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村落的发展何去何从

2017-07-10左昊

新农村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艺术价值

左昊

摘要: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作为人们生活的载体,为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兴盛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乡土建筑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以及其所映射出的生活哲学使得乡土建筑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同样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乡土建筑改造与设计成为了当下建筑师们需要集中面对的重要题。

关键词:乡土建筑改造;空间行为;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对于乡土建筑及村落的设计研究,“設计师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平面形式、空间形态、立面的延续性等方面,这是新与旧契合的一个方面—形的契合;而另一方面,是聚落与人的内在联系—行为的契合,因为,聚落是人们行为的舞台。”[1]贺玮玲在关于村落形态的研究这样说道。这篇文章发表于1996年。可见当时作者已经察觉到乡土村落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沈福熙在《中国古民居》中说道:“桥成了水乡形态的‘眼,桥附近的空间,也便成了人们生活活动的热点。”“有人分析,以桥为中心,形成这样的一种结构:桥附近的房子,多为茶馆、饭店、水果店、烟杂店等;在它的外围多是米行、肉店……”[2]这是由一座桥的建立所引发桥附近连带功能变化的连锁反应。让我们逆向思考,人们总是先有了过河的意识进而导致过河的行为,才驱使桥得以建立。这是一个简单的意识决定物质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村民的行为和意识才是对当地空间环境构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从村民自身出发,才能更加贴合当地,避免为乡土村落“布景”。

乡土村落的设计改造,设计师们都会对村落进行保留处理。那么,我们应该保留什么?建筑外墙?构造节点?简单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应该予以保留的是乡土村落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囊括了当地的建筑、习俗、手艺、生活哲学等,我们无法否认乡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所以乡土村落所衍生的艺术价值同样具有社会价值,只有保留这些最真实的文明,才能使得乡土村落得以健康成长。

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从乡土村落空间结构和村民行为和意识本身的联系入手,把延续乡土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作为基点,寻找一种在尊重当地村民自身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为乡土村落做一些真正贴合村民意愿的改造项目。

简言之,就是要留住村民的“根”,例如离家不远处弯腰耕作的父亲、村落拐角处石头边稀疏散落的人群、依偎在门槛上纳鞋底的姥姥、蹲坐在清澈河畔边洗衣服的妇女,年末重新描绘炕墙画的爷爷…… 它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看得见的和用心感受到的;近代的和历史传承的;用村落最情真意切的文明,去搭建一个设计,而不是设计师主观地创造一个设计。

设计师在期间就好比调试员,调节着乡土村落与未来乡村生活的关系,不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直接干预乡土村落改造,转而把工作重心放在重新找回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当中去,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村落设计改造中去,因为只有农民自己最清楚他们的“根”在哪里,我们要挖掘出“根”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新焕发她们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我国的自然村落正在以每天200个的速度消亡。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的自然村总数由363万个减少为271万个,其中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不到5000个。摘自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

对于乡土村落的诸多现实性限制,使我们不得不聚焦其经济的发展,毕竟只有经济水平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状态。那么,前文所说的留住村民的“根”与提升经济水平有什么关系呢?在市场经济下,乡村的文化根基能否坚持住呢?

笔者的回答是一定的,中国大部分乡土村落的发展历史少则百年,多则近千年,甚者几千年的乡土历史,岂能被200多年的现代文明粉碎?我们缺的是方法、是引导,是对乡土村落改造的决心。

村民的“根”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归属于第三产业,把“根”留住,进而留长久、留广泛、留兴盛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核心,让“根”催生出的第三产业刺激第一、二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建立新的乡村生态文化经济圈,各产业相互促进的同时进行相互融合,让融合型文化产业带动衍生出的工业和农业。进而为解决村民经济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这不等于说我们要把乡村变成商业的试验田,我们的身边不乏有人认为一些传统村落变得太商业,没有了原汁原味的味道,进而出现了反对传统村落置入商业的执念。笔者认为,商业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商业的发展方式、商业的规模、商业的立足点。

如果商业的发展方式是以繁盛当地乡土文化的“根”为基准,如果商业的规模是以符合传统村落的历史沿袭为模型,如果商业的立足点是以当地的村民为中心,那么,商业又有什么错?

在进行乡土村落的改造设计时,沟通和引导是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发起村民们进行自救,在充分了解当地村落村民的行为意识和空间结构的联系后,本着保留和更好地延续村落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原则,怀抱着积极探索乡土村落未来生活状况的决心,再进行改造设计,或许这样,我们才能留住那些一个个正在消失的自然村落……

参考文献:

[1]贺玮玲.行为的演变与聚落形态—中国皖南村落与意大利小城比较[J].新建筑,1998(2):54-67.

[2]沈福熙.中国古民居[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艺术价值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