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启智修德

2017-07-03谢洁萍

新课程·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教学

谢洁萍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学生通过阅读来实现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教师应立足文本,指导多元朗读,激趣感悟;精心研读,巧妙设计;授之以渔,培养能力;修身树德,陶冶情操。

关键词:立足文本;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没有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以下情况:错把阅读当朗读,忽略对文本的解析;教学问题设计蜻蜓点水,简单无用;重视知识积累,缺少能力培养;学生随意解读文本,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

下面我就自己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尊严》的课堂教学,谈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立足文本,启智修德”。

一、多元朗读,激趣感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语文素养。成功的朗讀应该调动起各个器官,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这是老师的“导”;而后进行的多元朗读则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让学生去“悟”。特别是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诵读:旁白、哈默、杰克逊大叔,要求在朗读中加入适当的表情、动作,这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在解析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哈默的三句话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深层解读。课件出示: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哈默

说。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哈默 说。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哈默

说。

接着教师向学生指出:结合语言环境,把三个词“毅然、高兴、真诚”填写到横线上,然后试着读一读,看谁最像哈默。

多元化的朗读有效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单调乏味的为朗读而朗读的陋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为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研读,巧妙设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一个有效高质的问题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切实地引导学生开启思维、主动快速地融入文本,与文中人物沟通、对话。因此,问题设计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尊严》这篇文章介绍了美国石油大亨哈默成功之前的一个小故事。年轻的哈默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之际,不食嗟来之食,执意靠双手劳动换取了一口饭吃。青年哈默是贫穷的,但却是富有的,因为他拥有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尊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后,紧扣教学目标,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青年时代的哈默一无所有,但他为什么最后能够走向成功呢?提纲挈领的提问顿时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在研读文本期间,为了让学生了解哈默人性中最高贵的闪光点,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同样是饥饿难耐,同样是疲累不堪,面对端上来的美食,哈默和其他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开动脑筋,纷纷发表意见。通过层层解疑,学生领悟到:自立、自尊能换来别人的尊重,而他人的尊重则能助你走向成功。

高效的课堂缘于高效的问题设计,而高效问题的设计则缘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在平时教学之余,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教学这一方阵地上独领风骚。

三、授之以渔,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体多样,一般可分为诗歌、故事、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文体不同,结构及表现方式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学习方法,这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授学生以渔。

《尊严》是一篇小故事,在对课文精品细读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明确指出: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人物是文本的灵魂,而人物的个性是通过文本来表现的。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就能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接下来,可以用简短的语言讲解各类描写的特点,随后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哈默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教师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停留在“找句子”上,而是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理解年轻的哈默自尊的品格,继而感受“人活在世上,要自尊自立”的道理。

课件出示:1.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脸色苍白”和“骨瘦如柴”这两个描写哈默外貌的词语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生活状况?为什么要这样写?)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灰暗”一词表现了哈默什么样的情感?)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站起来”这一动作刻画出哈默什么样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人物“察其言观其行,鉴其色辨其貌”,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逐步深入地去把握人物令人钦佩的品格。

四、修身树德,陶冶情操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授《尊严》这篇课文,要让学生真正地明白“尊严”的内涵。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不就是一顿饭吗,不吃饭就有尊严,吃了饭就没尊严了吗?

鉴于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哈默坚持劳动后才吃饭,是因为他不想被人看成乞丐,不想被人看不起,这叫有自尊;哈默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他要靠双手挣口饭吃,这叫自立;有自尊、自立,才能自强不息,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才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比如哈默。他不但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而且也赢得了一份工作,更可喜的是收获了一份纯真的爱情。这为他日后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讨论,有时条分缕析,适当的小结效果会更明显,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后,告诉他们什么叫自尊,什么是自立自强,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尊严。

课上到这里戛然而止了,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课后我反思了一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在课堂最后环节教师适当质疑:没有自尊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没有自尊心的人是渺小的人。自尊心——这是可以用来推动地球的阿基米德杠杆。”一个人从小要学会自尊、自立、自强,这是小学生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以后立足社会的根本。懂得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还认为这只是一顿饭吗?

一句疑问,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从课文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得到统一。

立足文本,实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实现双丰收,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最高效、最成功的教学,这也是我们教师今后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玉萍.阅读,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6).

[2]余余燕.浅析以教材为基础的阅读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2014(5).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