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2017-07-05张小春
张小春
一、独立自由的人格与多元的文化批判视角
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稳定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倾向。越是专家型的教师,他的教学风格就越有个性;教学风格越有个性,他的教学就越是受学生欢迎。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独立人格的教师,他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堂“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这不仅使宁鸿彬老师在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更是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
语言和文学,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可以说,个性是语文的生命。对于语言文学的研习,当然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应是趋向多元化的。对此,鲁迅在论及《红楼梦》时形象地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地服从,思想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前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 ,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下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湮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
二、平等民主的教学思想与终极的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课堂应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生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于永正老师有个例子。他在公开教学《鼎湖山听泉》,检查同学们读书时,不经意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你读得太好了!”于老师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名师风范,他们把创设民主氛围、关注学生主体的意识落实在每个细节上。
一个有着丰富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必然是一个有着终极人文关怀的教师。什么是终极的人文关怀呢?应该是爱心教育吧。陶行知先生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先生强调“教育植根于爱”。有了教育的爱,教师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暖阳下,学生才会抬起头来走路,微笑着面对教师,课堂上才会出现畅所欲言、群情激昂的景象。教师要赢得孩子天真的童心,首先自己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事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生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允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许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最后,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教师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于无言感动之中受到心与心的感悟,教师不能奴化学生,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唤醒、体会。罗森塔尔把他的“权威性谎言”实验产生的效应定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因为皮格马利翁用他真诚的爱才使石雕变成了活生生的少女。
一个教师只有深爱自己的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学生亲近自己,“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道理也就在于此。
三、开阔深刻的知识视野与敏锐的时代感悟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苍白无力。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呢?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得好:多读几本好书,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堆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导引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高尚的人文素质是分不开的。《中国教育报》曾经有这么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个教师如果具有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信手拈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自如运用,从苏格拉底、庄子、黑格尔、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系统哲学乃至禅宗的悠然意会,从孔夫子、夸美纽斯、第斯多惠、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心有灵犀,从实用、后现代、建构、人文等等主义到多元智力、成功教育的融会贯通,从先秦文学、希腊神话、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泰戈尔再到现当代的巴金、曹禺、冰心、王蒙、舒婷等人的熟稔于心,从语文“三老”到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那一代”到韩军、李镇西等“新生代”的有选择的吸收……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有如此广博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怎能不“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怎能不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当语文教师怀着一个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荷尔德林、海德歌尔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國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工作就会非同凡响,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陶行知先生说:“为了创造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才能有教师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只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那么就有了上好语文课的底气了。
除此之外,一个有丰富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还应有敏锐的时代感悟。语文教师的时代感悟,首先应表现为一种状态。它要求教师随时张开获取信息的触须,时政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该是语文教师视野所及的——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生活的境界。教师的时代感悟,更应是一种悟性。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的量增,更要有“悟得”。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现代教育理念,更难适应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一个语言陈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闭目塞听的人很难说有什么人文素养,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当代社会合格的语文教师。
四、生动活泼的生命情趣与充满诗意的追求
一个人文主义者,肯定是一个心灵世界多彩的人,一个情感状态丰富的人,一个生命情怀深厚的人。古代的文人雅士总是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气质,要么高贵、要么优雅、要么灵动、要么飘逸,绝不同于那些庸庸碌碌的市井平民。这是一种长期受到文学艺术浸染和熏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气质。有人这样形容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说她站在讲台上本身就是一首诗。湖北袁继庆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里所指的“诗”与“语文”其实讲的是一种精神气质,语文教师所特有的优雅与高贵、博学与睿智、超凡与脱俗。受过多年文学教育的语文老师理应有这種气质。语文不同于作为自然科学的数理化,也不同于作为社会科学的政史地,语文是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致力于培养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底蕴、优雅的举止气质、完整的自由人格、生动的生命情趣、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健全的人、大写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拥有一颗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要对生命充满敬重与爱意,对真善美进行不懈的追求,对假恶丑深恶痛绝,常怀一颗感恩、善良的心。要热爱学生,热爱一切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虽不至于像古代的文人墨客那样感物伤怀,但必须具备充沛的情感、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想要如此,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崇高的境界,更博爱的精神。应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必须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必须明白生命的意义和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审视纷繁的世间万象,才能明辨世间的美丑。有了这种审视,才能具有科学家的那种勇于开拓、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有从旧的范畴中跳出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