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活教材语用资源实现高效课堂

2017-07-12郑冰长乐市吴航中心小学福建长乐350299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导语泡泡课文

郑冰(长乐市吴航中心小学,福建长乐350299)

用活教材语用资源实现高效课堂

郑冰
(长乐市吴航中心小学,福建长乐350299)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用活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文插图、小泡泡、资料袋等这些有效的语用资源,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用活教材;语用资源;高效课堂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没有很好地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把教材等同于课文,在教学中只一味地重视课文资源和信息媒体的利用,而忽略了教材中还有许多有效的语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没有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活用教材,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成为时下探讨的话题。

一、单元导语——语文教学的导航

教师在备课中应关注细微的寥寥数句的单元导语,合理使用,使之成为教学助力,成为高效教学的另一捷径,达到巧用单元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新授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目的。

1.导语激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毫不起眼的导语寥寥数行,承载的却是整整一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分量如此之重,老师切不可轻视。因此,在教学一组课文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先读读导语,再完成由单元导语延伸出的单元预习作业。如第六册第三组的导语“你听说过要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的人吗?你知道怎样在一张纸上画出数不尽的骆驼吗?这一组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受到一些启发。学生在家预习时,通过阅读此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改组课文的兴趣,再阅读整组课文,最后根据教师提供列表形式的预习单完成对该组课文的整体性预习。

紧扣该组单元导语内容的预习单设计如下:

2.导语训练,转轴拨弦三两声

例如四上第六组“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教师可根据这一单元导语提示,抓住语言训练点,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搭石》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上了点年岁的人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感悟作者的写法。执教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自读由学生找出句子的同时,多媒体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接着由学生初步分享交流此句的感受——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教师追问“老人的哪些行为打动了你?你们注意到老人的动作了吗?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然后教师点拨:作者正是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体会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抓住具体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最后,教师以引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并将此句背后的情感化为读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教师在学生已经从老人摆搭石的具体动作中感受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抓住具体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突显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使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水乳交融。

二、课文插图——语文教学的桥梁

翻开课本中一幅幅色彩鲜明,人物传神的课文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巧妙利用插图合理进行教学,使它成为架设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桥梁。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在上课伊始,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心中积累的词汇分别来概括这两幅画面中孩子们的表现。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从而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理解“沉默”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孩子们在沉默中各有怎样的表现?注意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情,想象他们内心。设置学生进行课堂练笔:“他们沉默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通过练笔既让学生们理解了此时孩子们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反思自己,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题,懂得了“沉默”的可贵,同时又灵活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三、小泡泡——语文教学的调味剂

教材中如珍珠般散落在文本中的小泡泡,亦如亲切自然的学习伙伴,时而现在文首,时而躲在段落中,时而在文末发现其踪迹。泡泡虽不起眼,但它们却是指导教学的重要资源。

1.利用泡泡展开想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去年的树》,篇末有个泡泡语:“这时鸟儿会怎么想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鸟儿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地寻找树?它是怎么寻找的?等学生领会文本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鸟儿给树唱完歌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想象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刻领会文本的主旨!

2.利用泡泡更好地理解词语,培养品析词语的能力

《荷花》一文中可充分结合文中泡泡语“这里的冒字用得可真好,我要好好体会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加深体会,(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在朗读、比较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白荷花与众不同的勃勃生机,从而理解文章用词之精妙。

3.利用泡泡的提问,培养良好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画杨桃》一文中,可利用泡泡“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严肃呢?”这一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怎么做?当所有人都觉得我画得不像时,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严肃了?他此时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老师神情之所以变严肃了是因为同学们看问题没有实事求是,想当然!通过这样的提问,训练了孩子们思考问题深度和广度。

四、资料袋——语文教学的及时雨

从小学三年级起,教材后就新增设了资料袋的栏目。资料袋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有新颖的小故事,有直白的注解说明,有对某个作者的精辟介绍,有多个有趣资料的荟萃。内容虽短小,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善用,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南宋朱熹曾说:“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孔子虽未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但这一教育思想确实滥觞于他。针对不同特点的教材,在教学中也应该“因材施教”。《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性文章,主要向读者说明知识,文学性不强,没有明显的语言规律可循,更不煽情。笔者在教学此文时,考虑到文本比较枯燥,于是,上课伊始,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课后资料袋,接着从月球的引力和有趣的环形山谈起,并呈现相关的资料,此时,学生探求月球之谜的好奇心和兴趣就大大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得到极大的调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入探究、自读自悟,同时在资料袋的合理使用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

2.巧用,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品悟重点句子的时候,课后“资料袋”的引入,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句子的含义,更能起到释疑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学习中,当学生对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产生疑问时。这个时候,笔者适时引入课后“资料袋”内容,资料袋图文并茂,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辽西地区发现的留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此处的资料袋的引入,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点睛”之笔。这样的安排,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会用,拓展课外阅读

有些“资料袋”内容是对课文中人物事物以及故事的补充介绍。如教学《普罗米休斯》,在结课之时,笔者就利用资料袋作为课堂的知识拓展,告诉学生普罗米休斯只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其实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许多的神,像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等,他们身上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都很吸引人,希望大家课余好好去阅读。在资料袋的引导下孩子们阅读兴趣高涨。从而真正实现了大语文教育的理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好教材,整合教材资源,用活教材中这些有效的语用资源,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1]余小鹏.插图,不可小觑的语文课程资源[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5).

[2]曾扬明.用好资料袋,凸显整合思想[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10).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导语泡泡课文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阳光
巨型泡泡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