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7-07-07刘培垟
刘培垟
(黑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2)
摘 要: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起源、生成和发展都立足于唯物史观,以人的社会本质为核心。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它在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了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成熟地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人本思想对于当下乃至今后我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關键词:人本思想;当代价值;社会主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37-02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贯穿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组成部分的一条主线。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可以从本体论、历史观和价值论这三个方面来阐释。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实践基础上的人及其活动是本体。从历史观的角度上来看,马克思认为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的历史。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将人作为目的和终极目标。正是因为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放入自己的学说,才让其学说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变革。也正是因为将人作为主体的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不断发展,才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人本思想在当代具有的巨大价值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萌生比较早,在马克思的中学时期就有了人本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提出要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这已经能看出来马克思已经无意之中触碰到了人本之人与人本之本的问题,同时成了马克思一生的奋斗方向。在马克思的求学生涯之中,大学时代和博士时期可谓是马克思的思想构建期,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学习和继承,还是在博士论文中对宗教的批判和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都表明了他对人本的赞同和对“神本”的批判。马克思在求学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其对“人本”的坚定立场,这也是后来马克思人本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奠基之石。
马克思步入社会后,他真切体会到普鲁士专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深刻了解到广大人民的贫苦状态,并开始通过《莱茵报》这一渠道对诸多方面进行批判,以维护广大贫苦民众的利益。1842年10月,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为广大贫苦人民的“习惯权利”进行辩护。马克思对这些贫苦民众的辩护,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声音。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对于人的关注点已经由精神上的人转向了社会中实际的人,更加关注人的权利平等和物质利益等实际方面。离开《莱茵报》后,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重回书房,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阐明了人的社会性质及其历史角色和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必须通过个人活动来实现,而实现这一切的人必须是现实的社会的人。同时,马克思还在揭示了人与国家、法的关系中表明了人的历史作用。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现实作用,人才是社会的真正主体。这一阶段的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完善的一个里程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的发展依靠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为了人两个层面表现了这一时期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的曲线和复归的人的本质的一般路径。这一阶段仍旧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探索和完善期。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开始走向了不断发展和全面阶段。其中,《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马克思与恩格斯从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解放和历史发展等多个角度阐明了他们对人本问题的新看法。在1845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于人本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纲》弥补了前面几篇著作中对于人本问题认识的不足,马克思扬弃了抽象的人,确立了现实的人,并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要论断。
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时期,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它立足于唯物史观,以人的社会本质为核心,涉及人本之人、人本之本、人本之价值旨归、社会的发展依靠人、为了人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后世的不断发展中,逐步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马克思人本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中国人的艰难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本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的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与中国的革命实践进行结合,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群众的吃穿住行问题、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问题上,都是以“人本思想”作为核心思想,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正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人本思想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才对后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承认个人的物质利益,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承认了人的正当需求,这是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一步大的跨越。邓小平同志曾提到:“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这样的观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得以基本形成,也让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更加深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伴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完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逐步确立。一方面,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在这一阶段,更加突出了人本思想与物质文化条件的关系,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不竭动力。
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的成熟时期,首先是丰富和发展了人民的内涵。其次是进一步完善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最后是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最终成熟的标志,它将人看作是一定社会关系下具体的社会的人,自始至终“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并在社会的发展中日臻成熟。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在当代具有的价值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更加明确了方向。馬克思人本思想对于中国当代的发展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形态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实践上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才会不断向前推进。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历史的发展离开了人民群众便毫无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努力,这一目标在今后的时间里离不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期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思想恰恰是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发展是为了谁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正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广大人民的发展和利益。
第三,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需要一个法治的生活。只有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才能为法治建设奠定牢固的人文根基。公平、正义、和谐的生活秩序必然会促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而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会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所以,全面依法治国是推动社会发展与人民利益实现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贯彻人本思想,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正义、更加和谐的法治社会。
第四,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需要一个纪律严明的先进政党。国富民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价值诉求,历史上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中国,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也需要一个更加纪律严明、更加先进、为百姓谋利益的政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坚持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保障。
回顾历史,无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过程,还是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要进程,人本思想始终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保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马克思人本思想依然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光芒,只有坚持这一思想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2]夏建国,夏泽宏.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生成及意蕴[J].湖湘论坛,2011(6).
[3]徐晓风,刘爱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人学基础[J].唯实,2016(4).
[4]宝成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研究论纲[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