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视角下的教育公正
2017-07-07黎慧钦
黎慧钦
(湖南农业大学 理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通过对教育公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与问题的分析,以审视角度关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各种影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进而结合美、英、日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经验,分析对我国高校办学思路的启示。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公正;扩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86-0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学界热议问题。自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有质的突破。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延伸出了诸多弊端和桎梏,这些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观念、质量和评价的分析,威胁着教育的社会功效和地位。解决教育公正存在的突出问题,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影响,需要我们合理地、辩证地去看待出现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公正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出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跨越,高等教育的规模必须满足各方需求,高等教育事业在这样的召唤和契机下迎来了“井喷”。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根据马丁·特罗教授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1]。2010年出台的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文件中要求“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40%”,而这一目标于2015年就已达成,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意味着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功能的扩大、课程设置、管理方式、入学条件、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变化[2]。因此,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提速,精英教育正蜕化为正常公民的标准规格。为了应对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是普及化,成为社会、政府和教育选择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公正的含义、特点与价值
所谓教育公正,是指在公正视域下实现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对象多元化和个性化,人尽其才,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和个性发展。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教育公正不仅要满足上述基本要求,教育起点公正、教育规则公正等也成为教育公正的具体内容,是对社会公平的教育现状的体现和反思。落实教育公平,应该将教育平等政策、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障碍与教育公平竞争环境置于统一的教育管理视域内,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教育公正在于提供给每个学子公正的资源和渠道,在公平起跑线上,完成对社会和自我的精力倾注。从认识论上看,教育公正归根到底是对教育关系公正的把握,研究教育公正在本质意义上即研究教育关系公正,因此关于教育公正的研究在实质上就转化为教育关系公正的研究[3]。正是对教育关系公正的价值的追求,为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供了现实基础上的权力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正教育关系的建立才能实现此种教育价值追求。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育公正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育公正的促进
一是提高高等教育升学率,让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工作分配有较强的计划性,包分配的职场“铁饭碗”、国家干部等出路让人们认为高考是人生最好的出路;同样,对农村的孩子,高考更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和选择。现代大学规模上急剧扩张,升学率持续上升,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进入大学已经不再是难事。
二是提升国民素质,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仍然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与我国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人才素质的提质升级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处于大众化阶段的中国有必要扩大办学规模,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整体人口素质。
三是提高升学比例,缓解就业压力。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人口出生率增长,这一年龄段的人口远多于其他阶段,教育过程可以致使学生求学,减少应届就业人数,缓解就业市场和政府压力。
四是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金融危机爆发,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导致了消费热点消失、消费市场疲软等问题,但高等教育市场却持续火热。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教育质量的呼声愈发频现。因此,有专家呼吁:某种程度上,应适时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以此拉动国内教育市场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增长[4]。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育公正的桎梏
关于教育的公平和公正问题是社会持续关注的方向之一。从系统论来看,教育公平应该是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连续统一体。教育公平已经超出了自身范畴,不仅仅是教育自身固有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是在纷繁复杂的多因素交叉下产生的,我們不能仅从教育学本学科视角来审视教育问题,而应跳出大学看大学,跳出教育看教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多学科、多维度来看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促进公平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一是区域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上,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在诸如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升学率及学生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二是阶层的差异持续扩大。据调查显示,政府部门公务员、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等精英阶层的成长辈出率远胜于农村进城务工、服务人员和城乡无业人员的成长辈出率。三是城乡之间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问题较多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农村的高中教育不管是质还是量都比较落后,城市在这二者上均有显著优势,而学校质量问题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入学效果。四是社会逐渐分化制约着高等教育公平。主要表现在贫困学生上学难、学生自主选择权、性别差异等多个方面。其中,性别差异在城市入学学生中比例较小,但在偏远农村,男女学生上学的权利会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
综上,地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及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是影响教育公正现状的四个主要方面。提倡教育公平,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不意味着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入、教育机会等方面实现均等化,而是要努力去缩小区域、阶层、城乡之间的差异,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相对面。
三、国外经验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
(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
一是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自由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特质的美国,将高等学校的发展直接置于学术的产出和服务的销售之间的自由竞争[5]。通过机构间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同时,美国高等学校的市场形势决定了高校的招生规模和市场效应。
二是政府的宏观控制。现代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安全事务产生重大影响,牵引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一方面,通过教育立法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等;另一方面,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
三是建构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和社会机构的基本特点,是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和前提。多样化建立在不同需求的主体需求上,既能满足社会大众对于“质”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高等教育市场对于“量”的需求。
(二)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
一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6]。无论是在扩大办学自主权,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还是在调整高等学校的结构、层次,以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要上,都显现出比我国优秀的经验。
二是完善投资体制,确保筹资渠道多元化。完善投资体制,形成多元投资格局,要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以引导、保障和鼓励民间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捐赠。
三是改变传统单一的质量观,建立高效的多元质量监控体系。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已成第一要务。教育工作者应加快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三)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
一是实施国库资助。在日本高教界,私立部门的规模和效益扩张受到国家支持,国库资助额也逐年递增,占经常支出的比率从1976年的23.2%达到1980年的29.5%,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私立部门的经营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7]。但这样同时会产生诸多效应,制约了师资激励制度、学术资助、学生发展与教学环节等的提高和增强,并又反过来制约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是制订教育计划和高等教育多样化。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还以升学需求的接收站——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为目标,并以此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
基于以上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辩证思考发现,这一总体趋势还将继续持续,即扩大办学体积和降低入学门槛。通过对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分析,结合自身情况,可以窥见一些思路和方向,指引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公正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Martin Trow.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J].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1973(6).
[2]辛涛,黄宁.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教育結果公平——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重新定义[J].教育研究,2009(8).
[3]程红艳.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关系之辩[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4]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5]杨学新,刘卫萍.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6]柳清秀,付光槐.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3).
[7]金子元久,刘文君.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