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扩招”背后的加减法
2017-06-30王天宇
王天宇
2017-06-09 走向世界杂志
2000年,世界步入了21世纪。从2000年到2010年,回忆起这10年的高考,不得不提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扩招”“网上录取”“自主招生”。而这其中“扩招”无疑是这十年高考最重要的烙印。面对越敞越宽的高校大门,考生们在选择上进行着加减盘算。同时,在这些关键词的影响下,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
有些放松却决不轻松
李橘现在是一名新闻工作者,2004年她在烟台参加了高考。
在电话里,李橘这样回忆道:“说起高考,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幸运。从刚开始的20名到后来的第5名,我觉得自己像开了挂。”
初入高三紧张的备战期,李橘并没有马上摆出奋力冲刺的姿势,而是在家睡了三天。“妈妈以为我犯懒了,其实不是,我是在思考,在捋顺学习的本质。”李橘说,她反复思考,高考的意义何在?如何学得清楚明白?“后来,我捋清楚了,也就醒了,再后来就进入了认真的备战期。”
“至于高考的重要性,在2004年,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论起紧张程度,应该是比以前要稍微轻松一点。”李橘所说的轻松,多半源于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长。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仅在8.5%左右。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这样的扩招规模一直到2008年才得以减缓,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总结,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除了“扩招”,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这一系列的改革新政,无疑为越来越多的人敞开了高考的大门。
“但是对于好的学校来讲,无论是否扩招,考进去都不会容易,尤其是山东的学生……”李橘表示,高难度并没有让她复杂化自己的高考备战。她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把每一个问题都弄懂,弄明白。弄懂了之后,就发现自己很有底气和信心,就会举一反三。她说,这点一直让她受用至今。
李橘说:“后来又有3次大型考试,我分别考了15名、第5名、第3名。高考的时候也是第3名。所以我一直觉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事情,努力是一方面,而彻底想明白这件事的本质,则是一种难得的心态。把心态摆平了,把思绪捋清了,做事情就会有底气,就会顺心,也就会有成绩。”
我的高考我做主
在逐年扩招这样的背景下,許多考生对于上大学的态度开始产生了变化。
“我知道我能考得很好,我也知道自己能上‘一本,但是我就是想学电影……”说这话的是27岁的济南小伙张木。他曾经在一所寄宿式高中上学,2009年参加高考。那一年,他的高考成绩600多分,一批分数线只有596分,本来可以上一个一本学校,但是他选择了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导演学”,也就是平常人眼中的艺术类学科。而艺术类学科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部分学生为了寻找上学机会而选择的“捷径”,不过张木并不这么认为。
张木回忆起高三开学的一次家长会。那是一次很严肃的家长会,一次没有人缺席、甚至没有人迟到的家长会。班主任在那次会议上调动起了家长们几乎所有的情感,“成也高三,败也高三”的理念把家长们都吓得不轻。班主任用最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家长两个小时,就是让家长相信,无论以前如何,奇迹或恶果都会在这一年里发生。
为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全市的排名位置,学校细致统计出每一门成绩的总分、标分、名次,与年级里的均分对比情况。“数字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张纸,真可谓煞费苦心。”
“其实这样也引起了一些负面情绪。”张木叹息道:“班里同学很想摆脱紧张感的压迫,想办法偷着玩成为了脑中紧绷的一根弦。我的成绩还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会爬出去找网吧放松一下。玩的时候就拼命地玩,学习的时候就拼命地学习,这是我高三信奉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你不让我玩,我也真的学不下去了。”
张木说,那时候他喜欢看电影,看周星驰,也看古惑仔,成为电影导演是自己的一个梦想。“那时候的大学生已经很多了,这么多大学生也不见得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所以我宁愿这4年学点我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去一个让人羡慕的名校,因此也就不必关心周边的舆论,不选择名校,我自己都不觉得可惜,那别人有什么好可惜的呢?”
这就是张木,2009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像他一样的考生还有不少,‘一本不再成为唯一的标准。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喜好”。
编辑/郭蓓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