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案例
2017-06-27倪丽琴
倪丽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60-02
一、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简单,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本质上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抽象化后的表达方式:即学生只有在这节“用字母表示数”的课上真正掌握一些技能后,他们才会在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中用数字和字母、符号建构起一些数学模型来。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用简易方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在现实情境中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会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2.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渐渐的清风,金黄的稻浪,摇曳的荷花,悦耳的蛙鸣。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在师生互相问候之后,大银幕上出现了醉人的画面。
师问:同学们,有一支动听的儿歌大家还会唱吗?假如还记得请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一支青蛙一张嘴,两支眼睛四条腿……”随着悠扬的音乐,全班同学拍着手和老师一起齐唱起来了。老师做了一个裁判员的手势“暂停”,歌声渐渐停下,教室安静下来。
师问:同学们,这支歌这样唱下去能唱到头吗?
生答:(齐声)不能!
师述:不要忘了,我们今天是数学课,请你开动聪明的数学脑袋,想个办法用一句歌词将它唱完了。
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一会儿便有不少人举起了手。老师示意一生站起往返答。
生A: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师问:他概括的行不行?这里的n是什么?表示什么?
师述:A同学很聪明地用一句话概括了我们无法表达完的歌词,在這里,他用到了一个字母n,想一想,n表示什么呢?(许多同学已经答出)对,这里用字母表示了数,并且表示的是自然数。这一办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明化了,它就是我们本章要探讨的问题。
2.学生活动(1)
教师运用课件演示引例,即用同样大小的两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片拼大正方形,学生按5人一组开始分组探究活动。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经过各组交流顺利找到列代数式的方法。教师稍加点评后,让学生计算了第10个图形比第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形比第9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强调此处字母n是大于1的任何自然数。
3.学生活动(2)
师问:字母是否只能表示自然数呢?你还能说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一些例子吗?分组讨论后告诉大家。学生情绪再次进入高潮,各组开始了热烈地讨论,经过交流,呈现出多种答案,教师有意识选择了五种板书出来:
(1)长方形面积:s=ab
(2)路程公式:s=vt
(3)圆周率:
(4)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5)米、千米、克、千克分别表示为:m、km、g、kg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各式中的字母可表示什么数,并说明了(3)、(5)两种不是这里要研究的情形。
4.最后教师出示了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代数式,并针对反馈情况进行了点评,学生小结了本节课的收获。随后转入学生作业的环节。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归纳——应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课堂显得生气勃勃。
1.它使我们看到充分挖掘学习素材的必要性。它说明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学生感爱好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学生就学得投入,课堂就会生动活泼。
2.它使我们看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切实可行。本节课活动1、活动2由学生在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得爱好盎然,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了熟悉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把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极的情感的形成。
3.它使我们感受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深刻变化。课堂上教师还学生以主人翁位置的手段不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或“满堂练”,而是把气力花在挖掘学习素材上,花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主动提出问题上,花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上。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