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

2017-07-11徐玉营

决策与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村改革农民增收融合发展

徐玉营

[摘 要]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省东平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要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问题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壮基地、兴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建设;二是强龙头、扶组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三是重标准、抓规范,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化建设;四是活市场、促营销,推进现代农业市场化建设;五是建机制、抓服务,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化建设。东平县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给我们以下启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当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为依托;融合的基点在农业,融合的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融合的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融合的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者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 东平县;农村改革;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 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7-0062-1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等模式,从而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1]。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将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组对山东省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

山东省东平县地处鲁西南,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山水平原三分天下,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建设,形成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农业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提升。2016年,农业龙头企业增加60家,其中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增加2家、51家;各类农民合作社新增加82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分别增加7家、23家;发展家庭农场212家。农产品“三品”认证新增54个,23.6万亩,注册认证特色农产品品牌17个,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家,省级5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连续5年获“省优秀等次”。特别是近几年来,东平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实效。

(一)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03年成立了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为正局级全额事业单位,在全市乃至全省同级机构规格最高。2005年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大会,提出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东政发[2005]41号)《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东发[2009]11号)《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东政办发[2014]6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东政发[2006]41号)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培植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县政府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建设列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前3名的乡镇授予“先进乡镇”称号,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全县上下遵循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努力破解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制约,明确主攻方向,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两个关键。主推龙头企业牵动、合作组织推动、专业市场带动3种经营模式,抓龙头、带基地,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两大品牌。强化政策扶持,推进要素结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企业带动、市场引领、科技驱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效果显著。

(二)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县各级机关认真实施县委、县政府制订的《农业发展计划》,重點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6大主导产业进行建设。规划建设120万亩优质小麦玉米、10万亩优质大蒜、200万平方米食用菌、10万亩优质花生、10万亩优质核桃、10万亩水产品、100万只特种动物、1200万只麻鸭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目前各大基地已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培植发展,东平县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成为绿色大蒜出口生产基地,淡水渔业生产基地,麻鸭、生猪及小尾寒羊生产基地,优质核桃之乡。盛产的优质大蒜、双孢菇、黑木耳、白莲藕、小尾寒羊、蛋制品、东平湖鲤鱼、大闸蟹、麻鸭、薄皮核桃等名优特产品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东平县拥有全国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1处(彭集街道的花生生产基地)、全省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2处(彭集街道圆葱生产基地、斑鸠店镇大蒜生产基地)。

(三)农业龙头企业集群持续扩张

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东平县坚持采取“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大户能人创办一批、嫁接改造提升一批、涉农企业催生一批”的“四个一批”战略,大力发展科技高、实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群体。目前,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8家,产值过亿元的13家,产值过10亿元的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9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09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粮食、油料、食用菌、蔬菜、苗木花卉、麻鸭、水产等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集群的共同发展,其影响覆盖了全县及周边地区基地553万亩,带动农户118万户,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2.24万人。2014年龙头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上缴税金1.58亿元,其中光大日月集团,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上缴税金4468万元;祥瑞药业,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亿元,上缴税金3900万元;洲际泰亚麻纺织,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亿元,上缴税金1240万元。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

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东平县在纵向上推行产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联结,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县政府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一系列积极行动,健全完善农业的产业链、带动就业链、促进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并在做好农业产业链条完善的同时,不断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全县目前主要开辟了4条农产品营销通道: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营销。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与企业直接对接,保障了农产品的销路畅通。如光大日月集团的“智育”牌食用油、泰禾农业开发公司的“泰禾”牌食用菌、国丹食品公司的“国丹”牌红心鸭蛋和粥粉等产品已销往北京、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二是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这些经营主体既从事农产品生产又参与农产品流通,已经成为初级农产品营销的主力军。三是经纪人活跃营销。据初步统计,全县各类经纪人已发展到8000多人,成为推动农产品销售的生力军。四是专业批发市场拉动营销。目前,东平县规模较大的斑鸠店镇大蒜、彭集街道花生2个专业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均在10万吨以上。另外,积极举办农民英雄会,网上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以及参加国家、省、市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并与部分大专院校实行校企对接,通过这些形式广泛开展农产品宣传和营销,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不断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

农业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增加收入等基本社会功能外,还有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一特点在东平县表现得尤为突出。东平是农业大县,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使农业横向拓展,东平县顺应人们对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等需求,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其具体措施包括:注意对农业非传统功能的挖掘,最大程度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培育发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产业等。可以说,农村的绿水青山正在变为农民的“金山银山”。如东平街道塘坊村依托水乡特色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策划了集餐饮、住宿、采摘、垂钓、赏花、体验于一体的精品度假项目,成为“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享农趣”的自驾游新区,使得“家家都是农家乐,全村组成度假区”。目前,全村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3家,其中2家达到五星级、2家达到四星级,直接从业人员100余人。塘坊村自201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旅游示范村”“泰安市旅游先进村”“市级文明村镇”“东平县旅游十朵金花”等荣誉称号。

(六)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效果明显

县乡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其中,接山镇流转土地5.8万亩,引进浙江、临沂等客商兴办种养企业12个,集中连片建设有机蔬菜、苗木花卉、药材和核桃基地,并建设了集高效栽培、科普推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占地1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沙河镇、大羊镇引进客商,发展美国红枫育苗基地 1 万亩。据统计,全县共引进工商资本发展种苗繁育、高标準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开发“四荒”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36家,规模化发展苗木花卉、有机蔬菜、中药材、林果等经济作物 12万亩。

(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

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机遇,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东平县选择3个乡镇,分山区、库区、平原3类村进行试点,形成了土地股份合作、集体置业股份经营、集体资金股权量化三种模式,并先后四次应邀在中农办、农业部召开的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目前,全县已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55家,并有34个村正在试点。东平县被财政部确定为全省5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之一,并确定彭集街道为全省10个“综合改革配套试点乡镇”之一。全县选择26个村率先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为核心,抓龙头、壮基地、创品牌、兴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8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38家,家庭农场186家,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4家,县级示范社45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18家,全县种养大户60家,其中种粮大户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东平县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需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东平县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把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作为全县农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县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关于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东政办发[2013]27号),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014年,全县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项,山东省名牌产品4项,山东著名商标7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项,国家地理保护产品1项。农产品品牌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市场、占领市场的有效凭证。同时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分别与山东大学、中科院、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为此,县政府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 (东政发[2003]43号)《东平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办法》(东政发[2003]45号),并印发了《关于严禁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限制农药使用范围的通告》,为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县农业部门制定并执行大蒜、圆葱、土豆、西瓜、花生、水稻、林果、畜牧产品、水产品等作物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质量标准,相关对口部门均严格按照执行。农业局还设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成立了农产品质监科,坚持把农业标准化贯穿农产品基地建设始终,对农业投入、基地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标准化转变。目前,全县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项目达30余项,“三品”基地面积70多万亩。同时,县政府把基地标准化建设与培育名牌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靠品牌抢市场,靠名牌打天下,在全县培育形成了“光大智育”牌食用油、“鑫香”牌面粉、“东优”牌大豆(小麦和玉米)、“斑鸠店”牌大蒜、“鲁东”牌核桃、“安山”牌大米和“王八三”牌甲鱼、中华绒鳌蟹、乌鳢水产品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开辟了绿色通道。

二、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过不懈努力,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基地规模小、标准化水平不高

虽然东平县农业资源丰富,初步培植形成了粮食、蔬菜、花生、大蒜、食用菌、核桃及牛、养、鸡、麻鸭、湖产品、水产品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但除小麦、玉米等粮食主导产业外,大部分农产品基地规模较小、标准化程度低,优质、专用农产品供应不足,无法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严重制约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二)农业“龙头”带动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

全县具有行业领军地位的骨干企业数量少、个头小。2014年,全县仅有13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仅占企业总数的8.2%;只有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仅占企业总数的1.9%;只有1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体虽然庞大,但真正具有带动性的合作社不到10%;20%以上的企业规范性较差,示范带动作用较弱,管理松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70%以上的企业有“名”无“实”,实质上“跑单帮”,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而且,龙头企业管理模式还不规范,部分企业仍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勇气和魄力,“小成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业间、行业内缺乏联合合作的意识,不能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

(三)产业关联度较差、产业链条仍较短

近年来东平县在拉长产业链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总的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农副产品加工主要还是以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产业链条短,获得收益少。农产品深加工的数量比重、档次较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需求,究其原因是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大部分属一次买断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之间、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户(家庭农场)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缺乏稳定专用的原料供给,而农户(家庭农场)则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合同履约机制,企业与农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部分企业随意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虽然与农户签订了收购订单,但当市场出现价格下跌时,这些企业大都只考虑自身利益,从而严重挫伤了种养农户的积极性。

(四)科技创新能力仍需加强、品牌意识不强

骨干企业中传统资源初加工型偏多,终端型生产企业太少。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差。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2%,创新平台建设与品牌创建能力有一定差距,至今全县未建立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博士工作站。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活、市场竞争力弱

东平县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而且布局不尽合理,數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从而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少,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六)财政扶持力度弱,争取难度大

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扶持项目少、标准高,难以获得项目支持。县政府财力不足,难以投入大量的专项扶持资金,还没有真正起到“定心丸”“引导剂”的作用。东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兄弟县市区相比相对滞后,如江苏省泰兴市每年拿出3亿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新泰市每年拿出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品牌创建;肥城市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1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岱岳区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泰山区、宁阳县也同样设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

(七)金融支持等方面问题突出,经营成本高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信贷政策收紧,企业融资压力增大,农产品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降低;二是由于农业产业化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有效抵押物不足,从而导致农民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三是人才短缺、劳动力成本增长、国家土地和农产品出口方面的政策等影响企业发展。这突出表现为: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目前企业急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劳动力成本增长,企业用工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扩规发展;商检部门对内地企业办理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手续限制太多。

三、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壮基地、兴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

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建议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农业发展计划》,进行规模化种养、专业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加快培育各类特色园区和优势农产品种养基地[2]。

1.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培植粮食、油料、蔬菜及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在彭集、沙河站、新湖、州城等乡镇(街道)重点培植优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彭集、沙河站、州城等乡镇(街道)重点培植绿色花生生产基地;在东平湖周围乡镇重点培植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在新湖、商老庄、戴庙、旧县等乡镇培植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在斑鸠店、旧县、银山等乡镇重点培植绿色大蒜生产基地;在接山、大羊、彭集、沙河站、州城、梯门等乡镇(街道)重点发展以设施大棚为主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在东平街道、老湖镇重点培植观赏莲藕种植带、油菜种植片,不断提升观赏效果,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风。

2.林果业。以大羊为中心辐射北部山区乡镇(街道),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名特优果品;在接山、东平街道、旧县、戴庙等乡镇(街道)重点培植优质苗木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山东地佑晟苗木有限公司,重点抓好沙河站、新湖、梯门、接山和大羊等乡镇的美国红点红枫种植基地。

3.畜牧业。以创建现代奶业项目县、生猪调出大县为目标,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户),重点抓好18处畜禽规模养殖基地;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着力建设100万头种猪生产基地。

4.水产业。坚持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建设并重,突出发展黄河鲤、乌鳢、甲鱼、黄颡、螃蟹、观赏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依托海亮集团突出抓东平湖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基地,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平邑县培植金银花特色产业、金乡县培植大蒜传统产业的经验做法,做到领导换届,抓产业的思路不换届。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持之以恒抓下去,从而培大、培优、培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二)强龙头、扶组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决定着农业产業化的经营水平。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江苏省泰兴市于2009年3月挂牌成立了8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设立了园区管委会。并先后投资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七通一平”,建设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仓储物流、商贸服务“五大功能区”。目前,该园区内拥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30.4亿元,利税3.73亿元。泰兴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东平县要依托现有基地和优势主导产业,培优、培强规模较大的现有龙头企业,高起点引进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在粮食、大豆、花生、食用菌、水产、核桃、畜禽加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3]。因此建议:一是应重点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经济开发区管委对入驻园区的农业龙头企业要重点培植,引导其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能。对有发展前景的光大日月集团、祥瑞药业、吉祥食品、泰禾食用菌等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植,争取早日纳入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五十百千万”工程和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的实施范围。二是应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重点引进新上一批大蒜、核桃、食用菌等相关产业的深加工农业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按照中央、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针政策,大力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应积极争取提升一批龙头企业。尽快培植一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国家和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争取山东祥瑞药业有限公司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填补东平县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零”的空白;争取山东八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东平县宝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晋升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是应进一步规范一批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对一些传统的家族式龙头企业进行规范;着力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支持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重点引导发展“土地入股、规模经营、权益保障、收益分红”为基本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五是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要求引导农民搞土地流转,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开发“四荒”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同时严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准入和监管,坚决防止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非粮化和非农化倾向,解决好重数量轻质量、重注册轻运营等问题。

(三)重标准、抓规范,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化

江苏省宝应县围绕“生态优良、产品优质、人文优雅、风光优美”的建设目标,建设了286平方公里的有机农业开发区,并成立了管理委员会。重点建成了5万亩有机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有机稻米种植基地、1万亩有机水生蔬菜种植基地、1万亩的有机果品和有机蔬菜基地、3000亩花卉苗木基地,形成了“事事有标准、人人有专责、件件工作都要受控”的质量管理局面。建议东平县借鉴宝应县的经验做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督促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将农业标准化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二是开展科研创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的精品名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培植农产品品牌。认真贯彻落实《东平县农产品品牌创建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品牌富农”工程,注重保护现有知名品牌优势,切实发挥其品牌效应。积极申报“八里香”食品、“斑鸠店”大蒜为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八里香”食品、“国丹”湖产品、“水泊食品”、“赛金河”花生油、“香糊粥粉”等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八里香”休闲食品、“姜仔鸭”禽肉熟制品、“正亮”淀粉、“水泊”蛋制品等为山东名牌产品。搞好食用菌、蔬菜、大蒜、花生、核桃、畜禽产品、湖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三品”认证。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培育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促使名牌战略带动一批企业、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3]。

(四)活市场、促营销,推进现代农业市场化

金乡县坚持以有机化、现代化、集团化、农工贸一体化为方向,注重市场建设,推进大蒜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了世界大蒜产业的引领作用。金乡县投资建设的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占地520亩,年交易大蒜120多万吨,交易额达70多亿元,大蒜出口额占全国的70%,已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市场”,金乡正由大蒜“种植中心”向“价格形成中心”转变。建议东平县要学习金乡的做法,按照省级规范化市场要求,进一步建设规范和完善斑鸠店大蒜批发市场、彭集花生批发市场,使其成为鲁西南较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大蒜、花生等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并不断扩充“淘宝村”和农产品流通、农村经纪人队伍、营销大户,加强“农超”“农商”“电商”直销对接,加快农产品加工配送和冷链物流系统建设,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会,拓宽产品营销渠道,促进农产品由粗放式销售向品牌化销售转型。

(五)建机制、抓服务,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县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摆在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具体而言:一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贡献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损害群众利益的要追究其责任。涉农部门要按照产业链分工和部门职责,在指导面上工作的同时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基地等重点工作。二是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进一步完善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规划的灵魂。各乡镇、街道要依据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良好发展格局。三是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县政府与山东农业大学搭建的战略联盟优势,邀请各类院校专家教授讲课,传授经营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全方位的企业知识,不拘一格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最大需求。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放宽信贷条件,延长还款期限,以及财政补息的方式,争取向种养加工业投放更多信贷资金。五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整合农业、国土、移民、水产、开发、扶贫、科技、南办等涉农资金,精心策划项目,将争取的各类农业项目优先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先安排农业经营主体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积极做好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性贷款和财政贴息扶持资金的争取工作。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向种养加工业转移,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企业投资、农民种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模式。泰兴市每年拿出500-10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扩规模、提产能、搞创新,2014年专项扶持资金达3亿元。新泰、肥城、岱岳区、泰山区及宁阳等县市区每年都设立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產业化。因此,建议东平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选择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给予重点扶持,通过贴息、担保、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六是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大局意识,多关注基层,真正为基层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提供优质服务。

四、东平县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启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领域广、时空跨度大、工作任务重、现成经验少,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机制创新、试点先行等基本原则。当前,应当重要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明确融合的基点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角度和途经很多,但对我国而言,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是农业大国,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农民收入问题也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偏差。

二是明确融合的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在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中,能够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很多,比如科技、信息、市场等服务行业以及工业企业等。但面对众多选项,我们需要突出重点,优先抓住最重要的方面。客观而言,科技信息等服务行业进入农业,更多体现于对农业的支撑手段,起到的主要是辅助作用;工业企业进入农业,虽然会带来资金、管理等优势,但也相对存在着专业性不够强、感情疏离、与农逐利等问题。与上述二者不同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不仅具备一定的资本条件,还有着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一头连着加工原料生产一头连着加工产品市场销售,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不仅处在前延后展的便利位置,而且具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时间较长,对农业既具有深厚的感情也具有专业的人才技术等积累,支持农业发展更容易做到得心应手。而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庞大(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已超过18万亿元,总产值已是农业的2.1倍),对农村乃至全国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具有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实力。这些情况表明,把农产品加工业定位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业态十分必要。此外,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且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体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因此休闲农业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值得高度重视和借力的重要业态。

三是明确融合的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千家万户的农民都要行动起来,但由于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因此很难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发挥大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更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万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其中省级以上1万家,国家级12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家左右,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农户317.6万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实践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应在今后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更大活力,推动其发挥更大的生力军作用。

四是明确融合的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者的共同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在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不能够包办,也无法包办。但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特别是在当前各方认识尚不统一、各地工作头绪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规划指导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二是加强示范引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及领域,要通过总结发现、树立一批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加强政策激励。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好的地区和经营主体等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通报表彰等形式给予适当奖励,从而形成争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构建起长效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Z]国办发〔2015〕93号.

[2] 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 (2).

[3]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 (3).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农村改革农民增收融合发展
深化农业改革,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农村改革视野下土地产权制度的构建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