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民的关系

2017-07-07张丹丹李包庚

学理论·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新型城镇化

张丹丹+李包庚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总部署,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制度政策设计不够完善、城镇公共事业建设落后、城镇化速度和质量不同步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缺失与不足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重视人民的重要作用,提升人民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四个全面;新型城镇化;人民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14-02

“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总部署,“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四个全面”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当中,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带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和实现,离不开城镇化发展的支持。城市繁荣昌盛与农村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核心要义,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城镇全面发展,推动城镇的各项事业再向前迈上一大步。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是当前一些贫困乡镇严重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我们国家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存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现象,这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在城镇化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某些乡镇面临着生产方式粗放、资源要素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少等共性难题,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改革面临这样那样困境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党都必须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改革”[1]。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改革的各项事业发展,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

第三,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文明的厚重基石。树立法治信仰,能使社会发展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法治昌明,将为投资创业营造更为公平有序的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城镇市场活力。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必须要通过城镇法治落到实处。城镇法治建设对于国家法治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城镇法治建设,就没有城镇的繁荣稳定,更不会有国家的繁荣稳定,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只是一纸空谈。

第四,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只有从严治党,才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都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迫切要求加快推進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慢慢从农村深入到城市,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也在逐年稳步提升,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从城镇化人口上来看,197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8 495万、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18.96%;2016年,我国城镇人口为79 298万,占总人口比重的57.35%,城镇化人口增加了3.29倍,增长了38.39个百分点。从城镇数量上来看:1979年,我国共有213个设市的城市;截至2016年,我国拥有的城市数量为654个,城市数量增长2倍多[2]。此外,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我国建制镇的数量首次超过乡的数量,小城镇发展出现历史性拐点,这就说明小城镇分散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各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第一,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制度政策设计不够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城乡利益协调、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虽然进行了变革和调控,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片面地将城镇化的调控重点放在了城镇改造、城镇扩张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上,忽视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忽略了教育发展、人口素质和人民的道德水平提升等问题[3]。

第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镇公共事业建设落后。一方面,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拥有优越的资源,同时各个省集中所有资源发展其省会城市,这样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往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定居,人口增长会严重超过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导致这些一二线城市“消化不良”,“城市病”集中爆发:房价疯涨、交通堵塞、各种资源短缺,从而造成环境恶化、社会管理成本上升等。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水平落后,再加上居民文化水平低,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慢。

第三,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速度和质量不同步。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早已突破50%,说明我国社会形态已经从“农村主导”转向“城镇主导”,但我国城镇化在速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同时,其质量却相对滞后了。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协调。

三、大力提升人民主体地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与城镇化建设主体——人民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缺失与不足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一)人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涉及主体也是多元的。虽然,城镇化建设的行政主体是政府,但其实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人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人民是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二是城镇化的目的是服务百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换句话说就是人民才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而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4],因此,想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应当满足人民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城镇化发展速度和阶段都不一样,但是推进城镇化大体上都采用的是依靠政府力量,相对忽视了人民自下而上的主体力量。

(二)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人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被动摇,充分发挥人民主体的积极性,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得以持续长久发展。人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为我们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人民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创造价值。

1.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为了人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人民的愿望、意志和要求反映着城镇化发展的趋向。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首先做到尊重人民的意愿;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问题;最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项措施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并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胡锦涛曾指出:“群众利益都不是小事。只要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再难也要竭尽全力去办。”[5]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放在首位,绝对不能以侵害人民的利益来换取发展政绩。

2.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长久发展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来实现。在实践中,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要和基层领导班子一起多深入群众,首先应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集思广益,让人民群众建言献策,亲身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同时树立人民的自主意识。帮助人民在城镇建设中实现自我管理、自主运营,拿出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城镇的建设、管理、维护和治理,充分发挥人民的自主性,从而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这“源头活水”,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3.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应惠及人民。毛泽东曾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相对来说比较艰巨的任务,单单依靠政府、依靠某个阶层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過程中我们必须深入群众、动员群众,我们要依靠人民的劳动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必须把这个成果和大家共享,而不是我们共同把“蛋糕”做大之后将人民排斥在外。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公平,在做好“蛋糕”的同时也分好“蛋糕”,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不被强势群体侵占,比如,关注弱势群体的再就业问题、医疗价格的问题、教育资源等问题,完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40.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张静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主体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2.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新型城镇化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