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结构与我国性别工资差距
2017-07-04田靖
田靖
【摘 要】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学者们对贸易与收入的研究逐渐深入,近年来,贸易结构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文章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2011年中国家庭调查数据(CHFS)考查了我国出口结构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得出结论:出口结构优化有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
【关键词】出口结构;性别;工资差距
【中图分类号】C913.68;F249.24;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1-0026-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贸易与不平等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学者们使用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些学者使用国际贸易中的H-O-S理论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Wood,1995;Standing,1999;Oostendorp,2009)。而另一些学者使用非新古典理论和Feenstra和Hanson的外包模型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Gunseli Berik,2003)认为竞争不仅并不与垄断相冲突,反而竞争的加剧可以促进垄断的加剧和产业的集中,导致了歧视加剧,进而性别工资差距扩大。此外,贸易的开放带来了学习效应和技能进步的偏向性(潘士远,2007),企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Rodrik,2000;Schott,2008)。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Brown等人(1993)提出了新贸易理论,考察了NAFTA模型,发现该模型生效后美国进口贸易结构的增加对美国劳动力的工资不产生负面影响。Veehoogen(2006)通过对墨西哥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出口结构优化将扩大工资差距。Jaumote等人(2008)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农业出口将缩小性别工资差距。Aizeman等人(2012)研究认为,贸易结构的改变将进一步加剧不平等,扩大收入差距。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袁冬梅(2011)使用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制成品贸易比重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孙永强(2012)使用2000—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出口结构优化将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魏昊、杨穗(2011)使用1978—2008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贸易结构优化总体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陈怡、孙文远(2015)使用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出口结构优化将扩大内陆劳动力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关注贸易与收入分配的研究并不少,但是研究贸易结构的不多。现有研究贸易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是集中于分地区或者分行业的宏观层面,没有对劳动力个体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运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实证检验对比分析贸易结构对全国与全国各区域的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1 理论模型
本部分的理论模型是在田新民(2009)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的,同时参照Mulbgan和Sala-i-Martin(1997)的研究。基本思路是假设经济中存在2个部门:熟练劳动力所从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部门(h)和从事非熟练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密集型部门(l)。
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2个部门由于制度障碍而彼此分割。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劳动者的数量为Lh,劳动密集型部门劳动者的数量为Ll。这里本文将劳动力的性别进行划分:
Lh=αLhm+(1-α)Lhf(1)
Ll=βLlm+(1-β)Llf(2)
其中,分别代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与劳动密集型部门中男性所占的比重。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假设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如下:
Yh=AhK■■L■■
Yl=AlK■■L■■
其中,Y、K、L分别代表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Ah和Al为模型的外生变量,分别表示2个部门的生产技术。
假设出口产品中只有一类最终产品Q,则:
Q(Yh,Yl)=AY■■Y■■
假设中间产品的价格分别为Ph和Pl,解得最优解如下:
■=■ ■
即
■■=■
这表明,一国出口产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为θ。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的原理,得到劳动的边际工资收入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即
ω=■=■=y+Ly[-■]=y-ky
结合公式(1)和公式(2),得到资本技术密集部门和劳动密集型的男性工资如下:
Whm=αyh
Wlm=βyl
女性工资同理可得。设性别工资差距如下:
ρ=■=■=■-1
得
ρ=■
假設男性在资本技术密集部门的占比比其在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占比多,因此当φ增加时,女性比男性的性别工资差距ρ缩小。
命题:出口结构的优化将缩小性别工资差距。
2 实证模型、数据与变量选择
本文将通过2011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基础上对所得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出口结构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模型如下:
lnwageip=α+βnbpp+γXip+τZp+μi
其中,i表示个人,p表示省份,wageip代表各省中个人i的工资;nbpp代表各省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的出口;Xip为个体特征变量,具体包括年龄(age)、年龄的平方(age2)、受教育年限(edu)、是否结婚(marry)、是否党员(partymember)等;Zp代表宏观经济变量,具体包括各省第三产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third)、各省城市化水平(urb)、各省人均受教育程度(pcedu)等;μi为误差项。
本文的宏观数据来自《2011中国统计年鉴》。个体微观数据主要来自2011CHFS数据库。该调查覆盖了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9 324位个人。本文对主要变量进行匹配,获得3 149个样本。通过考察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发现,其取值介于0.02~0.8,多重共线问题可以忽略。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生性问题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使用各省份到海岸线的最短距离的倒数作为出口结构的工具变量。
3 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本部分通过OLS实证分析检验出口结构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并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表1报告了出口结构与性别工资差距的OLS回归结果。表1的模型(1)报告了在加入出口结构变量之前的估计结果。然后,将出口结构变量引入模型(2)~(5)中,导致男性和女性的R-squared都有3~7个百分点的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出口结构对工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在模型(2)~(5)中逐步加入了省人力资本、第三产业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这些宏观变量,可以发现出口结构对男性和女性的工资水平都有着显著正向的影响,说明出口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工资,并且从模型(5)中可以看出,其对女性工资的影响系数为0.549,大于对男性工资的影响系数(0.208),说明在出口结构优化程度相同时,女性工资的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工资的增加幅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命题。
关于工资的其他基本决定因素,年龄对劳动力的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的平方与工资负相关,年龄与工资呈现倒“U”曲线关系,即劳动力的工资随着年龄先增加后减少,并且年龄对女性工资的影响也大于男性,说明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是否党员”对男性和女性工资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同样的,其对女性的影响大于对男性的影响,高出6~10個百分点,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当代中国,体制内的工作比体制外的工作稳定并且收入也较高,党员工资待遇比非党员的要高(Li,2003);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资待遇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要高于男性,而在现实中,女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因此对于女性教育的关注就显得极为重要,女性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改变工资待遇。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本文通过构建出口结构与性别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分析出口结构优化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出口结构优化影响工资差距的相关假说,并利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与理论假说基本一致,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出口结构对女性工资的正向影响大于其对男性工资的正向影响,因此出口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
(2)政策建议。政府应该鼓励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就本文研究得到的结果而言,出口结构优化对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拉效应明显。我国应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增加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使得整个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受教育程度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谈判能力,可以削弱各种歧视所带来的负效应,提高女性的收入水平。此外,贸易自由化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偏好(潘士远,2007)也是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拥有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才能不被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淘汰。增加女性的受教育机会还包括增加在职女性的职业培训,在不断提高她们的工作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她们了解和适应更多其他的工作,以增加其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刘斌,李磊.贸易开放与性别工资差距[J].经济学,2012
(2):429-460.
[2]孙永强,巫和懋.出口结构、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世界经济,2012(9):105-120.
[3]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7):107-118.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