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疑提问的方法

2017-07-05崔晓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孔乙己阅读教学思维

崔晓文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方兴未艾,大家都在努力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整体学习效率。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正在从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知到对文章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性思考的过渡阶段,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地利用设疑提问去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衡量语文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好阅读教学课堂中的设疑提问显得较为重要。

一、提出针对性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篇文章的难点和疑点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抓住的关键之处,教师应深入挖掘难点和疑点,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巧妙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课文结尾通过我的认识“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交代了孔乙己的命运结局,说得很模糊,你认为孔乙己是死是活呢?这个问题主要以社会背景、主人公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为出发点,具有针对性地在此关键处设疑提问。在当时热衷科举、醉心名利的社会背景下,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才能解决,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教师巧妙地设疑和引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二、从切入点设疑,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技巧上做文章,设疑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而应逐渐拓展新型的思路和方法,以全新角度切入点巧妙引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碰撞。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请说说支持观点的理由。教师适时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设疑进行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安排曲折性的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材内容有课前提示、课后练习以及基础知识训练辅助,假如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直截了当地提问,学生必然会感觉索然无味,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将直白的问题做到曲折性地设疑,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巧妙变换提问的思路,突破固化的思维模式,从问题的其他角度寻求思维突破口,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实际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曲折性的疑问,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先让学生交流了对诸葛亮的了解,通过课文文字介绍和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更是个忠诚之士,然后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哪些语句反映出诸葛亮是个忠诚之士。到此突然改变话题:诸葛亮这样一个人才,面对昏庸无能、提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不取而代之,自己君临天下呢?大家议论纷纷,恰到此时,铃声响起,教师提书走人,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抓耳挠腮,互相交流,寻找答案。从此之后,学生们回家看《三国演义》的多了,课间议论《三国演义》的也多了起来。

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浅显的问题,学生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不屑回答,总之是提不起兴趣的,假如教师设置一些曲折性的提问,抓住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理,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这一段故事,学生从课本了解也好,从影视作品了解也好,都比较熟悉了,如果教师照教案发问,哪些人参与了此次劫取生辰纲,谁最神勇等问题,学生会觉得太简单了,根本没有兴趣,如果教师再曲折地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表现在那些方面?杨志是否不智?他的智表现在哪些方面?杨志既不乏“智”,他最终输给吴用的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有的翻书再读原文,有的垂首冥思,都忙着寻找答案,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设置具有趣味性、拓展性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讲授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教师可以提问,在我国古代诗词曲赋中形象地表达乡愁的诗句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这样迅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随即学生吟出了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在教授《变色龙》一课时,文中具有这样的情节: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那么就是说来这之前,警官刚刚“处理”了一件“案子”,依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展开充分想象,构设一个场景,深入描述奥楚蔑洛夫和助手与一个卖醋栗的小商贩如何周旋的情景。这样的提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较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设疑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将质疑问难置于一个关键位置来对待,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带动,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切实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孔乙己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