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回顾理论视角下的厌学个案分析
2017-07-09宋新伟
宋新伟
[摘 要] 青少年厌学是摆在我国家庭和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以生命回顾理论为支持的个案研究,通过分析案主的生命事件来挖掘影响他厌学的因素,并帮助案主重新适应校园环境,开始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关 键 词] 生命回顾理论;生命事件;个案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28-02
一、生命回顾理论简介
生命回顾即指通过摘述个体的一生,让其对生命中重要事件进行巡礼,提升个体的自我统整感。Marshall开始将其运用于临终关怀,后续经许多临床的经验与尝试,发现其可用于生命中的任何阶段,对象包括一般人及学生。生命回顾的重点不是事件,是社工通过引导让案主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自我,正视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进而使案主自身能够统整自己的生命历程。生命回顾有统整型生命回顾、工具型生命回顾、传承型的生命回顾、叙事型生命回顾、逃避型生命回顾、强迫性生命回顾六种形态。本文对案主进行服务时,采用的是叙事型生命回顾。
叙事型生命回顾指陈述过往发生的事实,大多为传记式的信息,诸如出生日期、教育、工作与结婚过程等,亦有纯粹是为了享受生命分享的乐趣。叙事性生命回顾较受关注的议题是“冗长”,因为长者多半有重复阐述问题的现象。笔者在案主陈述其生命事件的过程中,探寻这些事情与案主厌学之间的关系,即这些事件的发生如何改变了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学习认知。由于案主是一名青少年,并不存在“冗长”问题。但是一些事件会引起案主的情绪波动,笔者在对案主进行情绪安抚的同时,也采用聚焦的手法让回顾回归正题。
二、个案背景及问题分析
(一)案主基本情况
小Z,男,16岁,初中二年级。父母均为初中毕业,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他与母亲关系亲密。初一时,其母因癌症不幸离世。家人在其母亲生病期间,忽略了对他学习及生活的关心,并未發现他成绩下降的事实。其母去世后,为了偿还债务,其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工,对他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关心更加减弱,他的成绩进一步下滑。小Z初中寄宿于学校,自其母亲离世之后,极少和老师、同学交往。据班主任反映,他上课精力不集中,经常不交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与一位男语文老师关系不合,上课经常捣乱。有一次,他夜不归宿,在网吧上网,被学校发现之后,学校让父亲把他带回家教育。返校后,他的表现没有任何好转,厌学情绪严重,经常逃课跑去网吧。
(二)辍学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与“失”
案主产生厌学情绪及行为有一个过程,可以说,家庭教育的“缺”与“失”是案主厌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家缺失”指的是案主母亲去世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案主难以接受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爱缺失”主要是指母爱的缺失,案主从小就与母亲关系亲密。而父亲对向案主表达爱感到力不从心”。
2.学校心理疏导的缺失
案主所处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教学条件一般,并无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案主产生厌学情绪及行为,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逃课上网被学校发现之后,学校也只是让家长带回家教育。据班主任反映,案主与一位男语文老师关系不合,上课经常给老师捣乱,而案主也经常被罚站。罚站在学校经常发生,校方也并未重视。
3.网络中寻找自身价值
案主所在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中村,周围有很多违法经营的黑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上网。案主接触到网络之后,深陷其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觉得“网络世界”比家庭和学校更精彩,更能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于是,案主更加无心向学,甚至产生了辍学的想法。
(三)案主问题的评估
案主正处于青春期,性格仍处于形成阶段,存在一些厌学情绪实属正常。家庭成员的变化,使案主与父母之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变化;学校与老师的冲突,使案主与老师之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网络中寻求自身价值,使案主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角色转换发生了变化。这些环境带来的变化,引发案主认知及行为上的错误,进而加重了案主的厌学情绪及行为。根据以上分析,案主的问题界定为青少年因环境改变带来的自我角色混乱而引起的厌学行为。
三、服务方案的制订、介入
(一)确定目标及制定服务方案
服务目标是,提升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逆力,以降低环境变化对案主的影响,转变案主的非理性认知,帮助案主重新融入校园正常学习。
服务计划分为五次访谈,服务内容分别为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案主内心真实想法并进行分析(两次访谈),帮助案主挖掘自身潜力,结案。服务方案的重点放在引导案主进行生命事件回顾,在案主回顾的过程中,社工发现这些事件对案主学业认知和环境适应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而找出影响案主厌学的症结所在,转变案主的非理性认知,提升案主的环境适应力,使案主重新融入校园。个案社会工作的灵活性很强,需要社工根据案主情绪或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达到有效帮助案主的目的。
(二)生命事件的分析过程回顾
第一次访谈,笔者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被案主起初强硬的态度弄得有些措手不及。笔者发现,案主对上网很有兴趣,因此以游戏的话题介入,果然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引起了案主的兴趣。笔者掌握了主动权之后,便开始一点点进入正题。本着接纳、尊重、保密的原则,笔者向案主坦诚了访谈的真实目的,取得了案主的信任,并为第二次访谈做好了铺垫。第二次访谈之初,案主思绪混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笔者给予引导并发现,语文老师的更换改变了案主的学校生活。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倾听技巧,在此基础上给予有同理心的回应。笔者发现案主其实是因为不喜欢语文学科的新任课老师而产生厌学情绪。但是为什么案主一开始内心就排斥那位新来的男语文老师,一直是访谈结束后困扰笔者的问题。第三次访谈,笔者带着疑惑继续和案主谈论学校老师的话题,通过访谈发现,案主在其母亲去世之后,开始变得沉默少言,各科成绩下降。直到G老师的出现,案主感觉G老师很像她的母亲,在很大程度上把她作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作为他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希望。但是G老师的突然调走,给了案主一个重大打击。他没来由地排斥新来的男老师,并且由于新老师的部分原因,师生间的关系很紧张,案主认为他在学校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因此更加不想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案主迷恋上了网络,并且克制不住。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了接纳、倾听技巧、有同理心的回应,采用了叙事治疗方法。总体来看,这次访谈解开了笔者的疑惑,有助于笔者更准确地把握案主的问题。第四次访谈,是案主主动找的笔者,笔者只能按计划进行。笔者发现,案主在网络世界当中重新塑造了一个新身份,获得相应的虚拟地位及满足感。这也正是青少年期自我角色混乱的表现之一。案主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可以反映出案主是一个想被理解、被认可的孩子,只是在现实世界中缺乏一种环境。笔者有同理心的回应,并将案主以前在学校中的成功经历传递给案主,发现案主内心似乎有所触动。笔者及时结束访谈,希望案主自省并能发现自身的优势。第五次访谈,笔者发现,案主心理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笔者把这些变化转化为对案主的鼓励,给予案主极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