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生活源泉激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2017-07-12陈惠健龙岩市西安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教材

陈惠健(龙岩市西安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发掘生活源泉激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陈惠健
(龙岩市西安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教材仅仅是个样品,教师们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材、学校、社区、环境等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中广泛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锻炼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实现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教材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开发利用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本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用综合主题方式编排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它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然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重要体现。它“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让《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与乡土资源整合起来,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有机统一起来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会更有意义。

1.教材和生活的结合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儿童生活中某个生活场景的再现,能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回忆,引导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我们都有好心情》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中同学的烦恼,然后请同学们分组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通过交流了解到:有的同学说,“个别同学和我过不去,常找茬”;有的同学说,“一个同学不讲理,胡乱猜忌我拿了他的东西”。了解这些烦恼后,应该怎么解决呢,这就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为有烦恼的同学出谋划策,同学和我过不去,常找茬:——“我”要主动积极与人沟通,注意交往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这样有助于“我”与人交往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学不讲理,胡乱猜忌我拿了他的东西——这说明“我”的沟通、交流能力不够,没有什么说服力,平时可能“我”给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告别烦恼,不是说就没有烦恼了,其实让人烦恼的事情会很多,身体不舒服、生活不顺心、学习成绩下降、朋友误解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烦恼的理由,然而,关键不在于烦恼是怎样产生或是怎样地无孔不入,而在于我们以怎么样的心态对待它。遇到烦恼,及时地调整好心态,让烦恼和我们擦身而过,向烦恼挥手道别。

2.教材与乡土资源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教材虽然十分注意兼顾城乡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别,教学就需要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优势,各有侧重地开展。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浓浓的乡土情》这个主题,笔者就利用家乡的客家土楼等环境优势,让学生了解、采访当地的古建筑形成的原因和风俗习惯等,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在活动中,有的同学对永定土楼写生作画,张佳怡同学的绘画作品在龙岩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展出、获奖,章诗妍同学对家乡适中的“盂兰盆盛会”感到深深的震撼,她把盛会中的家乡风俗、戏曲、工艺品、饮食文化写成了作文《十年盂兰,百年传承》,发表在《意林图解作文》上。

3.教材留白与学生生活统一

教材中的留白很多,有白板式的、表格式的、填空式的,这些形式都是很直接性的,也有一些留白,是间接的,有的隐藏在主体材料中,有的隐藏在卡通人物对话中,有的隐藏在资料卡片里,有的留白是要学生对道德价值和是非美丑等具有评价和判断的功能,有的留白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有的留白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教学中,面对这些留白,要因地制宜,设计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教育作用。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我》第二课《诚信是金》中有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就属于隐形留白,故事中说一个年轻人,在渡船发生超载必须扔掉一些东西时,他把诚信扔掉了。笔者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在课上发言,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课后让学生续写故事,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

二、教材与校内资源的整合

校内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分为硬件建设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校园环境,学校里的师生等。软件资源包括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也包括学校的历史,办学特色;还包括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主题班队等活动。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挖掘资源,教学过程非常得心应手。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第二课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学校环境资源的利用。西安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积极深厚的文化积淀,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参观了整个校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活动中,笔者重点指导学生参观了学校的“小榕树”展览大厅,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学校走出来的名人。

历史展厅里,学生看到一幅幅历届毕业生合影的老照片以后,对历届毕业生的精神风貌和衣着打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老照片背后的背景,隐约地看到了学校面貌的巨大变化,过去的拱形圆门不见了,土墙小瓦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和高品位的画廊一般的围墙。学校的不断变化就是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的缩影,这对于那些平时只注意玩耍而很粗心大意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孩子们走进科技厅、艺术厅、学子名人厅、教研成果厅、荣誉大厅,被历届学子热爱学习,追求艺术,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被感染着、激动着。

参观整个学校后,笔者立刻趁热打铁与学生交流,以“你从哪儿能够看出我们的学校真美?”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看到许多东西,有感而发,发言很热烈。为了将这一主题活动更加深入,笔者邀请学校美术教研组配合,开展一次校园写生大赛,并把优秀作品集中起来,在“小榕树”展览大厅的艺术长廊里举办一次校园写生画展,并将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小榕树》“科技文艺专栏”上,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增强了对学校的亲近感,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产生了“我要为学校争光”的愿望。

三、教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社会资源是一个大课题,它包括公共场所和设施,如超市、纪念馆、博物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公园等等,也包括社区、街道、家庭等等都是《品德与生活》(社会)的重要教学资源。如家庭教育资源。许多孩子在吃穿用等方面爱攀比,出手大方,常常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有的孩子达不到目的还会哭闹,耍小性子等。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时,结合家庭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不容易,让学生知道哪些钱应该花,哪些钱可以不花或者少花,不仅让学生学会俭省节约,也从中学会感恩。在教学《钱用到哪里去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家庭生活的开支情况,笔者首先通过微信和学生家长沟通,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为期一周的家庭消费调查表。

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了解到家庭的开支情况,懂得了生活的开支要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不向家人提出过分的要求等生活道理。又如社会环境教育资源。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生活的社区》时,就主动联系了社区村委会党支部章联生书记,让他来给同学们讲座,章书记是全国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给学生讲了西安村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讲他怎样带领村民艰苦创业,讲现在社区里的优越条件,讲将来的发展前景,同学们不仅深受鼓舞,也激发了热爱学习,将来投身建设祖国的热情。为了进一步发掘村委会这一教学素材,事后笔者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村委会的办公大楼,参观了社区的医疗卫生、安全、文化活动场所,使社区内的一切资源都成为教学的活教材。

[1]马洁.《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李忠元.《品德与社会》区域性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实践[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4).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