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意义
2017-06-27林秀琴熊义斌肖键徐亚娟林少君张
林秀琴+熊义斌+肖键+徐亚娟+林少君+张志辉+廖国伟
【摘要】 目的 探究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150例(30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探究, 对患者行免散瞳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技术筛查, 根据患者的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进行分期, 按照病程情况分类统计患者的发病率;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达到Ⅲ期及以上的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 比较分析2种不同检查方式的有效情况。
结果 150例(30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免散瞳眼底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患有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占31.67%(95/300)。病程<1、1~、5~、10~、>2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4.58%、17.31%、25.00%、42.16%、48.00%。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和FFA检查的诊断一致性较高(P<0.05)。结论 本次研究证明在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筛查过程中, 可以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进行筛查, 检测效果与FFA效果一致性较高, 且操作简便, 进一步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评价标准。
【關键词】 免散瞳眼底照相;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6.057
当前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致盲患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统计显示, 已有超过10万人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 对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糖尿病患者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眼部并发症状, 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发生损伤的主要病因, 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新型失明。临床上主要采用激光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 但效果也并不理想, 只能保存患者的部分视力功能。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早期筛查, 对于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力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 本次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50例(30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效果进行了探究, 现将相关探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50例(30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其中男95例, 女55例;年龄26~91岁, 平均年龄(68.4±7.5)岁;糖尿病病程0~42年, 平均病程(26.8±5.1)年。
1. 2 仪器设备 本次医学探究采用佳能公司生产的50D免散瞳眼底相机进行诊断[1]。
1. 3 方法 首先使用裂隙灯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查, 外部的屈光介质较为混浊, 或者瞳孔过小无法获得患者清晰的眼底照片, 以本次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室温环境下, 暗室内进行眼底照相。在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屈光补偿和校准的方式对固视点进行调整, 以黄斑和视盘作为中心, 先拍一只眼[2], 中间休息几分钟时间, 让瞳孔恢复后再拍另一只眼, 每一只眼的拍摄都至少获得2张45°的视野眼底照片。如果患者的病灶边缘有可疑处, 需要变换角度进行重新拍摄。拍摄完成后交由富有经验的眼科医师进行阅片筛查, 根据患者的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 按照病程情况分类统计患者的发病率;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达到Ⅲ期及以上的患者行FFA检查, 比较分析2种不同检查方式的有效情况。
1. 4 诊断标准 本次医学探究以198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所编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单纯性共分3期, Ⅰ期:患者后极部处有微血管瘤, 并小出血点;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液体渗出, 并出现血斑;Ⅲ期:出现棉绒斑和出血斑。相对应的增生期也可以分为3期, Ⅳ期:患者新生血管, 其玻璃体内发生积血;Ⅴ期:患者新生血管, 发生纤维增生;Ⅵ期:患者出现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与FFA检查结果进行Kappa检验, Kappa值>0.75为一致性好, Kappa值0.40~0.75为一致性良好, Kappa值<0.40为一致性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本次150例(30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免散瞳眼底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患有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占31.67%(95/300), 而有68.33%(205/300)的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视网膜病变分期为0期的有205只眼, 占比68.33%, Ⅰ期有37只眼, 占比12.33%, Ⅱ期有23只眼, 占比7.67%, Ⅲ期有16只眼, 占比5.33%, Ⅳ期有4只眼, 占比1.33%, Ⅴ期有11只眼, 占比3.67%, Ⅵ期有4只眼, 占比1.33%。
2. 2 病程<1、1~、5~、10~、>2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4.58%、17.31%、25.00%、42.16%、48.00%, 300只眼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31.67%。见表1。
2. 3 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和FFA检查的诊断一致性较高(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甚至已成为未来防盲工作中的重点预防对象。在本次医学探究中,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达到了31.67%, 而且伴随着患者病程时间的增加不断增高。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 临床上目前有很多种方法, 如检眼镜检查法、FFA法以及眼底照相法等[4], 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主观性过强, 且检查过程中相关记录容易出现偏差等缺点。虽然眼底照片法被认为是“金标准”, 但是检查结果分期过多, 记忆困难且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等, 不适宜大规模进行应用。FFA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 风险较大, 因此也不适宜大规模对人群进行筛查。
相比较而言, 免散瞳眼底照相法采用数字化成像, 图像质量较高, 为患者病情的分析与诊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对图像进行多角度的动态观察。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检查方法中只能静态检测的缺点。而且免散瞳眼底照相法的成本更加适中, 更适宜大规模对人群进行筛查。患者也可以通过图像更加清晰的观察到自己的视网膜和血管, 从而对于自己的病情变化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让患者对于糖尿病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提高对于糖尿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更加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和治疗效果, 控制延缓病情的发展[5]。
免散瞳彩色数码眼底照相筛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尤其是对于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检查和新生血管检查, 检出率较低, 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分期产生重要影响。由此, 建议在以后的诊断中对于出血斑较大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和Ⅲ期及以上的患者进行FFA复查, 以便进一步核实患者病情, 确认IRMA和新生血管的存在, 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6]。
综上所述, 通过本次医学探究, 虽然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不能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诊断与分期工具, 但是可以作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群的筛查首选工具使用, 操作简便, 准确率高, 节省时间, 具有很好的经济适用性。其检测效果与FFA效果一致性较高, 对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很强的诊断与评价效果, 能够准确判断预后,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和致盲率的降低都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涛, 邓德勇, 谢美娜, 等. 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的临床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1(5):452-454.
[2] 刘锐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免散瞳眼底照相应用研究. 大家健康旬刊, 2015(23):53-54.
[3] 陈红. 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意义. 中国校医, 2016, 30(4):269.
[4] 太鸿梅, 崔莲, 申圣爱. 探析免散瞳眼底照相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效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1):125-126.
[5] 徐楠, 龙启豹, 彭安兵. 眼底数字成像系统在DR筛查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11):1743-1744.
[6] 贾喜梅. 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在临床眼底检查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6):83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