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奉化布龙艺术的社会学思考

2017-07-05崔伟

艺术评鉴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学

崔伟

摘要:浙江奉化布龙艺术是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龙运动之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既是民众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艺术形式,也是人民群众展示自身才艺,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学视角来看,奉化布龙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奉化布龙存在着污染生态环境、诱发安全问题等负面影响,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秩序管理,才能促进奉化布龙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奉化;布龙;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23-02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在中国人的眼中具有能显能隐、变幻多端、呼风唤雨、消灾降福的神力,炎黄子孙自称龙的传人,将龙视为祥瑞、高贵、尊荣、力量的象征,围绕龙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系列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舞龙便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舞龙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的杂记中已经有了关于市井舞龙热闹景象的描述,明确写道舞龙是为了祈雨。随着时代的变迁,舞龙逐渐由原来单纯的爙灾祈福仪式发展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多元的社会意义。浙江奉化布龙艺术是众多舞龙运动中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在龙的形制、舞龙动作等方面既有与其他舞龙运动的一致之处,也有奉化地区独有的地方舞龙文化色彩。近年来传统文化大有复兴之势,舞龙运动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学者们大多从民俗学、历史学、生态学等角度探讨了舞龙的意义和价值,但对于浙江奉化布龙艺术的研究却很有限,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探析浙江奉化布龙艺术,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

一、浙江奉化布龙艺术概述

(一)奉化布龙艺术的发展历史。奉化布龙在南宋时已经有史可稽,距今超过八百年,由此可以推断,奉化布龙在民间实际诞生、发展的历史更加久远。南宋地方志《宝庆四明志》和元代诗人戴表元的诗作《观村中祷雨》中均记述了奉化村民在旱灾出现时有通过舞龙在求雨的风俗,《奉化市志》也明确记载:“南宋时期奉化境内己有舞龙,俗称滚龙灯、盘龙灯,初为谷龙、稻草龙,后在草龙上盖上青色或黄色龙衣布,逐渐演变为竹蔑扎龙头、龙脚、龙尾,裹以色布的布龙。”随着历代奉化地区的民间舞龙艺人的传承、加工、拓展,到二十世紀初叶,奉化布龙已经形成了具有整套固定套路模式,舞蹈动作和技艺更加优美繁复的舞龙运动,其艺术表现力更强,舞龙队伍的人数有所增加,民众基础进一步扩大,地方特色也更加鲜明。我们今天看到的奉化布龙基本上就是沿承二十世纪初叶的形式。

(二)奉化布龙艺术的特征。奉化布龙在形制上是以布料来裁剪缝制成龙面、龙肚,所以称之为“布龙”,用薄竹片制成布龙的骨架,在每一节骨架下方镶嵌一支舞龙时供艺人手持的木柄,就成为了奉化龙布的基本样貌。奉化龙布最长的达到二十七节,最短的仅有九节,每一节对应一人,由于九节长度适中,对演出场地的大小要求不高,舞龙队伍人数最少,比较容易组织,因此成为现在奉化布龙的主要形式。奉化布龙有着非常突出的艺术表演特征,第一是舞蹈套路多,有四十多个,远远超出一般龙舞的套路数量;第二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动作变化多端,比如其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二十多个余个基木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第三是舞蹈动作灵活敏捷,速度快,由于奉化布龙的整体重量轻,就给了舞者充分的动作发挥空间,舞起来动作之间环环相扣,衔接紧密,能达到让观众目不暇接、变化无穷的艺术享受。

二、浙江奉化布龙艺术的社会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奉化布龙艺术作为奉化地区的代表性公共民俗文化,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奉化布龙艺术是奉化的民间艺术的代表,其不仅仅是在节庆期间的娱乐性表演,更是奉化地区民众共同的生活和历史记忆。布龙表演一方面能够让奉化民众体验到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则能够增强当地民众的家乡归属感、自豪感,强化自我的身份认同,从而为当地民众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第二,奉化布龙艺术是一种受众广泛、社会影响力大的公共文化产品,每当布龙舞动之时,都是游子归乡,合家团聚的日子,可以说,奉化布龙龙舞不仅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民间艺术展示,更是一场奉化人民集体狂欢的盛会。在布龙龙舞现场,奉化民众扶老携幼,呼朋引伴,觥筹交错,鼓乐喧天,人们在喜乐祥和的氛围里交流感情,共同祈愿,由此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社会关系的改善。

(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个要素或者群体之间互相发生作用的方式、路径。每个社会人从出生到老去,都生活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结构之中,家庭、学校、企业都是社会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之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角色,其本质就是不同的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表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奉化布龙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久远的历史传承中也形成了独特、稳定的社会结构,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能够大大强化当地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奉化布龙由舞龙队、本地民众和游客组成了最基础社会结构,然后由此延伸出媒体、商贩、安保等次级社会结构,虽然每一年因为奉化布龙而来到现场的人总是会发生变化,但不同人群共同构成的社会结构则是不变的。每一个来到舞龙表演现场的人都根据自身的角色遵循着特定的行为准则,由此形成了舞龙会上特定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稳定社会结构,奉化布龙表演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而每年一度的奉化布龙表演又不断地反复强化着这种社会结构,使其更趋稳定。

三、浙江奉化布龙艺术与社会问题

(一)布龙艺术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布龙表演本身并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但伴随布龙表演燃放的烟花爆竹则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习俗,在古代,虽然这种习俗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彼时尚无工业排放物污染和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城市人口也较少,所以影响不大。但在今天,工业污染本就让大自然不堪重负,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也让空气质量每况愈下,而一旦到了春节舞龙的日子,烟花爆竹的燃放短则持续数小时,长则从早到晚,甚至通宵达旦,整个奉化城区火药味弥漫,烟雾缭绕,能见度极低。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硫化物不仅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还会严重刺激人体的皮肤以及眼、鼻以及呼吸系统,诱发疾病。此外,烟花爆竹燃放时还会造成噪声污染,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均有不良影响,不停地燃放爆竹影响市民的休息,干扰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布龍艺术带来的社会安全问题。奉化布龙舞龙期间,首先是奉化周围十里八乡的民众都会赶到现场观看,其次是外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当地,这就使得奉化的人流量大大超出其承受能力,尤其是在舞龙表演现场,人山人海,人群接踵摩肩,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类的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并且难以预防。首先,在人群密度极高的狭小空间里,极易出现踩踏事件,往往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因素就可能导致数十人受伤,并且由于人群过于密集,交通不便,发生受伤事件以后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其次,由于布龙表演是在公共场所,且前来观看的人鱼龙混杂,加之人群密度高,这就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偷盗事件频发;再次,舞龙时燃放的烟花爆竹很容易引发火灾,而在舞龙现场人群密集的情况下,一旦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外地游客在奉化布龙表演时集中前往,常常造成交通拥堵,甚至常常发生车祸。

四、浙江奉化布龙艺术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奉化布龙艺术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同时起着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奉化布龙表演也存在着污染生态环境、诱发安全事故的不良后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奉化布龙艺术的积极社会作用,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首先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拥有了足够宽阔的表演场地、足够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类安全隐患。一方面,奉化地方政府应当增强财政预算投入,选择较为开阔的地点建设露天大舞台或者广场,以供平时民间文艺演出以及布龙艺术表演之用,尽量避免在道路、小区这些狭窄的地方表演;另一方面,奉化地方政府应当与社会文化机构、组织共同努力,完善民间艺术表演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专业的消防设施、看台、急救设备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二)强化秩序管理。奉化布龙表演现场的秩序管理是确保舞龙运动顺利进行,降低各类意外事故的重要保障。首先,奉化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布龙表演现场的秩序维护,投入足够的警力维护舞龙表演现场的观看秩序,同时严加防范不法分子乘机作案;其次,交警大队要对舞龙场地附近的道路多设警力维护交通秩序,当发生交通拥堵时要及时处理,保持交通要道的畅通;再次,消防部门要在正式舞龙开始之前就做好充分的灭火准备,可以事先将一部分消防车辆和设备、消防员布置在布龙表演现场附近,一旦出现火灾险情,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处理;最后,奉化市政府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或者发动群众组织现场秩序维护员,协助政府部门以及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维护现场秩序。此外,政府应当是燃放烟花爆竹做一定的限制或者管制,比如可以划分专用的场地用于燃放烟花爆竹,或者由政府部门组织集中烟花燃放,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市民大量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环境、噪声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民众观看烟花爆竹燃放的民俗需求。

结束语:

奉化布龙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社会作用。传承和发扬奉化布龙既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应当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奉化布龙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必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奉化布龙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1,05:29-31.

[2]庞茹.奉化布龙:在灵动中圆满[J].文化交流,2014,04:72-74.

[3]傅珠秀.奉化布龙[J].浙江档案,2006,07:50.

[4]张美玲.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社会学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被误解的社会学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针对大学生“约炮”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我国街头篮球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传销网络发展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
意外遇见社会学
名实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