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调查
2017-07-11冯用军赵雪
冯用军 赵雪
[摘 要] 大学生返乡就业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人力资源输入,加强“精准扶贫”,加快民族农村地区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河北省民族种类全、涉及人口多、分布地域广且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更是发展缓慢。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是破解“就业难”“发展慢”“三农困”等问题,推动民族农村地区全面奔小康的重要举措。要优化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生态,就必须大力支持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走新型就业道路,构建基于校企合作方式的返乡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营造鼓励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社会氛围,完善扶持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返乡大学生的成才-就业-创业之梦。
[关键词] 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就业;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7-0095-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路,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人才是国之栋梁,大学生返乡就业事关教育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更是破解“就业难”“发展难”“三农”等问题的希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当代大学生主动担负起创业的历史使命,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推上了返乡就业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就业机制,消除就业歧视,多渠道促进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既要扩大就业规模和创业比例,又要提高就业质量和创业效益。大学毕业生和进城农民工是我国就业市场的两大主力,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是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此在神州大地上全民创业成为潮流,这也成为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河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多次莅临河北省并作出重要指示,河北省、市、县、乡纷纷出台了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举措。燕赵大地上掀起了第二轮改革开放热潮,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时代潮流。
众所周知,经过多年外延式发展,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阶段) [1]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失业率超过25%)和就业质量(平均起薪不足3000元、专业对口率低于70%、职业吻合度低于70%、半年离职率高于20%,就业质量总指数低于国际标准15%)均不乐观。就业格局中的返乡就业或创业现象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于多方面原因(就业机会、生活成本、乡土情结、人际网络等)选择返乡就业。前期调研发现,此现象最先出现在南方的广东和东部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和陕西、湖南、山西等经济较发达省份,近年来在西部城乡地区也大量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在返乡就业成为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的同时,也隨之产生了诸多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返乡就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返乡意愿、乡村认同、事业发展、日常生活及心理预期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面临诸多困境,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但社会各界和相关研究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返乡就业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不足。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方略的实施,河北省民族农村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返乡就业大学生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对于河北省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的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基础
我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返乡就业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应有关注。据国家民委等五部门2011年6月20日发布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显示,全国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有28个,其中河北的蒙古族、朝鲜族分别为22.9万、1.6万;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8个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约为180万人,其中河北超过50万。据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2015年统计,河北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357.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7%,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9位。其中,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超万人的民族工作重点县60个,在1393个民族村中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村886个,占全省贫困村的1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每年700万大学毕业生中有近200万返乡就业,其中回到河北的有近10万人。
河北是“赶考精神”和“抗震精神”发源地,肩负着拱卫首都北京等多重使命,但其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且发展不均衡,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洼地”。理论研究和客观现实均表明,这样失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发展差异,在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和民族矛盾容易爆发。前期调研发现,河北燕山-太行山片区的民族农村地区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就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从教育层面分析,既面临着民族高教结构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少数民族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巨大矛盾,也存在少数民族招生规模(保障性名额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急速扩大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加剧问题(就业力和就业率“双降”)。基于党和政府鼓励、支持、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本研究有利于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返乡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和面临问题,有利于为返乡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更好推动国家“双创”工作的开展。
就大学生就业状况而言,一边是数目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用人单位比较难招到合适的人(特别是一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千金难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一致,这凸显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只有走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3] ,也是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输入新鲜血液。在党中央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北省民族农村子弟上大学“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问题基本解决(高校毛入学率超过35%,但所读专业多集中于经、管、法、史等专业),但回生源地就业的大学生“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问题还很突出(每年不到20%回乡就业,其中近80%为非对口就业),这种人才的流出状态不仅影响到民族农村群众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所以,返乡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比例低、专业不对口、质量效益差等问题,正在成为民族学、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答案,既有助于完善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也可为河北民族农村地区更加科学地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三五规划”和“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及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就创业而言,创业是一种新型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和“村村大学生工程”,预先研究将返乡大学生培育成新型农民和小城镇市民,可以引导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带领河北民族同胞走一条新型化创业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也可为河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实现“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中国梦·赶考行”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聚居在北、上、广、深等超级城市的大学生“蚁族”群体的工作状况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却迟迟无法踏入理想的边界[4] 。返乡就业成为在城市被迫“蜗居”的他们的新选择。大学生就业是党政关怀、社会关注、高校用力、家长操心的重大问题,已有不少专家学者、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不过,为数不多的有关民族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研究多集中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导致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和地方政府如何提供服务上,而专门针对河北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研究亟待开拓。
二、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问卷调查情况
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既是摆在当代燕赵儿女面前的重大任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河北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范围广、发展任务重、工作责任大,既要护好北京、天津的发展环境,又要维持自身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推动民族农村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无疑是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一)调查问卷项目编制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甚多,但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调查问卷甚少。我们采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权威方法并利用SPSS、DPS等专业分析软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专门研发了《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调查问卷》。问卷总计包括5个部分,110个题目,其中101题为单选题、2题为排序题、6题为多选项、1题为开放题目(不列入问卷科学指标检验)。调查问卷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调查对象补充自己的观点,以弥补封闭性问题的缺陷。
(二) 试测对象信息
1.试测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河北省6个民族自治县、3个民族县的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初测时实测200人,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2份,其中就业类大学生92名,创业类大学生80名,平均工作年限2.5年;再测时实测80人,回收问卷72份,有效问卷70份,其中就业类大学生40人,创业类大学生30人,平均工作年限3年;35人参加了第三轮重测,有效问卷30份;20人接受访谈(利用专门设计的《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创业情况访谈提纲》);86人同时参加效标测试。
2.试测程式。主要包括初测(试测)、再测、重测和效标测试。首先按9个民族县人口比例和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基本分布情况随机选取200人对初步编制的问卷(150题)进行初测,根据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类、筛选、删减和补充,随机再抽取50人进行现场测试,确认初稿无表述和理解疑义等问题后,最终形成由110题构成的《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调查问卷》。然后选取未参加测试的300名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进行第三轮问卷测试,同时对其中86人做《Campbell指数量表》以获取效标参数。最后,对35名做过正式问卷的对象进行重测,以获取重测信效度指标。为保证真实性,对象姓名和机构名称等均进行匿名处理。
(三)分析工具评价
分析工具的信效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运用等距原则设计的《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基本情况、创业基本情况、创业保障体系调查4个子问卷,分別由16、27、35和32道题项组成,并对4部分调查结果进行关联分析。
(四)数据处理程序
利用SPSS23.0软件和DPS数据处理系统v16.05高级版,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问卷科学指标检验
1.影响性因子探索。参照《Campbell指数量表》,先去除相关系数低于0.20的40个题目,再对余下的94个题目(排除个人基本情况问卷16题)进行比照交互验证,总体Guttman折半系数0.705,KMO统计量为0.783,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980.20,Sig.值0.000,分量表KMO值等于0.839,问卷的构建效度完全适合因子分析。接着进行因子旋转使因子结构变得更加简单,更容易解释各个因子的实际涵义。由于斜交旋转后允许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因此,选择斜交旋转的因子旋转法,可得到旋转后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由此提取的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2.50%,即这3个因子累计解释了原始数据82.50%的信息(表1)。因此,这3个问卷(1个子问卷代表1个因子,下同)能够科学反映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
2.验证性因素探析。按照评价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所选取的主成分必须在相关验证指标上达到一定要求,方能有效解释评价对象。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同要素,求取原始载荷矩阵,再用最大变异法算出旋转因素载荷矩阵,从而得到3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近似残差均方根与单因子拟合度(表2)。
由表2可知,除了Chi2/df(卡方检验与自由度)不符合统计要求外,其余8项拟合度检验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94个题目的因子载荷达到了较显著水平。
3.题目区分度检验。区分度是测试题目对所测试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可通过计算每个题目与问卷总分数的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简写为Cc)来分析94个题目(载荷分析相关系数高于0.20)的区分度(表3)。
由表3可知,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所有110个题目的区分度都很显著(p<0.01)。
4.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题目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效度能很好地反映问卷的信度,表4、表5分别显示了问卷的克朗巴赫α系数和重测信度。
从表4看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89,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在0.64~0.86之间。而表5显示,除子问卷2重测信度低至0.55外,子问卷1和子问卷3因子重测信度分别为0.73和0.76,说明整个问卷在时间序列上的稳定性较好。
在效度上,通过统计86人所做的《Campbell指数量表》,计算出它和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724(p<0.01),说明两者相关度非常显著。再结合影响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探析的结果,可以确定该问卷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三、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考虑到河北人口的综合因素,如家庭、性别、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民族特征等 ,《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以河北省统计局《201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河北人口的市域分布和民族分布(表6)为基础进行抽样。
说明:1.采用四舍五入法和百分数,个别数据略有细微出入,(下同);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据来源于2016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河北省统计局《201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末,全省常住人口7424.92万人,比2010年增加231.32万人,年均增加46.26万人,年平均增长0.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6‰;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了50%,达到51.33%,城镇人口达到3811.21万人,首次超过乡村人口,与2010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6.8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
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至2016年12月1日截止,课题组采用多路径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方法选定施测对象,总计正式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97.50%,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96.15%;120人接受访谈。利用SPSS23.0和DPS16.05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和分析,显示问卷α系数(α=0.89)、重测信度(r=0.78)和结构效度(v=0.72)均较为理想,可初步确定整个问卷在内容和时间序列上稳定性较好、一致性较高(表7)。
通过调查发现:来自乡镇一级行政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更多选择返乡就业,来自乡村的大学毕业生更愿意“跳出农门”留守城市;选择先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结婚比例更高;学历越高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比例越低,其中本专科毕业生中返乡就业者比例最高;母校办学层次越高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者越少,省、市属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返乡就业;返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比例约为3:1,其中少数民族返乡大学毕业生中满族、回族、蒙古族就业者相对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将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以来,河北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冬奥会”“一带一路”战略时机,加快了自身发展。全省上下(尤其是位于开放前沿的石家庄、唐山、沧州、秦皇岛、邯郸、廊坊、张家口、承德8个市)抢抓机遇,努力从廊道建设、口岸建设、产业建设、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改革开放的水平、层次和质量,不断把区位、资源等优势转化为大开放格局中的竞争优势。再加上河北“十三五”规划的大力支持,所以位于开放前沿的城市取得了更快发展。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或创业也比较集中在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唐山、石家庄等较发达地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这些城市往往也是被调查对象的家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北“家乡宝”文化的厚重。可以预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的发布[5] ,河北民族农村地区将成为返乡大学生的就业热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可以说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有机会去追逐自己的创业梦。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的学科专业分布情况与当年高校在冀录取的情况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招生规模较大的学科及其下属专业,因其就业难而导致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而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工学等学科及其下属专业的毕业生则较少(表8)。
调查显示,父母属于就业型还是创业型,对大学毕业生是就业还是创业有较大影响,在被调查对象中45.60%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父母曾创业或拥有自己的公司(表9)。河北省整体虽属于中国经济较发达省区,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创造”的GDP占较大比例,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里需要优先转型发展的省区。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5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5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05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23元。河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在中国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年收入在1-20万区间的占比82.66%,年收入1万以下的占比14.67%,年收入20万以上的占比2.67%,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河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使得“人情”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内涵的社会生活要素。在返乡就业方面,返乡大学生除了必要的学历、学识、学养和品质外,父母的职业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很好的助力。调查显示,父母从事一线工作的返乡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更高,父母为组织负责人、军人或专业技术人员的返乡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较高(表10),换句话说,这些家庭的返乡大学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二)调查对象就业情况
750名有效调查对象中,超过40%的被调查者要么拥有就业的经历后再创业,要么拥有创业的经历后再就业,因此,分析这部分返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有助于加深对河北乃至全国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的了解。同时也可了解返乡大学生的就业动机、就业行为、就业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掌握这些返乡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从而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善返乡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经过18年的跨越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国际、国内“双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2014年到2016年,连续3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都非常严峻。2014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2016年被称为“史上超难就业季”。全球经济不景气,特别是中国调低GDP预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京津冀地区严控雾霾,河北逐年淘汰钢铁、水泥、陶瓷、玻璃等过剩产业,也使得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调查显示,82.67%的返乡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河北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真的不容易(表11)。只有4%的被调查者认为河北就业形势较好,就业比较容易(这与河北紧缺专业人才空缺有关,如物流管理师、城市运营师、特色农技师等)。
中国每年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中(从2009年的611万上升到2016年的765万人),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属于“毕业即失业”群体。每年10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应届+往届毕业生),如果全部就业就意味着需要10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就业率(二次就业率)达到85%,就意味着当年全社会要提供850万个就业岗位,结果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与“大学毕业生”争抢饭碗的现象。而部分招聘者在同等情况下更倾向于招收“进城务工人员”,且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学历天花板”(毕业学历达不到应聘要求的门槛),这更加剧了就业竞争。从河北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接近90%的被调查者毕业初始学历为研究生以下(专科、本科),88%的返乡大学毕业生因为“家庭经济需要”和“早日适应社会”的考虑选择先就业(图1),仅有11%的被调查者因为“对继续深造缺乏动力”而选择先就业。深度访谈显示,88%为生活所迫的先就业者表述如果条件许可,他们更愿意继续深造(留学或攻读研究生)后再决定就业或创业。
陈寅恪先生曾言,大学之本质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站”或“就业/再就业训练基地”,尤其是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而言,即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北大清华等中国顶尖大学也要坚守“大学理念”,决不能一窝蜂似地为迎合投资者、社会或学生的短期需求而放弃对“高深学问”和“精英人才”的远大追求。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显示,大学的任何一门学科、一个专业最初都不是直接为“就业”或“创业”而生的,任何一所大学最初也不是这样来看待其所设置的学科、专业的,特别是在“象牙塔时代”更是如此。当然,随着大学日益成为“社会轴心”和“发动机”,一些高校的部分学科和专业可以转向应用型或技职型,培养大批“未来工匠”。不过,初次就业时专业对口或不对口并没有绝对好坏之分,就像人拥有无限发展可能一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大学经历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所以,比较理性的态度应该是淡化学科专业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性。调查显示,80%的被調查者就业时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具有相关性,20%的被调查者跨专业就业(这与他们当初对专业的就业预期有一定差异),25.33%的被调查者对所学专业缺乏“明确的分析和规划”(表12),这也侧面反映出我国大学教育中有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的“缺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或无限接近这个目标,相比于很多国外的父母,中国父母可以说是“包办太多”“管得太宽”,包括孩子的上学、择业、成家等。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期望的自己的映射”,孩子所走的道路很多是父母当年想走但没有成功或未走过的道路。调查显示,52%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或创业是出于父母的“旨意”,这与“父母在,不远游”无关;只有10%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愿返乡就业或创业;10.67%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听取更专业的老师意见;还有12%的被调查者随大流(图2)。现在,“90后”“00后”表现出“超自我中心主义”,随着“风险中的一代”逐步踏入职场[6],相信这种情况会发生更大变化。
“铁饭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名词,有非常强的“时代印记”,它意味着工作的稳定、福利的优待和收入的无忧,甚至隐含着心理的优越和特权的泛滥。“铁饭碗”,从古至今,一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首要选择,在现代中国也不例外,近几年一直“高烧不退”的“公务员热”就是一个明证。十八大以来,公务员(下基层做村官)仍是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就业选项。统计显示,50.67%的大学毕业生理想中最好的职业选择是“事业单位”(主要是国企)或“政府”,国企或政府机关的工作被认为是“金饭碗”;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4%;考研、入职外企的比例超过12%;到民企、参军的比例不到4%。甚至在访谈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说到,如果条件许可会选择“啃老”或“X漂”(表13),这也侧面印证了中国仍处于“守成者众而创业者寡”的境地。所以,在事业单位、政府编制日益稀缺的情况下,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必须破除“铁饭碗”观念,正式终结政府事业单位与企业“双轨制”,真正落实“职业不分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的平等工作思想。从而引导更多大学生投身创业大潮,早日实现我国从“就业型大国”迈向“创业型大国”、从“创业型大国”转型为“创新型强国”的战略目标。
河北省的整体工资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后,不仅无法与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相比,也无法与四川、云南等西部省份抗衡,与广东、江苏等差距更大。但河北作为旅游文化大省,消费水平却不低,各项生活支出也很高。近年来,河北获得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使得河北一跃成为中国对东亚、东北亚、中亚、中西亚、西亚、西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这为返乡就业或创业的河北籍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智联近日根据全国34个城市的企业招聘数量和求职者简历投递情况发布了《2016年冬季石家庄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石家庄的平均薪酬为6285元,在全国34个主要城市的薪酬水平中排名第28位。调查显示,超过50%的返乡大学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范围处于“3001-6000”之间;也有2.93%的返乡大学生能接受月薪低于1501元的工作,这有点类似当年大学毕业生为进北京、上海而不得不选择的“零薪酬就业”;而0.40%的海龟博士能接受的最低月薪在“13001-20000”之间(表14),这恐怕只有跨国企业或国企中层岗位、高校特聘岗位、民企高级管理岗位等才能达到。一般而言,学历或职称越高的返乡大学毕业生,其能接受的最低月薪的起点越高。当然,月薪期望越高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可能性也相对越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在我国,“80后”大学生基本属于“信息一代”,他们相比前辈们而言,更喜欢从网络、新媒体等渠道或平台获得信息,而他们的前辈更多习惯从广播电视或报刊上获得信息,所以“80后”(以及之后的“90后”“00后”等)可以称之为“互联网+1代”。电脑、互联网和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极大膨胀了知识的总量和信息的传播速度,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便捷的选择机会。调查显示,31.47%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企业或学校等招聘主体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就业信息,22%的返乡大学毕业生希望从权威、专业的就业网站获得就业信息(图3),依赖传统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返乡大学生比例较低。就大学本身而言,也应当增加这些发布信息的渠道,只有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大学才是最有希望的大学。母校应持续关注校友发展,可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向未就业校友或准备换工作的校友提供就业信息推送。反过来说,就业服务单位、招聘用人单位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科技进步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的无限可能,丰富就业和招聘渠道、提高就业服务和招聘效率,让更多用人单位减少“虚位以待”、让更多大学毕业生快捷地找到更适合的工作。
竺可桢先生曾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不能简单等同于职业培训站或技能训练所,更不是“产品流水生产线”。虽然大学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但更要促進学生的人格品德养成和核心素养提升。当然,高职高专等应用/技职型院校或一些普通高校的应用型、技职型学科专业,可以传授更多的实用技能。调查显示,43.47%的被调查者认为除了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课程和专业课程外,最需要的是就业实习体验,因为当下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多要求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33.33%的被调查者最需要的是素质拓展训练,而不仅仅是老师照本宣科的知识;20.53%的被调查者最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这也印证了“人无志不立”这句古话,“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后到哪里去”确实值得每一个大学生深思;还有2.67%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包括更多的就业信息提供、更专业的就业专家讲座、更接近实战的企业招聘模拟、更权威的择业观与就业心理辅导、面试技巧与应聘礼仪等(图4)。2013年4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严禁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要营造公平的返乡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逐步根除就业歧视,倡导公平就业、透明上岗,防止“被就业”“被淘汰”或“被失业”“被创业”等,让返乡大学生积极就业、幸福创业。
四、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况优化对策
乡土社会是我党创国、立国、建国、强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7] 。调查和访谈发现,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返乡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但政府、企业、社会、家长和高校等也有责任。存在问题、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因此各方应通力协作,让更多大学生毕业后愿意“上山下乡”就业,在燕山-太行山这块宝地继续“赶考行”。
(一)大力支持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走新型就业道路
20世纪90年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取消“统包统分”政策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就业形式。河北各级政府应领会国家“双创”战略的新思想、新原则、新方法,把握“双创”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增强为“双创”战略保驾护航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全方位加大对河北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他们深入基层。由于河北各地方财力有限,因此必须争取中央财政对河北少数民族地区、省级财政对老少边穷山地区(燕山-太行山片区)的大力支持,改变当地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单一渠道和现状。同时,应给予河北全部企业以平等优惠政策,鼓励吸收大学生就业(如当企业中的大中专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时,税费给予一定减免)。对于企业亟需的人才,或地方经济未来规划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当地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吸纳返乡大学生就业(如河北各级政府应大力度引导返乡大学生到燕山-滦河文化圈去工作)。河北作为“东方人类故乡”(阳原泥河湾)、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武安磁山文化)和轩辕黄帝故里(迁安)、三祖蚩尤圣地(涿鹿)等,经过数万年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燕赵文化,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资源强省。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930处,居全国第一位,拥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和清西陵)3项世界文化遗产;拥有邯郸、保定、承德、正定、山海关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河北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吸纳返乡大学生就业的新领域,也是河北从文化旅游大省转型为文创旅游强省的重要路径。返乡大学生应善于挖掘民族地区名镇、名村的特色文化的隐形价值,保护传承文化遗产[8],积极投身于旅游文化产业之中。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方式的返乡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
基于长期的创业教育实践和对其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以全新的校企合作方式去研究和构建返乡创业教育模式的设想,并且希望在高校、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把这套模式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这套培训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希望这一模式可以给予目前从事就业教育的工作者们一些启示,使其更好地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切实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更好地完成国家“三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根据河北民族农村地区的就业现实所构建的这套基于校企合作方式的通专结合、城乡结合的返乡就业教育模式,可借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针对返乡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展开。这套模式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返乡就业意识、返乡就业知识、返乡就业品质和返乡就业能力的培养;第二,教育途径包括返乡就业教育课程体系、返乡就业实践体系两个子体系。就业教育课程由高校就业教育专业导师和校外比较成功的企业导师共同担当 [9] 。针对返乡就业实践体系,我们希望引入市场机制,使用商业合作方式,利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让企业介入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构建校企一体化的“模拟仿真就业基地”,让大学生模拟就业流程,早日进入就业状态。具体而言,要以提高大学生在民族农村地区就业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新农村的要求,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培养模式,推进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10] 。要及时把握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脉搏,调整城市指向的教育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和整合现有专业,逐步改变以往学科专业与农村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状态,鼓励工科、管理学科和人文学科等各学科与大农科专业交叉、渗透,形成一批适应农村地区工作和发展需要的非农专业。在坚持学科系统性基础上,注意增加与“三农”和“民族”相关的实用性知识内容,鼓励非农专业学生选修农科专业课程,并在部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教育课程,将农村就业见习纳入到“三下乡”“三支一扶”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增加就业实践教学、应用性和技能性课程、应变力创造力训练的教学比重,提高大学生在民族农村地区就业的适应能力。
(三)营造鼓励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社会氛围
河北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返乡意愿、就业行动与就业情怀。尽管大学生返乡就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整个社会环境看,人们对大学生返乡就业还缺乏足够理解与认同。特别是在家庭层面,很多家长反对子女到农村就业,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返乡意愿。为此,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社会氛围;要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宣传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毕业生返乡就业中涌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最美村官”“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等)。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机渗透,营造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良好校园氛围,并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返乡就业大学生的生存状态相对不太理想,各方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关心和人文关怀,增强“回到我的家”的乡村归属感。同时,高校要与民族农村地区各级党政组织全面合作,具体落实相关的就业支持政策,锻炼出一批返乡就业的模范人物,为开展大学生返乡就业工作提供强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另外,扶持河北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教育家长,让他们明确扶持大学生返乡就业是国家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从而为大学生返乡就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完善扶持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体制机制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冲击下,传统封建社会的华夏农业文明未能有效完成自我转型,从而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11]。相比大城市的欣欣向荣,农村吸引力锐减。但是,“中国梦”不是城市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再现乡土文明的辉煌。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导向上下工夫,努力打造良好的就业一站式平台,优化扶持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体系,并构建相应机制,才能使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成为普遍的长期行为。可以在民族农村地区设立大学生科技园,划出部分土地为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研发、从事农林业商品化、创建特色农业小镇等提供条件;可以运用政府贴息方式,引导银行发放一定额度的就业贷款,建立就业基金,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免除大学生后顾之忧;可以允许返乡就业大学生保留城市户籍并享有市民待遇,在公职竞聘、学历深造、公费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等优先权等;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返乡就业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使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道路更加顺畅。同时,对中央及河北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措施,要督促各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不打折扣地执行,并定期评估落实情况。并允许地方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破解返乡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新办法,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综上所述,“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解决好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12] 。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是落实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重要举措。随着就业市场与创业环境的逐步完善,返乡就业将会越来越热,回乡就业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而探讨如何有效帮扶和更好培训返乡就业大学生将是未来学术界和教育界不断思考的大问题。河北民族农村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之路还不够成熟, 还需要众多不忘初心、心怀梦想的知识分子重新“上山下乡”,还需要广大有识之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返乡大学生将再走知识青年与工农结合的新道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创属于21世纪青年大学生的大事业。大学生返乡就业要具有传帮带的先进意识,要为其他犹豫不定的城市“蚁族”大学生树立就业榜样——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了、发展好,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干大事,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并执行国家新政策,为农村的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心血智慧与无悔青春。
就河北省而言,河北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帮助返乡就业大学毕业生解决更多实际困难外,还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生存状态,如建立返乡大学生联谊会(NGO),定期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让大家交流基层工作经验,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水平,这对来自天南地北的返乡大学生们大有裨益。检验政府服务返乡大学生“双创”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返乡就业大学生是否把政府当成自己的娘家,是否把政府的就业扶持资金当成自己家庭的血汗钱,是否把政府工作者看成自己的亲人。换句话说,政府要从心理到行动上重视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同时,返乡就业大学生还要不断“修身养性”,提升核心素养,避免边缘化和被边缘化,因为来自乡土的大学生虽然血液里流淌着泥土的气息,但事实上已经在一定时空上脱离了乡土生活,往往也缺乏传统乡土社会农民的优秀品质(比如坚韧、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等)。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大学生曾走过一条从乡村中学考上城市大学,大学毕业在城市找工作不顺又返回乡村的坎坷道路,并最终走向游离在城乡之间无根无源的“乡村江湖”之中,既脱离了传统乡土社会,又剥离于现代城市保障体系,承受着城乡二元社会的双重边缘化。所以,河北省政府要真切关怀返乡就业大学生,创造更多有利因素、提供更多有利保障,让他们在民族农村地区扎根成长、立地创业、幸福生活、恋恋不舍,让社会各界支持、助推返乡大学生就业潮,让他们创业、创意、创新、成才、成家、成业,共同实现美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冯用军.后大众化阶段社会阶层对高教入学机会的影响——以辈出率为中心[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2]蒋 妥.走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路[EB/OL]. http://pinglun.youth.cn/wztt/201603/t20160311_7733703.htm (2017-01-2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2017-02-08).
[4]胡春明.大學生“蚁族”现象的教育社会学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Z].国办发〔2016〕84号,2016-11-29.
[6]彭国胜.风险中的一代:青年失业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7]陈文胜.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变局与评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1).
[8]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2017-2-8).
[9]蒋肖斌.“985”高校探索就业“校企合作”新模式[N].中国青年报,2016-03-12.
[10]包水梅, 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障碍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6,(1).
[11]朱大可.农业文明的死亡与投影文明的再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10号,2017-01-26.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