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科普传播模式探析

2017-07-04钟声贤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11期
关键词:模式新媒体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科普传播工作也进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与传统科普传播媒介相比,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也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科普受众的需要。对此,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科普传播的品牌优势,打造科普微信公众平台,形成“以科普微信公众号为核心,以期刊媒体与线下科普活动为两翼的全方位互动辐射”模式,为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传播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1-0032-03

1 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媒体而言,而现在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无线技术等手段,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工具,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模式和媒体形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人,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科普工作是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在围绕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的方法上,江苏、上海等地推出了集门户网站、手机APP、信息科普大屏、微博、微信于一体的“科普云”的信息服务系统,为民众学习科普知识开辟新渠道;北京则开拓了科学传播新做法,联合各大新媒体传播平台发起了“科学家直播”,将大众视野拉回科学本身。但相对于发达地区,国内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科普工作仍面临着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科普传播内容陈旧、传播方式缺乏创新等局面。鉴于以上的因素,如何利用新媒体的有利条件,转变科普传播方式,拓展科普渠道和路径,增强科普传播效率,已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 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普传播概况

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是广西科学技术厅直属事业单位,设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科技普及中心、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单位管理与服务中心六大中心,是目前广西规模较大、服务功能较强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其中,科技普及中心期刊社主办的《农村新技术》杂志是以宣传农业科普知识和技术为主要任务的全国优秀农业科普期刊,曾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强报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作为科技服务机构每年坚持履行科普宣传的社会责任,依托《农村新技术》杂志开展针对不同科普受众的科普活动,例如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清洁生产、重金属污染防范等不同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以及每年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进入新媒体时代,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致力于创新科普传播模式,通过课题实施,开展针对科普传播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多方面的研究,力求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提高科普传播的效率。

3 新媒体时代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普传播模式探索

2016年10月,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整合期刊社、声像室、网络部3个部门资源,开展《新媒体视野下科普传播模式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实施借助期刊社科普内容创作和编辑加工优势及《农村新技术》科普杂志多媒体平台,结合声像室的专业影视制作技术,利用网络部微信制作和传播技术,打造和建设科普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全区群众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科普传播。

3.1 打造科普微信公众平台

课题组利用期刊社和声像室多年科普作品创作经验,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以及期刊社主办的《农村新技术》杂志品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打造面向全区农民、青少年、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等群体进行科普传播的科普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报道的内容涉及生活科普、政策指导、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报道形式以图文消息为主,个别文章还结合视频进行讲解。

3.2 科普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建设

为更好地为科普受众提供权威、可靠、实用的内容信息,课题组根据新媒体传播特点及受众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科普传播栏目和内容,并突出科普的互动性,使原本枯燥的科普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变得有思想、有温度。

(1)微信内容的制作。不同于一般文章内容和科普音像片,在微信平台上上传的文章和视频内容不是大而全,而是要求短而精,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因此课题组需根据其特点制作适合的微信内容。课题组除针对特定人群编辑和推送相关的科普知识、科学生产等科普电子微刊外,其下还设置一些受众喜闻乐见的栏目。例如,针对家庭日常生活科普开设《科普大众》栏目,报道内容涉及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科普解读;同时,针对目前我国科普传播的表现形式单一的情况,微信公众平台还开设《乡村音画》栏目,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影像等多种符号合为一体,使科普受众更易接受传播的科普知识内容。

(2)微信专题片制作。课题组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围绕相关科普主题,制作适合在微信平台上播放的专题片。据统计,课题组在实施期间共制作微信专题片36个,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3.3 科普微信平台的推广宣传

为宣传推广科普微信平台,课题组丰富推广手段,采用立体式的推广手法,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推广,线上采取微信群推广、精心设计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线下采取策划有奖互动的推广活动、到农村社区宣传等方式,吸引广大科普受众关注。同时,课题组还充分利用期刊社主办的《农村新技术》杂志平台,针对全区读者进行农业生产生活科普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在每期杂志上刊登微信平台二维码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将微信平台推广互动活动刊登在期刊上,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期间主要开展有以下活动。

(1)举办“关注平台赠科普期刊”活动。为增加科普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人数,课题组在课题实施期间开展“关注平台赠科普期刊”活动,活动受到广大科普受众的强烈反响,纷纷发送朋友圈集“赞”领取科普期刊。据统计,活动期间,科普微信平台关注人数上涨了将近800人次。

(2)举办主题为“新媒体、新科普”的科技下乡活动。课题实施期间,课题组成员深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南圩镇古信村开展主题为“新媒体、新科普”的科技下乡活动。活動主要面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获取的新途径、新方法,指导农民利用手机获取最新农业资讯和科普知识。

3.4 开展新媒体时代科普可持续发展研究

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通过整合科普资源,延伸科普服务,培养科普内容创作队伍,为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新模式。

(1)延伸科普服务内容。课题组依托新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以下服务:①开展科普内容的用户定制服务。科普内容的用户定制是指用户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向科普主体订购特定内容的定向服务。用户通过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可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对所需服务内容进行定制,甚至可以便捷地“订购”某一项只针对某用户个体需求的特定服务。②开设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例如,课题组利用期刊社《农村新技术》杂志多年来收集积累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数据资源,主办单位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众多的文献资源,以及区内一些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专家资源,针对农民开设农业技术查询服务,为其提供相关咨询指导。

(2)培养科普内容创作队伍。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科普需求,培养课题实施人员科普创作创新能力,课题组先后派遣课题组相关人员到区外参加业务学习,同时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内部交流学习。通过业务培训,课题实施成员正逐步成为新媒体时代科普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4 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对策建议

从传统的科普到现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普,不但进一步深化科普传播的理念,也很好地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我们通过研究“以科普微信公众号为核心,以期刊媒体与线下科普活动为两翼的全方位互动辐射”的科普传播模式,总结出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一些对策建议。

4.1 科普内容要灵活表达受众需求

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科普传播中发现,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科普传播,其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科普受众关注科普传播平台。对此,应加强对科普受众需求的调研,更加关注民生,在社会热点中寻求科普落点,将其深化为科普热点。同时,针对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借助多种媒介的有序协作,整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形式,制作多感官、立体化、差异化的科普内容。在强调科普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丰富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满足不同科普受众的需求。

4.2 促进与科普受众间的良性互动

科普传播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信息流动,也是没有尽头的传播过程,因此要想实现预定的科普传播效果,需要传播者和科普受众间的良性互动。而与传统的期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较强的互动性是新媒体特有的功能,它满足了现今科普受众相互交流的需求。科普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发布自己对某一科学现象、事件、知识的不同看法,科普传播者也可以从中挖掘出受众对于科普的需求或意见,并把需求作为下一步科普创作、传播的指导方向。

4.3 加强不同媒体间的融合

期刊、报纸、图书、电视等传统媒体曾经是科普传播重要的工具和手段,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虽然这些传统媒体的科普传播处于边缘化状态,但是传统媒体也并非是可以立即淘汰的事物,一是传统媒体尚有它忠实的科普受众,二是新媒体完全替代传统媒体尚需一定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还要加强与不同媒体之间进行融合,整合传统媒体强大的科普资源与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方便潜在科普受众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的科普信息,进一步扩大科普传播的范围,提高传播效果。

4.4 培养和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在科普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科普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科普内容创作队伍,二是缺乏新媒体科普服务项目开发、科普活动策划等维护新媒体科普平台正常运营的人才。因此,科普传播部门在当务之急需加强新媒体科普传播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支适应新媒体科普内容创作的队伍,同时还要适当引进新媒体技术开发人才,壮大适应新媒体发展的科普人才队伍,为新媒体时代科普的有效传播提供技术支持。

参 考 文 献

[1]秦枫.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分析[J].科普研究,2014,

9(1):20-25.

[2]罗子欣.新媒体时代对科普传播的新思考[J].传媒,2012

(10).

[3]孙静,汤书昆.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科学传播模式探析[J].科普研究,2016,5(64):10-16.

[责任编辑:钟声贤]

猜你喜欢

模式新媒体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