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
2017-07-01李筱玉王海霞刘春雨
李筱玉+王海霞+刘春雨
承德晚报,河北承德 067000
摘 要 在新媒体盛行时期,传统媒体呈现疲态,运行隐入困境,但切莫跟风跑,迷失自我,要发挥舆论传播主阵地的作用,利用其公信力和自身传播的优势,踏踏实实研究新闻规律,精心策划,做深度有分量有看点的新闻,杜绝虚假和不实报道,遵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以读者的需求为主,做正经新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新媒体盛行;传统媒体;新闻规律;回归本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0-0141-02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新媒体以铺天盖地的速度袭来,似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当记者,于是,催生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红火,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大有将传统媒体赶出历史舞台之势。在新媒体冲击下,多家传统媒体经济运行走入困境,报纸生存状况堪忧,进入了最严寒的冰冻期,于是报纸唱衰论、消亡论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对报纸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那么,在新媒体盛行时期,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2016年7月,由《承德晚报》历时半年精心策划和发起的“潮河情·滦水行”(以下简称“两河行”)京津冀三地媒体大型联合采访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因其站位高远、主题宏大、思考深入而又具有鲜明的晚报特色受到了多方赞誉和好评,展示了纸媒专业化的新闻操作能力,此组报道也获得了2016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河北省新闻记者协会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评选。
笔者现以“两河行”系列报道为例,说明无论媒体格局如何流变,媒体形态、运作模式怎样洗牌,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只有回归到新闻本质上来,研究新闻规律,遵循市场规律,一切按客规规律办事,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赢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1 话语权的回归:传统媒体仍然是舆论传播的主阵地
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传递信息、服务政府、服务人民,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它的公信力决定了其无可替代的社会分量。如何做好推动、传递,把国家的“大计”同百姓“小事”结合起来,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通过记者的眼睛和笔触传递给读者,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2016年春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到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考察调研,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了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信心,让他们看到了传统媒体的重要性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扑下身去,深入到群众之中,讲好中国故事,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本报编辑部经过半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决定联合京津媒体围绕着承德境内的滦河和潮河做一次大型系列深度报道。
滦河和潮河是承德人的母亲河,更是供京津人饮用水的“两盆”清水。成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承德绘下的蓝图,也是国家战略。承德人民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许多牺牲,京津人民更是懂得感恩,可以说这两条河犹如一条纽带把三地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此提议一发出,立刻得到京冿媒体的响应。三地媒体共同开始了这次“两河行”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历时9天,行程约1 600余千米,记者们从滦河源头出发,深入“两河”腹地,每天沿河行走,用手中的笔讲述两河沿岸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挖掘那些普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用一篇篇精彩的文字展现了两岸的生态之美和两岸人民的精神之美,同时讲述三地共同护河、爱河的真挚情谊。
此次大型采访活动,既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牢记社会责任,记录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地方发展与中央决策密不可分,又是一次编辑和记者深入基层、贴地气,讲好中国故事,党媒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生动实践。
我们看到,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有话语权、有根基、有实力的传统媒体才有这样的眼界和胸襟去担此重任,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读者,使得国家宏观政策通过我们真实生动的报道转化为具体的事例,使新闻更加鲜活、生动,具有说服力,而那些以速度和碎片化见长的新媒体在公信力上无法和传统媒体相比,在专业新闻打造上更是无法承担和完成这样重大主题、内容深刻的新闻报道。
2 内容的回归:做深度有分量的新闻
21世纪,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场深刻的变革也冲击到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之快让一些传统媒体慌了手脚,只知道跟在新媒体后面跑,一味追求时效,对网络新闻大肆转载,反而失去了自己对新闻的捕捉力和分辨力。
不可否认,“快”是新媒体的优势、长处,但“深”则是纸媒的强项。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纸媒在时效上占不了上风,但完全可以在新闻的质量和深度上用功,在内容上下功夫。因此,相对于新媒体,拥有专业团队的传统媒体做深度有分量的新闻更有自己的优势。
为了把这樣一组全景式的重大主题深度报道做好,我们提前半年就开始精心策划,提前勘察采访路线,对采访内容和路线反复推敲,做到了然于胸。这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集中多人心血,精心去打造一次大型采访活动是很多媒体不愿去尝试的。
在策划阶段,我们就对出版的各个环节详细做了安排。在版面安排上,我们决定来个大胆的创新,围绕同一主题,采用新闻+副刊的形式,增加新闻摄影图的视觉冲击力;二版以前方记者每天发回的新闻稿件为主,增加新闻鲜活与现场感;三版为副刊版,每天配合采访内容,刊发作家从“两河”流域发回的文学作品,以增强现场新闻的文学性和阅读感,三方面的内容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递进,相互补充,这也是我们首次推出新闻与副刊相结合的组合拳,创新了报道形式。同时,每天报网互动,实现了立体化的传播效果。
这组报道有深度有力度,具有鲜明的晚报特色,灵活运用了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多种新闻写作手法,以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大量运用極富现场感的镜头式语言,展现了记者对重大题材的把握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体现了独到的新闻艺术水准。
此次推出“两河行”系列报道,让那些新媒体人员心服口服,感慨“还是你们纸媒的影响力大,做得透彻”,真正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媒体扎实而专业的新闻操作能力。
3 职业精神的回归:做踏踏实实的新闻人
中国第一代新闻记者的代表穆青,把新闻记者职业精神概括为六句话,这就是: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贞不渝,对人民利益的满腔热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对大是大非仗义执言,对新闻报道求真务实,对职业行为严格自律。
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新闻工作的成败,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新闻报道要增强权威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记者就必须深入群众接地气,深入基层抓活鱼,才能写出鲜活生动、受读者喜欢的新闻。
本报此次策划的京津冀三地“两河行”大型系列采访,既是对新闻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一次全方位的检验,也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一次严峻的考验。
我们看到,当前一些报纸转载成风,摘抄内容充斥着版面,编辑和记者工作作风飘浮,政治和业务素养不高,不是沉下心来抓新闻,深入一线抓活鱼,而是坐在办公室里跟着网络跑,人云亦云,闭门造车,甚至胡骗乱造,这就导致一些报纸上不断出现虚假新闻。特别是一些网络媒体,在提供给了人们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虚假信息、网络谣言,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全和影响人们思想价值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绝不能人云亦云,发表不经核实的报道,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新闻舆论工作更应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期,作为媒体人,更应提倡职业精神的回归,摒弃那些浮躁的作风,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做一个踏踏实实的新
闻人。
本报组织的“两河行”大型系列联合采访,采访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正是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一次检验。此次采访历时9天,行程约1 600余千米,采访期间正是承德的酷暑季节,入夏以来气温持续走高,每天在36℃到39℃之间徘徊。
烈日之下,记者们每天奔波10多个小时,坐车、走路、采访、写稿,他们的足迹遍及“两河”流域,白天体能严重透支,晚上还要加班写稿,脸晒黑了,胳膊晒得掉了一层皮,眼睛熬得通红,汗水湿透了衣服,有的记者中暑了,有的记者腹泻,我们的一个57岁的老记者甚至累得嗓子说不出话来,输完液继续跟随团队去采访。大家默默坚持,任劳任怨,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感动了随行的作家团队和采访对象,人们纷纷为他们点赞。最终在9天之内,编辑和记者将这一组14个版面20多幅图片18篇稿件共计2万余字的系列组合报道完美呈现给广大读者。
这种敬业、专注的工作精神正是时下很多年轻新闻从业者缺乏的,在传统媒体经济下滑的特殊时期,更需要一些新闻从业者的坚守和执着,对职业永怀敬畏之心,永葆热爱之情。这是新闻事业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也是一张报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4 需求的回归: 受众对高质量新闻作品需求正在回归
“两河行”报道一经刊出即引发强烈反响,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晨报》、天津《渤海早报》等媒体每天进行详细报道,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等40余家网络媒体都进行了转载。张抗抗、红孩、王巨才等多位国内知名作家联合签名,支持此次采访报道活动。此组报道引起了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对入津主水源地的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进行全面取缔,从源头确保水质的安全、洁净。这组系列报道见报后也持续发酵,使得北京市一大批绿色环保企业纷纷到承德落户,天津市也加大了对滦河流域的生态补偿力度。可以说,既吸引了眼球,扩大了影响,也取得了现实的效应。
特别是“两河行”活动启动当天,每天随着新闻报道的跟进,编辑部电话此起彼伏,有宣传部领导打来的表扬电话,有主动要求写“两河”的文学爱好者,有本地读者打来的电话,还有北京和天津读者看到报道后打来的感谢电话……甚至活动结束以后,仍然有很多读者对此津津乐道,和我们谈感受,谈自己对“两河”的深情,对这次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引发了持续的“两河”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引发的社会反响上来看,读者对此次活动报道的欢迎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让我们认识到读者不是不需要传统纸媒,他们需要的是有深度有影响,真实鲜活的新闻。对传统媒体来说,读者的需求仍然是放在第一位,做读者喜欢的新闻一直是这张报纸不变的追求。
我们看到近些年发展迅速的网络自媒体因其虚假新闻、垃圾信息正在遭遇读者的信任拷问。广大读者由开始的追捧到回归理性,在庞大芜杂、信息泛滥的网络信息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标准,学会了分辨和取舍,更呼唤那些有媒体公信力、真实客观的新闻,而这样的新闻恰恰是传统媒体擅
长的。
因此,无论外面世界如何喧嚣,科技如何发展,但人们内心最朴素、最原始的追求还会回归,再强势的发展也代替不了人类内心最原始、最柔软的情感。只有做读者喜欢的新闻,做精品新闻,时刻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才是纸媒的生存之道,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不可否认,当前,传播方式,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迭代”“进化”层出不穷。我们相信,无论情况怎么样改变,媒体专业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不变,媒体使命和社会责任不变。在泛媒体时代,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专业媒体提供更加权威的信息,更可信赖的新闻,更有思想的内容,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老老实实研究纸媒的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挥媒体公信力的优势,做深度有分量的新闻,做踏踏实实的新闻人,为读者提供真实鲜活的新闻,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迎来纸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