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2016-11-29李春颖

艺术评鉴 2016年15期
关键词:社会学变迁价值

李春颖

摘要:古琴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了我国文人在艺术与人生的终级追求和价值观。古琴的变迁具有深层的社会学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学视阈下,对古琴艺术的变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社会学 古琴艺术 变迁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44-02

一、“士大夫”阶层下的“垄断性”艺术

古琴艺术属于典型的阶层文化,具有鲜明的封闭性和垄断性特征,反映了消费这些艺术符码的“士”阶层共享的价值观,是整个士大夫阶层表达政治主张的重要载体之一。并且古琴艺术也充分的反映了“士”阶层的生活世界,是他们感叹群体命运的重要手段。在古代,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琴一直是每一个文人所喜爱的乐器,是每一个文人要具备的知识和必修的课目。而“故治世间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知乐”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能力;古代的“士”阶层以“勤王”为己任,“音与政通”,琴成了“士”阶层作为君子修养的身份符号,“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由此可见,古琴是“士”阶层的文化象征。古琴之所以成为“士”阶层的垄断性文化资本,其主要因素是欣赏古琴要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古琴艺术是一种追求“知音”的艺术种类,具有非常强的封闭性。表演、阅听、评判古琴艺术的一般都是士大夫群体,即传统古琴的实践者和阅听人具有同一性。作为一种阶层文化,古代古琴界强调身份认同,像一种会员制度的艺术俱乐部,他们以维护本阶层的社会威望和精英地位为根本,追求共同体内部流通的审美体验。

20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我国,古琴艺术急剧衰落。并且随着整个知识界对新型国家的急切期盼,知识界对儒学和传统文化合法性产生了质疑。在当时的社会中,“圣贤/士绅文化”已经成了历史前进的障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力量的新文化来启蒙全民,酒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出现了断裂。上个世纪初,我国的民族文化自觉在“华夷之辩”中模塑而成,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建设,即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威胁之后,我国的“民族文化”才建构出来。如: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的文化”一直是西方传教士来支配,直到 19世纪末,在华语世界中才涌现出了大量谈自己文化的潮流,我们“自己的文化”这种表述具有了特定的政治实践意义。从一开始,我国的“民族文化”就具有深度的政治排序内涵,政治和知识精英都呵斥各种地方性传统和乡土民间生活方式等是“封建迷信思想”“腐朽没落文化”,与“进步”是相对立的。随后,“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将西方现代文明引入我国,使我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合法地位受到了冲击,西方现代文明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在这个历史断裂时期,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民族文化表现就是在国民精神生活中,西方音乐、“学堂歌”的合法地位确立上,民族文化的建构方案就是全盘西化和“反封建文化”。在新型民族的巨大转型中,作为传统艺术和庙堂音乐的古琴则遭遇到了政治化排除、边缘化,被定性为“封建士大夫”艺术。

二、“大众主义”下的“人民艺术”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起了对社会的全面管理模式,通过意识形态和行政手段来领导、改造和规划社会,社会成了抽象的符号,政治国家无所不在。建国初期,民间社会的声音几乎被国家话语淹没,国家-社会强弱分化。建国以后,在阶级论的框架下,国家对西方、中国等文化因素进行了过滤,阶级分析法成了国家确定民族文化的主要思想,其主张任何文化存在都要经过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等的意识形态筛选。在新中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成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去存的标准。如: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毛泽东强调了“民族性的标准”,大众主义成了新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首要表征。由此可见,新历史时期中,“民族、人民文化”不但要具备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政治功能,还要具备“喜闻乐见”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人民文化(艺术)”代替了“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作为新民族-国家最宏大的政治术语,“人民大众”具有特定的范畴,国民成了无产阶级、工农兵,排除了知识分子和资本阶级等,因此,民族文化成了服务于“大众”的工具,排除了封建文化、西方文化、知识分子阶层文化。因此,建国初期,各种亚文化都携带着明显的政治风标,遭遇了政治框架中的再审视。

另外,建国后的30年中,由于具有广大工、农受众基础,一些诸如“五四”期间被边缘化的草根传统艺术,也被重新列为“民族文化”谱系中,艺术被改造成一种别致的社会政治动员语言,具有了动员社会大众的能力。在这种“大众主义”的民族文化界定下,作为前现代、“封建的”文化,在进化论和阶级论框架中,受到了双重质疑,与国家现代性追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紧张,与大众文化相悖,是封建士绅等有闲者的阶层文化,古琴几乎失去了社会动员功能。因此,建国以后,古琴艺术转向了“共享型”民族、人民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古琴转入民间艺术领域,古琴传统实践者“士”阶层消亡,主要是在知识分子阶层、城市中产阶级间传承。建国初期,古琴实践者运用了技术改造和纠正历史记忆的改造策略,来洗刷古琴的“封建士大夫”属性,努力与“人民大众”挂上关系,并且尽力走“普及化、大众化”的审美实践路线。如:积极参加各种官方组织的公演,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以文字、演奏介绍古琴的传统等。表现的内容是国家全体公民的政治生活,不再是传统文人阶层的情调再现。如:《新疆是个好地方》《东方红》等。琴家们动用了修正历史记忆的叙述策略,来证明古琴艺术是从“人民”中来的属性,驳斥了“圣贤造琴”的传说。

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古琴艺术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文化符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松动,民间古琴界与官方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始逐渐复兴。并且随着国际文化不断的竞争,古琴艺术被国家主动纳入优秀“民族文化”的谱系中,逐渐被国家重视起来,古琴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制作工艺最完备的中国民族乐器。如:1977年,在美国发射的“旅行家”号宇宙飞船上,中国古琴曲《流水》了代表地球人类的文明被送往了宇宙。在镇江梦溪琴社成立大会上,第四届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指出:“古琴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纯的一种乐器”。目前,古琴艺术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文化符号,被塑造为华夏音乐的代表、中国音乐的精华,各种媒体、官方都声明古琴是“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如:2008年,在北京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我国古琴。国家话语把古琴建构成了一个公有的文化财产,一个政治实体中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并且古琴艺术还跨越了政治地域,在西方的“他者”文化关照下,成了扭结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符号,变身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强化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新型殖民下,只有开发本土文化资源,针对殖民主义和外来强迫改变展开的文化运动,排斥外来的文化因素,才能构造出本土民族一体化的象征力量。因此,国家必须选出一个最能号召个体对国家归属感的象征符号,为国家建构起健康温和、独一无二等值得自豪的文化标志。并且这个符号是除了龙、武术等传统文化意象以外的标志。在全球视野中,它要能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形象。因此,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中,各个国家又多了一个文化竞技场。

经过一系列意识形态的筛选程序,国家才能定位某一种艺术为“文化遗产”。首先,文化遗产是指经过仔细挑选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历史文献,必须与国家追求的现代化话语没有抵触,能够展示历史轨迹。从晚期帝国王朝的宫殿到衙门的地方文化成就,从考古发掘和有关中国种族的人类学成果,都讲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景。这些被称为“优良传统”的文化遗产,就是能够表达出民族和国家的“永远进步”的文化基因。根据多种资料证明,古琴与钢琴是最具有魅力的乐器,古琴艺术甚至超越了西洋乐器,具有丰富的音色,精良的制作工艺,复杂的演奏技巧。琴人试图证明,中国音乐是“不现代化的音乐体系”,几千年前,我国的乐器都达到了现代西方人的乐器水平。

2.古琴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基石

国家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就是需要遴选一个能够代表民族-国家、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并且这个艺术种类还处于濒临灭绝的窘况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个政治评定的标准,才能选择出一个代表“优秀民族文化”品格的艺术类型。而由于古琴艺术强调了正在崛起大国的温和形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追求仁爱的儒家艺术,能够证明国家是文化强国。2002年,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指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信念活的历史”。由此可见,官方一直强调古琴是“最早的”中国民族弹拨乐器,这个艺术活化石象征着民族文化的活力。因此,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择古琴是适应了我国政治理想与对外、内宣传策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在新民族-国家的文化格局中,古琴获得了合法性生存的话语技术,民间古琴界将古琴定位为源于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目前,在民族-国家构建国际文化形象中,古琴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性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西方评委以东方主义视角,将其称之为“文化遗产”,排除了那些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却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这也是我国选择古琴作为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典籍上,古琴引起了好奇的东西吸引着外界的眼球,其辉煌名声与现在寂寞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张力,自此,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古琴终于走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

[1]黎敏.基于乐教传统的视野谈古琴在当代美育完型中的立美重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2]张海涛.古琴艺术当代发展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1,(02).

[3]于珊珊.对古琴艺术传统的认识与发展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

猜你喜欢

社会学变迁价值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意外遇见社会学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意外遇见社会学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