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教学片段对比评析
2017-07-14钟淑燕
钟淑燕
“鸽巢问题”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鸽巢原理”最早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而提出的,又称“抽屉原理”或“鞋筒问题”。运用鸽巢原理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会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甲教师教学片断:
出示练习,学生思考:
1.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里,会有什么情况?
2.把7本书放进6个抽屉里,会有什么情况?
3.把100本书放进99个抽屉里,又会有怎样的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6÷5=1(本)……1(本)
7÷6=1(本)……1(本)
100÷99=1(本)……1(本)
以上三种情况都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了2本书,即至少数是2本。
师:通过刚才的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发现:只要书的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教师小结,介绍“抽屉原理”:像上面所说的,我们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本书,这种数学现象蕴含着一个数学原理,数学家们把这种原理叫做“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这种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
师: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为什么?
生:我先把“7本”平均分成“3份”, 7÷3=2(本)……1(本),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剩余的一本不管放进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教师接着出示:
如果有8本书、9本书、10本书分别放进3个抽屉里,又会怎样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7÷3=2(本)……1(本),至少数=2+1=3(本);
8÷3=2(本)……2(本),至少数=2+1=3(本);
9÷3=3(本), 至少数=3(本);
10÷3=3(本)……1(本),至少数=3+1=4(本)。
师:观察上面各式中的至少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时,能平均分要平均分,不能平均的也要尽量平均分,很容易看出至少数。
师追问:什么叫“尽量平均分”?
生1:比如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把8平均分成3份后,每个抽屉里先放进2本书后还剩余2本,再把2本分成2份放进2个抽屉里,有2个抽屉各放进1本,与原来的2本合起来共就有3本。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发现当“物体数÷抽屉数”不能整除时,不管余数是几,至少数总是等于商加1(至少数=商+1)。
……
总结:如果“物体数÷抽屉数”有余数,用所得的商+1,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个物体了。
乙教师教学片段:
出示思考练习:
1.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里,会有什么情况?
2.把7本书放进6个抽屉里,会有什么情况?
3.把100本书放进99个抽屉里,又会有怎样的情况?
学生交流小结:
6÷5=1(本)……1(本);
7÷6=1(本)……1(本);
100÷99=1(本)……1(本)。
先把“物体数”平均分,剩余的一本书不管放进哪一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2本书。只要书的本数比抽屉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教师出示: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为什么?
生:7÷3=2(本)……1(本),即把“7本”平均分成“3份”,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剩余的一本不管放进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教师板书:
6÷5=1(本)……1(本),至少数=2(本);
7÷6=1(本)……1(本),至少数=2(本);
100÷99=1(本)……1(本),至少数=2(本);
7÷3=2(本)……1(本),至少数=3(本)。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至少数等于商+余数。(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生2:我认为至少数应该等于商+1。(板书:至少数=商+1)
师:怎样求至少数呢,有两种不同的发现,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验证。
教师课件出示验证练习:
(1)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2)把11本书放进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学生验证解释:
(1)把8平均分成3份,8÷3=2(本)……2(本),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书,剩余的2本再分别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本书。至少数是3本,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2)把11平均分成4份,11÷4=2(本)……3(本),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书,剩余的3本再分别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本书。至少数是3本,至少数仍然等于商+1。
(3)学生自由举例验证。
师生共同总结:如果“物体数÷抽屉数”有余数,至少数=商+1。即用所得的商+1就可以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了几个物体。
(教师简单介绍“抽屉原理”)
评析: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两位教师的设计思路不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也不同。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过多,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没有真正体现小学数学“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仅仅是一个“主持者”,把学习的主权放给学生,并巧用不同结论“至少数=商+余数”及“至少数=商+1”之间的冲突,让学生通过尝试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物体数÷抽屉数”有余数时,至少数=商+1,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本单元的学习,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计算抽屉原理、去应用,而更多的是给出一个结论,让学生去证明这种结论的正确性,这实质上是一种数学证明思想的渗透教学。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猜测、尝试、验证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另外,针对“抽屉原理”的问题变式多,应用具有灵活性,教师还应在练习设计中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具体问题与“抽屉原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建立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原理”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
◇責任编辑:徐永寿◇
893827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