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17-07-10吕雪鹏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疼痛科河南偃师4719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期期组面神经

吕雪鹏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疼痛科,河南 偃师 471900



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吕雪鹏
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疼痛科,河南 偃师 47190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发病7d内)51例、静止期组(发病8~20d)44例和恢复期组(发病20d以上)43例,3组患者均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比3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的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FDI评分改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63.6%、62.8%,发展期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疗效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且在发展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最佳。

周围性面瘫;温针灸;分期;疗效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氏面瘫,主要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患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1]。目前西医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尚无特效方案,主要采用活血、营养神经等方案治疗,但疗效有限。中医针灸疗法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案之一,但对于针刺治疗的时机目前仍存有争议。笔者就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2]中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发病7d内)51例、静止期组(发病8~20d)44例和恢复期组(发病20d以上)43例。发展期组包括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9.5±8.7)岁,平均病程(3.6±1.2)d;静止期组包括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8.9±9.5)岁,病程8~20d,平均病程(15.2±2.2)d;恢复期组包括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9.1±9.2)岁,病程21~52d,平均病程(36.7±6.5)d。3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3组均采用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选用28号1.5寸毫针(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批号:20140619),选穴遵循远近结合的原则,主穴包括患侧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牵正及对侧合谷;配穴包括大椎及患侧迎香、颧髎、水沟、翳风、攒竹、下关、听会、承浆、鱼腰。大椎、风池及合谷采用泻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所有穴位留针30min,牵正穴加艾条进行温灸,每次2壮(每壮艾绒约2g,每次30min左右)。所有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2]评价治疗前后3组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该量表共包括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两大部分,每部分5个条目,躯体功能部分分值越低则说明面神经障碍越严重,社会生活功能部分分值越高则说明社会生活功能障碍越明显。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标准制定,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患者面部表情自然,症状消失,FDI躯体功能评分≥20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10分;显效:患者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症状显著改善,FDI躯体功能评分≥15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15分;有效:患者面部表情不自然,但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FDI躯体功能评分≥10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20分;无效:未能达到以上标准或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FDI评分对比 治疗后3组患者的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FDI评分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的FDI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比较,*P<0.05

2.2 3组疗效对比 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63.6%、62.8%,发展期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面神经炎症所致水肿、髓鞘变性,在冷风吹袭等外部因素作用下,面神经营养微血管痉挛,导致局部神经缺氧缺血所致[4]。因此早期多以抗炎、活血、营养神经为主进行治疗,但疗效一般。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也被称为“卒口僻”、“吊线风”、“歪嘴风”等。此类疾病多是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趁虚侵袭,导致头面阳明脉络失司,气血痹阻,营卫不和所致[5]。《类证治裁》云:“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指出了本病的发病因素。《金匮要略》曰:“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肉不仁”,认为外邪留于经络之间,气血循行不畅,经络失于荣养是导致此类疾病的主要病机。本病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络常与寒、湿、热邪相互夹杂,故初病在络,中期病邪深入,内居筋肉,久治不愈则正气亏虚,气虚血瘀,面部经络长期失却荣养而枯槁萎缩难以恢复。因此笔者认为本病治疗当以阳明经为首,辅以面部诸穴调经活血,疏风通络,且宜早治。温针灸相较于单纯针法治疗而言具有温经通络的优势,一方面适用于风寒之邪侵袭所致的面瘫患者,一方面能够使艾草燃烧后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刺激穴位,提高疗效。现代研究表明[6],艾草燃烧后产生的抗氧化物质能够附着在针刺穴位处,通过灸热渗透发挥作用。本次选穴主穴包括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等,局部取穴宜精、浅、少,通过针刺疏通面部经络,改善局部循环,大椎、风池及合谷采用泻法,旨在引邪外出,加速病情改善。远端选穴则主要以阳明、太阳经穴位为主,以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循行。

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治疗后3组的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FDI评分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无论何种时期的周围性面瘫,采用温针灸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从不同时期间的改善效果对比来看,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对比则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最佳。而从整体疗效对比来看,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63.6%、62.8%,发展期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个结果也再一次肯定了早期行温针灸治疗的疗效优势。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且在发展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最佳。

[1]李清华,刘立安.浅谈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6):61-62.

[2]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4] 贾湘芸,蒋黎黎.中医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138-140.

[5] 樊建林,王玉斋,李小刚.毫针久留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2014-2015.

[6] 梅丽霞.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J].光明中医,2012,27(6)1156-1157.

吕雪鹏(1974-),女,汉族,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康复。E-mail:40510890@qq.com

R745.1+2

A

1007-8517(2017)12-098-02

2017-04-12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发展期期组面神经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癌胚抗原、糖蛋白抗原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矿物质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
面神经术中监测在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
“新零售”与电商未来趋势
论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