱乐互动性不强。

(二)培养学生,传承秦腔

在与戏曲研究院的研究者进行深度访谈时,受访者表示研究院设立戏曲学习班招收学生传承秦腔,学习班每10年招收一届,以老师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一起联合共建,培养戏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院走访民间艺人,特别是濒临失传曲目的传承人,邀请其将曲目传授给学习班的学生继承。研究院中的各大艺术团体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青春版的剧目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吸引了很多年轻受众的目光。

(三)创新剧目,改进舞美

文化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最不能脱离群众。为了秦腔更好的发展,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研究院与剧团创作了《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现代剧,新编历史剧《凤鸣岐山》、《大秦将军》等,备受好评。在舞台布景上,运用新的特效、灯光等技术,增加字幕,改进舞美,美化服饰,与现代空间、城市化新呈现不断接轨。在剧目编排方面,内容以引导主流社会文化道德价值观为方向,契合民众生活需求,塑造了一批爱国奉献诚信友善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物形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馆藏经典,保护遗产

为了让群众充分地了解和接触秦腔历史,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建全国首个秦腔博物馆,将秦腔历史简介、剧本剧目、脸谱、乐器、服装道具、音像资料展列其中,同时设立秦腔小剧场供参观者欣赏秦腔。美中不足的是,博物馆地处偏僻馆藏有限,多为静态展出,未能结合大众需求,参观人数较少。

(五)受众群体单一

结合访谈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秦腔在国内传播主要存在于西北地区,大部分青少年以及中年群体因为对秦腔了解不足、认为没有时间欣赏、语言及剧情难以理解、喜欢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所以秦腔受众仍以老年群体为主。虽然秦腔进校园、惠民演出、戏曲文化节等活动形式日益丰富,但其持续影响力不足,宣传范围有限,大多数青年人仍旧以其他娱乐方式为主,忽视秦腔。

五、秦腔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与群众生活融合度低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表演方式融入了大众生活,其强烈的网络互动性与详细的教程讲解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群体的休闲娱乐需求。相比之中,秦腔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偏于一隅的高雅艺术,导致更多的群众无法融入其中。拘泥于传统的表演形式,缺少娱乐性的兴趣班,未能与现代娱乐方式相融合,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与民众生活没有做到紧密结合。

(二)与互联网结合不充分

在与互联网+融合中,仍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仅以最初的视频发布、网站制作、相关演出信息推送为主,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但是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即时交流互动优势,缺少了台上唱戏,台下叫好的娱乐氛围。除此之外,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部分网页链接无法打开,网页版面设计刻板,对年轻人吸引力降低,而且大多数老年人对网络技术不熟悉,这些因素使得借助互联网发展的秦腔形如纸上谈兵,使之效果不理想。

(三)技术不足,展览形式单一

在博物馆建设方面,选址距市中心有一定距离,且周围缺少秦腔艺术表演氛围,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博物馆门可罗雀,鲜有人知。在馆藏方面空间有限,馆藏较少,多为静态展出,未能依托互联网平台对秦腔进行展示与解说。主要体现为:剧本手稿保存于展柜中,但详细内容无法查看;录像影音资料也未将内容进行展示;其余展品的电子解说屏没有开启使用;秦腔小剧场未能充分使用,多数情况下都处于闲置状态。

六、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受众多元化

1.搭建自媒体平台。要实现秦腔更好地发展,仅仅依靠外界媒体的宣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自媒体作为普泛化信息传播的代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自媒体运营通过个人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向不特定的大多数群体推送专业性及娱乐性的秦腔内容。戏曲研究院及各民间秦腔表演班社在建设官方媒体运营平台时,应及时更新增加专业性的知识解说,改进版面设计,在视频中增设弹幕与讨论区功能,满足群众的互动与娱乐需求。

2.实现互联网+秦腔的推广模式。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秦腔深度融合,促进秦腔行业发展优化升级。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页中加入秦腔表演直播和解说,向人们展示从幕后到台前,让人们更直接地观赏秦腔,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秦腔,了解秦腔。除此之外,利用网络平台征集好的秦腔剧本,让更多的戏迷观众参与进来,加强互动,全民参与,从而改变秦腔受众单一的现状。

(二)表演形式多样化,让秦腔元素充分融入群众生活

秦腔应充分利用网络,借鉴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式:制作关于秦腔的大型纪录片,以纪录片的形式向人们真实再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制作关于秦腔的动画、电影,以卡通人物形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将秦腔表演中的动作与现代舞蹈、体操相结合,让大家感受秦腔的魅力;在现代乐曲之中融入秦腔,古典加现代的表演方式,譬如华阴老腔和现代歌曲的融合,让国人眼前一亮;在综艺节目、访谈节目中,邀请秦腔优秀表演艺术家参加,向更多的人展示秦腔的魅力与风采。

(三)充分利用资源,改进博物馆建设

秦腔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其陈列形式是设计者与观众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增强或突出展品,实物陈列与数字化陈列已经成为博物馆主流陈列形式。秦腔博物馆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陈列形式,运用3D展出表演、电子屏展示解说等科技调动参观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向外界更真实、形象地展示秦腔艺术。同时运用网络宣传片的方式向外界宣传秦腔博物馆,提升知名度。

七、结语

秦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当前秦腔研究机构的工作,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浓厚的秦腔表演、观看氛围也是其弘扬传播的必要条件。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认识到传承发展秦腔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其次,传媒机构在信息推广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对秦腔艺术广泛性和深度性的报道,推动秦腔知识的普及并扩大其影响范围;最后,秦腔研究机构也要明确秦腔的发展现状,针对其自身传承中的不利因素做到及时调整,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展现秦腔的魅力,传承经典勇于创新。希望本文能够为秦腔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为其他地方戏曲與互联网融合发展提供借鉴,让我国这些古老的艺术瑰宝在现代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焦文彬.古都西安·长安戏曲[M].西安出版社,2002.

[2]胡世良.互联网+红利时代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实战[M].2015.

[3]王伟伟.秦腔传播型态探析[D].西北大学,2012.

[4]张艳.新世纪陕西地方戏曲在本土高校的传播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

[5]海川.“互联网+”引爆传统文化[J].新经济导刊,2016(06).

[6]杨睿.中国传统戏曲的网络传播[D].山西师范大学,2014.

[7]王省民.现代传媒下的戏曲传承[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1).

[8]应仙环.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2010(05).

[9]吕舜玲.浅析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戏曲的传播[J].东南传播,2014(05).

[10]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以川剧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5.

[11]孙昭.互联网时代戏曲艺术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美育学刊,2016(03).

[12]陈丽媛.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戏曲传播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13]喻小珉.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以川剧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翟蕾蕾.新媒体语境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才智,2016.

作者简介:

刘睿园(1997-),女,陕西咸阳人,汉族,广西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张 欣(1996-),女,陕西西安人,汉族,广西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秦腔传承互联网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