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探讨

2017-07-01黄影秋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专业群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黄影秋

摘 要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日益进步,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是产业整合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创新研发资源的基础力量倍受关注。以调查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在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组织体系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指标研究,从伙伴选择、机制建立、知识融合、利益分配四个方面探究二者协同与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二者协同与创新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群;产业群;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25-05

协同与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理念,协同代表着合作,而创新则是根本驱动力,以协同创新作为我国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出发点,有利于我国形成多主体的组织模式,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技术资源,从而更为有效的带动全国产业链条的体系化发展[1]。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技术研发的基础组成部分,对于技术创新与资源研发都贡献着重要力量,其在教育体系中更是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以高职院校为研究试点,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对于我国后期的体系化建设与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2]。

一、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协同创新是提升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关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瓶颈与困难,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方面,生产要素驱动以及投资要素驱动的难以为继都成为我国技术经济以及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阻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关键就是依靠战略合作与技术创新来全面增强我国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在创新中鼓励合作,在合作中激发潜力,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合作、技术、创新为新的战略关键点,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综合效益。

第二,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創新是产学研体系化发展的深化与升级。我国教育系统是创新资源研发的重要基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业性和研发资源一直都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实现基础,能够不断满足我国建设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专业需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传统模式中短期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已经很难满足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对于知识和科技的专业需求,因此这种以高等院校为基础的多专业交叉融合与多产业汇集发展的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模式应运而生。而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科技研发资源的基础贡献力量,以高职院校为基础的专业集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自然也能够为经济的整体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第三,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二者长期健康的稳定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产业、学术系统、研发部门的合作发展中,彼此关系一直是短期与不稳定的,都是以各方利益为主,缺乏整体向心力。但是高校的学术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则在模式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的创新发展目标,二者不再是独立的、短期的以及松散的,作为协同合作的整体技术专业群与产业群成为了有着共同创新任务的有机整体,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合作与创新形式,能够保障学术专业群与产业群在正常的轨迹中持续稳定的发展进步[3]。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随着产业体系专业分工的更加细致,对于专业性的学术与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专业群就是为了更为有效地解决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过程、困难问题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专业特性的学术聚集和聚合,主要就是服务于国家产业集群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的,对产业群进行多专业全方面的资源共享与技术指导[4]。相对于原有的产学研目的性的技术合作,专业群和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提出极大地创新了我国技术产业的发展形式,并实现了我国经济产业的产值与效益的全面增长[5]。

如图1可以看出,2005-2009年我国经济技术产业还没有实行学术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之前,经济总产值是相对较低的,而产学研的合作形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经济产业的发展带来帮助,但是因为是短期的技术合作,而且利益主体各不相同,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性产值增长,只能是小幅度的范围性变化。但是2010年我国教育技术系统与经济产业实行了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后,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向产业进行输送,实现一体化的协同性技术合作与研发创新,这样的创新模式开展后,我国经济技术产业的产值也得到了迅速提升。由图1可以看出,由2009年的1318.7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927.52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5.72%。但是自2013年之后,这种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影响力明显降低,这也表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升级。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模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虽然从整体上统一了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经济技术产业链的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效率化分配,在短期内也确实实现了我国经济产业产值的显著增长[6],但在合作中会出现失败率较高以及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等问题。这也是我国经济产业值近3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与影响关系,对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要重点突出二者协同创新的合作基础、创新路径以及发展路径。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构建发展模式

(一)模型构建

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有着三个重要阶段,即组建期、运行期以及收益期。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运作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其中组建阶段是协同创新的基础,运行阶段是协同创新的关键,而收益期则是协同创新的实际成效。笔者创建了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全新研究模型,在模型中对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系统划分,弱化了组建阶段的目的性,而重点强化了运行阶段如何实现二者协同合作与研发创新的方式方法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协同创新模型研究基础。具体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组建阶段只是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合作的基础,因为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来说,需要寻找合适和方向一致的产业集群作为合作伙伴,而经济技术产业也需要寻找与自己需求的人才和资源匹配的高职院校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协同合作的关系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各自的竞争发展优势。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实现基础,是协同发展与合作创新的前提,只能决定合作关系的确立,不能决定更好的后期运行。

运行阶段是更好地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通过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同合作,二是共赢创新。因此在运行阶段应该有针对性地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一是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合作同一机制。机制的建立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机制对于专业群和产业群来说既是一种发展动力,也是一种约束,可以在机制的强制性原则中实现直接的、刚性的管理,规范二者日常合作的规范制度,实现协同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是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知识融合。知识与技术是创新的源泉。单一的群体发展因为固有知识和模式的局限性和指向性限制,在创新与突破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是两个属性与类别各不相同的组织群体进行知识融合后,在知识与技术中互相补充,互为完善,就有很大的概率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实现创新与突破发展。因此将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进行技术性的知识融合是一种间接的、柔性的创新发展形式,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交融,让高职院校学术型的理论知识体系与产业链实践应用型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是二者协同与创新的重要保障,更是二者协同创新发展后产业绩效的集中体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收益阶段是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运行发展的绩效结果,良好的运行与发展状态能够实现二者好的协同创新态势,但是一定要注意对于高职院校和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只有平均有效的利益分配才是二者持续合作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数据调研

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运行阶段的手段与措施对最后运行协同创新效果的实际影响程度,因此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就是二者协同创新模式运行后的产值增长,而影响变量本文设定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的四个基本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关系研究,确定实际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本文的数据主要是从高职院校研发合作中心、全国产业链经济发展中心以及集群合作共享平台收集调研而来,具有较强的实际代表意义。

(三)研究假设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关系,本文做出如下研究假设:伙伴的选择对于二者协同创新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机制的建立对于二者协同创新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知识的融合对于二者协同创新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利益的分配对于二者协同创新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四)研究變量与模型假定

依据构建的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模型,对各研究变量做出定义解释: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的多元回归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Value=λ0+λ1Partner+λ2Mechanism+λ3Knowledge+λ4Interest+ε

(五)线性回归分析

对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检验,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了回归的总体情况,模型的拟合度为0.45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409,并且方程的D-W值为2.456,可见方程整体效果明显且程度较好。

从表3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三个阶段过程中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二者协同创新的整体发展绩效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影响解释程度的强弱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伙伴选择是协同创新模式组建阶段的影响因素,这一因素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解释系数高达0.3512,充分表明了高职院校专业技术群与产业群对于合作伙伴的关系选择在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性;而协同创新后的绩效利益分配对于二者协同创新发展绩效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解释系数为0.2587,说明均衡的利益分配对于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合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关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运行阶段关于如何协同、如何创新的实际运行过程,其中代表协同发展的机制建立这一影响因素解释系数高达0.5973,而代表合作创新的知识融合这一影响因素解释系数高达0.6450,影响关系要显著高于伙伴选择与利益分配。这也充分表明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主要在于运行阶段的机制建立与知识融合,只有为二者真正确立了有效的合作基础、明确的合作制度和知识技术的全面融合,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四、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优化建议

(一)关于伙伴选择

在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整个运行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选择了合适的伙伴,才能实现后续的合作关系,才能实现协同创新的有效发展[7]。对于高职院校与经济技术产业来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充分考虑彼此之间的专业与方向是否能够做到有效承接,比如高职院校的主要技术专业是互联网科技,就一定要与互联网科技的产业链进行专项对接与伙伴关系建立,以实现彼此之间技术、知识、人才、市场以及研发资源的互为补充[8]。

(二)关于机制建立

在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机制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9]。因为机制的建立是高职院校与技术产业在后期的合作关系中社会分工与协作研发得以实现的制度基础。机制的确立为二者都能够提供一个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指引,是二者协同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二者从独立分散的个体成为利益目标一致的主体的一种转变过程[10]。

猜你喜欢

专业群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