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2017-07-05胡贞
胡贞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胡贞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文理学部,上海201209)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培养目标的实用性,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的生产建设,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带动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针对公共外语教学应该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ELE)还是以专门用途英语教育(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为改革导向的辩论,从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解读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本质内涵;同时结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大学英语教改实证,客观分析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存问题,探索性地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外语教学的改革措施,旨在抛砖引玉,构建出多元化、特色化、实用化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应用型;培养模式;公共英语教学
0 引言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600多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建设提上日程,各项改革措施也随之展开。应用性、社会性的特点”。各地应用型本科高校修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也随之做了较大调整。根据2008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3]所提出的大H型、“双线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一条线是“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行“均衡发展、互相渗透”(见图1)。
图1 大H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H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1 应用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能够适应特定技术专业工作的“理论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兼具较强的技术创新水平。在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应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譬如语言表达、个人表现力、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能力。徐理勤[2]指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当具有行业性、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也面临诸多问题。自2007年颁布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仍然处于与学生专业完全脱节的状态,通过四、六级考试仍然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这类高校考核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面对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应该适应国际交流与当地基本建设的需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为个人专业学习服务;教学过程应当突出学习者的主导性,教学内容应精简实用,教师角色需要淡化。在国际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学生极大拓展国际交流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提倡共享国际网络课程,这些变革都需要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作为支撑,也凸显了公共外语教学日益重要的地位[4]。
2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雷秀云等[5]指出:“学生应根据需要掌握某个目的语域的语言特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把握在实践中遇到的语言,并使自己使用的语言与不同的语域相吻合。”当前的本科学生已完全不满足于传统的纯语言教学模式,他们不只是满足于简单的外语日常交流,更希望外语技能为自己的专业服务,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实际状况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指标都基本参照研究型大学的运行模式,没有考虑到学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普遍缺乏革新意识。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外语教学界的专家们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大方向上。首先,以蔡基刚教授为代表,提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2011年,在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的理论基础之上,蔡基刚[6]教授更新了先期研究,提出“分科英语(Discipline-based English)是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最佳途径”。认为应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推行学术英语教学。自2013年下半年起,上海高校围绕“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开展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次,以吴鼎民教授为代表,提出具有通识教育意义的大学英语“三套车”体系,即外语通识教育(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ELE),指“语言、文化、多学科知识”的三结合,把语言学习、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相融合,使得公共英语成为英语学习、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等的综合语言课程。尽管两位专家强调的重点有别,却共同体现出“语言培养综合化”特征,都具有重大的改良意义。重点在于,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应当各有特色[7],需要立足于各自的办学定位和教学实际状况来探索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体现在公共英语教学方法上,会更加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特别是服务专业学习和实习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8]。从这一点出发,ESP教学模式是首选,它更适合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定位,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3 实证分析——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
3.1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试点阶段(2004~2006年)
2004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功申请成为教育部高教180所大学英语改革试点学校。教学中开始引入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选取4个自然教学班作为试点,实施课堂教学附加网络教学的新尝试,将听说课程下放给学生,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教学。读写课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体,极大改进了传统教学方式,试点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传统班级。2005年,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大学英语改革扩展项目——网络辅助教学对两个不同级别的学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对比,已经较清楚地展示出学生在听说能力提升方面的巨大差异。2006年,教育部大学英语改革第二批扩展项目“小组合作学习在工科大班型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中的运用”顺利结题。试点班的小组合作口语训练课程效果初见成效。通过两轮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学校搭建出大学英语课程研究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测试平台等,为试点教学班级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设施环境;确立了学校“分层次、分课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试点性转变。
2004~2006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体现对“听说为先”做了初步探索,基本顺应了当时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并没有深入探究,只停留在教学形式上,“听说”领先于“读写”。由于改革受众面较小,评估数据收集不系统,此阶段的改革只停留在“试水”阶段,属于改革探索期。
3.2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普及阶段(2006~2009年)
2006年,围绕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精神,制订了本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办法。2007年,按照教育部新版《大学英语教学要求》[9],学院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分级分层教学,学生按英语水平分为一般要求班级和较高要求班级;普通教学班(一般要求)全面推行网络辅助教学,全校范围内实施了基于计算机网络与课堂的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尊重差异性、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练会英语”的教学基本理念、“大班导学+小班互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我校的课程建设逐步形成规模,管理科学到位;“大学英语”课程成为首批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通过学校的教学经费投入,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积蓄了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这一阶段的改革已经深入到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添加了“文学”、“文化”导入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ELE的通识英语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可以了解西方文学与文化,在课外自主学习阶段熟悉课文的文化文学背景,了解作者概况,这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有明确的规定。探索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模式,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是这一改革阶段的重点。
3.3分块教改探索(2009~2012年)
2009年9月,大学英语课程成功申报市级重点、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大学英语”分块教学,即“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大学英语”后续拓展阶段两个模块;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师面授+自主学习(阅读教程、听说教程);课内教学+第二课堂(辅助)等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教师进修,实施“老带新、新补老”模式,鼓励一线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学条件上,形成系统化网络学习平台,包括自主听力、口语训练、网络单元测试、口语测试、四、六级模拟网考、单词记忆及测试、英语写作训练、课程学习平台等。教学模式方面,高学历青年教师的引进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较高要求班级推广。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形成文化文学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技能类三大模块。其中“英语视听说”“新闻影视英语听力”“商务英语”“英美影视欣赏与文化”成功跻身校级重点、精品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后,对于英语专项技能提高、专业英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语言技能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现变成了可能。
这一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成为改革的重点。文化文学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技能类后续课程的划分体现了ELE模式和ESP模式的混合。文学文化体现了通识语言学习内容,语言应用和语言技能体现了特别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的逐步完善过程中,两种模式的互补和碰撞都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后续课程的教学反馈是最佳的,教师对于后续课程的参与热情也是最高的。后续课程对基础英语课程的有效补充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保障了教学效果。
3.4分点教改探索(2012~2016年)
为配合上海市教委关于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院针对特殊班级,例如CDIO班(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商务班等,先期实施“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拓展英语”的全新教学模式,实现三个转变: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从“专业”到“能力”。课程体系概括为过渡课程(通用英语)+核心课程(学术英语)+拓展课程(通识英语)。2014年,我校计算机学院实施单独公共英语教学,在分层教学(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基础上,沿袭了试点班教学模式,效果显著。2015年6月,以“环境与持续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首届“大学生英语学术论坛”上,该学院学生应邀作小组发言,获得广泛好评。2016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作为首批“学术英语教学示范点”高校成员,开始在全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中实施学术英语教学。
这一阶段的教改实践结合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上兼顾了学术英语和通识英语,在课程内容上降低难度,使用自编教材,充分考虑我校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在评价体系上实施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为50%)和终结性评价(所占比例为50%)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强化语言应用。
在前期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通过ELE模式和ESP模式的教学探索,ESP教学成为此阶段的主流,以基础语言课程为依托,全面铺开学术英语教学,鼓励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将本专业知识呈现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参与学术论坛,拓展专业国际视野。结合学校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实习)项目,引导学生放眼全球,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有能力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本专业课程或进行专业实习。从教学效果来看, ESP教学模式基本契合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建设
4.1教学模式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切实贯彻这一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如陈坚林教授[10]所言:“如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际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那就要在教学中更多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是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应成为公共外语教学课堂的有力补充形式,最终体现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当前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实现真实的语言场景,使得学生获得接近现实语境的英语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语语言知识的整体建构。因此,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组建出多元化、立体化、互动性的虚拟交流空间,充分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匮乏的不足。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到“外语学习+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中来,充当教师的技术帮手,实现双赢。公共英语课堂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增加相关的实践课时,实现“外语素质”与“专业素质”相互促进。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化的教学模式容易走向极端,需要避免“网络工具外衣”的滥用,否则得不偿失。
4.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在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的大框架下,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样板,否则课程安排就失去了导向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就业压力严峻,因此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到未来就业岗位及学生的专业需求。刘法公教授[11]指出:“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笔者所在学校于2015学年开始,公共英语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划分A、B、C三大模块,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三大模块分为C级别(基础班),B级别(提高班)和A级别(实用拓展型或专门用途英语班)。C级和B级英语课程,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技能,突出听说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大纲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来制定。A级课程面向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可以设置通识英语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实现“全人培养”。这一全新的课程设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笔者也将继续跟踪研究。
4.3师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上都集中在2000年以后升级为本科,公共英语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有部分院校存在升本后扩大招生并大批量引进青年教师的情况。多数教师实施传统的语言点教学,明显背离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未来职业走向,更无法兼顾是否适用于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鉴于此,培训高素质的外语师资队伍成为应用型本科公共英语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校级层面上看,应积极开展教师国内外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高,他们拥有较高的教学热情,但教学经验和产学研合作经验极大匮乏。笔者所在部门自2012年起,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每年约2~3人可以获得上海市教委资助的国内外访学和产学研见习机会,这对师资能力提升是巨大的推动力量。此外,从教师自身层面来说,教学理念需实时更新,坚持终身学习,加强产学研合作,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生的专业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相关信息。教师可以探索性地从事兼职翻译等工作,融入市场,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值得鼓励的是,公共英语和专业教师可以结成搭档,优势互补,促使公共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同步提高,切实实现校内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学生受益最大化。
5 结语
目前教育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外语学习必须与专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结合的产物。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要建立在对市场和学生专业需求的全面分析之上,同时必须围绕各自的办学特色,进行“多元与特色并存”的教学改革,才能够满足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实际需要,才能培养贴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14(22):66-70.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3]潘晨光,王力.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周东彪.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2):209-211.
[5]雷秀云,杨惠中.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及MD/MF模型与学术英语语体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1,3(2):143-151.
[6]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11,32(5):35-38.
[7]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7):9-14.
[8]乔小六,吴中江.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江苏高教,2014(6):97-99.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陈坚林,史光孝.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DDL为例[J].外语教学,2009,30(6):54-57.
[11]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An Analysisof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for Non-English M ajor Undergraduates in App 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HU Zhen
(College of Artsand Science,Shanghai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201209,China)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aims to cultivated special talentsw ith practical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for localeconomic development.Hither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needs to be reformed urgently.The studymentionspresentcontroversialdebate between ELE-oriented and ESP-oriented reform systems,providing present teachingmode,curriculum setting,assessmentstandard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With detailed reform applied in ShanghaiPolytechnic University,the paper illustratespracticalmeasure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system in futur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oriented,cultivationmod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H0-06
B
1001-4543(2017)02-0141-05
10.19570/j.cnki.jsspu.2017.02.012
2016-12-16
胡贞(1979—),女,河南安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实用语用学、文学翻译等。
E-mail:huzhen@sspu.edu.cn。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A01GY16F017),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培育学科(A11NH170311-5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