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发展背景下空间再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07-04贺乐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贺乐

【摘 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浪潮下,旅游业对于海南岛社会变迁的影响正日趋显现。空间作为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在研究传统社区转型时是不容忽视的。文章选取了三亚市海棠湾藤海社区作为案例来分析空间格局转变与社会转型的联系,以社区渔民、外地经营者、游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藤海社区为实地调查点,对当地社会进行了跟踪式的田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空间领域转换为以旅游发展为主的空间领域过程中所展现的社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空间再生产;可持续发展;社区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1-0023-03

空間不仅是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的媒介,同时也是影响社会发展模式和群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空间为主题进行地方社会变迁的研究,则是与社会制度和形态变迁并行的另一条研究路径。已有的旅游研究从多个侧面关注空间及空间要素改变的现象和问题,如商业化、舞台真实、原真性等问题。涉及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关系的研究则以社区居民参与研究为目前的主要研究范式。前述研究大致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后现代理论中对于权力的解读,其中关于社区的赋权和增权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其研究旨趣还是在于解决地方社会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提出要对社区居民进行经济、心理、政治和社会的赋权[1-3]。而随着空间生产理论在学界的关注热度持续走高,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从空间再生产的角度去剖析社区的空间变迁,这一类研究主要是基于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

总的来说,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对空间研究的两条路径(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学化”与社会学的“空间转向”)的结合将会成为解决空间研究问题的新的突破点,而这对于研究旅游开发下的地方社会变迁也将具有启发性的意义[4]。下面笔者以三亚市海棠湾藤海社区作为案例代表,进行了2年的跟踪田野调查,讨论空间转型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

1 空间生产主体的转变

由于旅游业的介入,传统渔业社会所呈现的空间发生了变化,旅游相关者成为空间再生产过程中新的主体,地方政府、旅游业从业人员、渔民、游客共同营造了新的空间领域。游客对于社区的空间想象一般都是对社区的抽象表述,而这些描述需要通过社区的现实空间和空间内的活动来表达。同时,在这个空间内,游客与当地居民都是空间再生产的主体,空间也是游客在社区的体验对象之一。

在蜈支洲岛旅游业未发展之前,渔村主要接待的是相对小众的冲浪休闲度假型游客,此类游客的到来并没有给村落带来很大的冲击。2008年,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引来了众多的投资者,使空间生产的主体悄然发生了转变。原住民被边缘化,其生存空间也被挤压到远离海岸线的村落中间地带。码头广场被外地老板承包,主要街道成为饮食一条街,海边成为客栈带。越来越多的主体进入这个空间,使得该空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2 空间生产主体的互动与交往

地方社会作为一个具体的场域,不仅拥有着自己的历史、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表征为特定的价值观念。旅游的发展使得地方社会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地方社会在应对游客的到来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改变传统的空间格局。在空间格局改变的背后隐含着的则是各个生产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化。传统社区在发展旅游之后,其空间生产的主体从单一变为多元。相应的,生产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转变都导致了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转变的表现则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争夺、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与亚龙湾、三亚湾等区域滨海旅游不同的是,藤海近些年来的发展并非政府规划的行为,而是由外来经营者和本村疍家人群体自发形成。但海棠区政府作为渔村的上级管辖单位对于后海的设想是纳入海棠湾的统一规划中,因此关于后海整村搬迁和铁炉港要建设游艇基地的传言也流传已久。由于后海的情况复杂,搬迁工作一直未能有效推进,该社区发展的走向也愈发的扑朔迷离。

2.1 疍民群体的旅游探索道路

既然传统的渔业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旅游发展带来的冲击,那么当地渔民如何参与到旅游业当中,成为值得相关研究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得知,2003年,33位村民入股投资50万元注册了三亚藤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由当时的村委会主任作为法人代表,并且得到了当时海棠湾镇和三亚市相关领导的支持,有政府的正式批文。在批文中,明确表示在居委会的领导下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与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进行旅游项目合作,共同开发蜈支洲岛及藤海居委会的旅游项目。但最终几经周折,蜈支洲岛绕开了藤海社区而与部队签订了海岛购买协定,直接买断了海岛(拥有70年的使用权)及周边的海域。至此,社区与景区合作开发成为泡影。这家公司也名存实亡了,一直搁置了8年之久。

2010年,有村民带头花钱把三亚藤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激活。此时,伴随着蜈支洲岛旅游开发的成功和海边冲浪休闲娱乐活动的带动,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本希望由村委会再次出面以村里自己经营公司的名义发展第三产业,但村委会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一些村民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开始在位于铁炉港码头的沙滩上做旅游,给游客提供沙滩玩耍及出海游玩的娱乐休闲项目。几年后,三亚市开始整顿旅游市场,村民在沙滩上搭建起来的旅游设施以违法的名义被拆除。至此,社区自主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的旅游探索宣告失败,当时的合伙人又纷纷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只有少数村民与外地人合作,依然经营旅游业。

2.2 外来经营者活动分析

外来经营者在村内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主要是住宿业和餐饮业。住宿业是外来经营者最早选择的行业。早期皇后湾沙滩客栈的成功模式吸引了后期众多的投资者陆续在村内投资开客栈。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外来客栈经营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冲浪爱好者、文艺青年、主要为自己及亲朋提供冬季休闲度假的投资者、纯粹为游客提供短期住宿的获利导向型投资者。笔者分别选取了代表进行深度访谈,接下来将对这几种类型的经营者进行分析。

首先,皇后湾作为冲浪品质较高的海滩成为很多冲浪爱好者的选择,这部分人中有一部分留在了这里经营冲浪主题的客栈。客栈的客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喜欢冲浪的客人,会在冬季专门过来待一段时间(因为冬季风浪大);另一种则是上岛的散客。他们有自己的冲浪朋友圈,老板并不全是常年在这里,会请爱好冲浪的年轻人来当店长。这一类型的经营者认同的信念是冲浪是一种生活态度,早期的客栈经营者都会发动游客去沙滩上捡垃圾,对环保比较重视,与村民的相处也较为融洽。

其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很多文艺青年的梦想,一部分带着这种梦想的文艺青年来旅游之后便留下来开客栈。他们和冲浪爱好者有个共同点就是对这片土地满怀热爱,希望自己能够融入村落,成为“当地人”。同时,他们也非常乐意和游客交朋友,有些本来是上岛游玩的游客也因此改变行程在这里多住几天,有的还会再次造访。

最后,两类经营者是截然不同的,一类人开客栈就是为着冬季自己和朋友或是生意伙伴来度假的,另一类人则是看准了这里每年游客爆满的商机,纯粹为赚钱而来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愿意与村民主动交往。前者常年不在村里,一般都把客栈交给店长打理;后者则会选址在村口进行旅社的经营,除了接待上蜈支洲岛游玩的散客外,还为导游、司机提供午休的钟点房服务。

餐饮业则是外来经营者另一个擅长的领域。渔村一路作为村里通往村口的主干道,道路两旁的民房几乎全部用来经营餐饮。在应对旅游的发展中,虽然渔民倾向于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餐饮,但大部分疍民依然还是选择在铁炉港进行网箱养殖和鱼排经营。只有少数几家自己的房子恰好在渔村路上的,才会选择经营餐饮店。因此,村子主干道渔村一路上的餐饮店大部分是由外地人经营。外地经营者在经营餐厅的过程中比较注重通过绚丽的广告牌吸引游客,到了晚上,几乎所有餐饮店都会卖烧烤。由于这个时候上岛游玩过的游客已经回来,而第二天要上岛的游客大多这个时候抵达藤海,因此大街上相当热闹。

餐饮业和住宿业也有着自己的联系模式。笔者发现有好几家客栈在客人询问到哪吃饭的时候都会推荐“后海壹号”。笔者去“后海壹号”吃饭的时候得知老板是福建人,而恰好村里几个玩冲浪和户外的团队也恰好是福建人。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人们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社区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群进行交往。由于村里的东北人、四川人、福建人本来就多,新进入社区的经营者往往会选择加入这个团体。而一些其他省份的经营者进入之后则更倾向于选择和村民搞好关系。

2.3 蜈支洲岛——景区发展中的孤岛效应体现

前文提到蜈支洲岛在景区的投入期就选择了绕开社区,而2005年与藤海居委会签订了码头租用合同之后则与社区再难以摆脱关系。蜈支洲岛和后海村的发展呈现出唇齿相依的现象。一方面,蜈支洲岛的游客带动了村中餐饮住宿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后海村的繁荣发展使得蜈支洲岛没有变成孤岛。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多位村民都表现出这一态度:“蜈支洲岛是在租用了我们的码头之后生意才变好的,而且蜈支洲岛划定了海域不让我们捕捞,这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他们应当给予补偿。”蜈支洲岛和后海的发展问题,几乎所有村民都认为蜈支洲岛没有给村里任何好处。村民这种直观的认识也反映出蜈支洲岛作为辖区内唯一的大景区,其与社区的关系是相对紧张的,呈现出旅游发展中的孤岛效应。

3 结语

空间在生产的过程中,旅游业与社区居民共同发展是一个需要考量的现实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包括了4个要素:环境、生计、社会与文化。文化,被视为重要的资产,是发展过程中的桥梁与界面,包括不同文化间的相融、对话、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珍惜文化的多样性,并指出文化政策应以地方治理及在地居民为主体。目前,藤海社区存在的一大重要问题就是社区居民主体边缘化,缺乏空间的支配权,疍家文化边缘化,缺乏空间的表现力。要想获得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疍家文化的保存与使用,更需要保证原住民获取构建空间的参与权。

参 考 文 献

[1]孙九霞.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J].旅游学刊,2008(9).

[2]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

(4).

[3]左冰,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J].旅游学刊,2012(2).

[4]张品.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学空间研究的比较分析:共识、差异与共同问题[J].理论与现代化,2013(4).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