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创新语文教学
2017-06-24王丽荣
王丽荣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以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生动直观的图像及人机互动的特点脱颖而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提升朗读、加深理解、刺激观察、丰富视频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对小学主文课程的几个创新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创新课程
一、创新范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学好语言类课程坚实的基础。高林生说:“朗读既是感悟又是表达,而指导朗读最好的方法是范读。”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也曾经常给学生范读,但始终感觉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也曾用录音磁带来范读,可效果还是不佳,终于有一次在绿色圃中网和泸江小学资源网里找到音频资源,在晨读时间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来范读,在那有声有景的音频播放过程中学生静了下来,认真聆听着,我从学生的表情中看到了他们入情入境的感觉,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赋予说的口,真正喜欢读、乐意读。如在教学《种一片太阳花》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用上色彩美丽的画面,学生想学爱学的欲望就自然調动起来了,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太阳花,感受太阳花的美,我再让学生说:“你想对太阳花说些什么呢?”当学生看到那么美的画面,都说得滔滔不绝,意犹未尽。这时我就播放一段很美的音乐,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有那么多的话想对太阳花姐姐说,太阳花肯定很美,是吗?那让我们合着优美的音乐,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太阳花的美丽吧!”在动听的音乐中,在丰富的画面里,学生早已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加上简单的朗诵技巧的指导,我感觉,学生无论是个别还是整体都有一个质的进步!细想来,这一切都是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带来的功效。一是课文音频是播音员的朗读,非常标准、非常规范,可以把学生置于高标准之上;二是多媒体中有背景及音乐作渲染,这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经常听读,学生有样可仿;四是教师可以抽身而出,时时关注学生,并作简单朗读技巧的指导,帮助全部学生的成长。
二、帮助学生理解
我们学生成长在西北的农村,大部分学生家庭成员都不但文化层次低,而且平时也没有看书看报的习惯,这样使学生也养成了课外时间读书少,那学生的知识面与感知能力也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低,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课文中所涉及的有些历史文化或是科学知识都很陌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老师一味去请什么情感或是思想都是在做无用之功,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这段历史或是这一事物再讲情感才能让他们有所思考。如我们学生《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如果学生不能感知圆明园的美景与珍宝,也就不会体会被毁灭后的残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圆明园被毁灭前的迷人景色和中国历代的奇珍异宝,展现给学生,让他先知觉到圆明园景色的迷人及珍宝的奇异,再给他们展示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后的不堪,播放侵略者的日记。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引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而就能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积累语言
现代认知科学的“多重记忆”和“模块理论”认为,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必须依靠文字、符号、图像、事物信息和关系的配合。而语言的积累则是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储存语文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在教学中用听读欣赏法,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评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聆听完整课文的配乐录音朗读,结合看图片,多媒体课件,一面静听默察,一面展开想象,也可小声跟读,细细咀嚼品味,在愉快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积累语言。例如,教学《长相思》,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通过播放录音。一曲低回的古典《相思》揭开了品读欣赏的过程,感人的画面,深情的乐曲,发自肺腑的朗诵,营造出浓浓的思乡情,使学生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然后,再随着乐曲多次诵读,虽未刻意记忆,学生却进行了多感官的审美体验,诗句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下来。
四、创新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丰富视野,促进学生的脑力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阅读范围。”信息技术能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强有力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阅读方式的变革,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的网络文献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平台。如教《刷子李》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链接到《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作品:《泥人张》《风筝魏》《快刀刘》等,供学生品读,体会人物的“奇”。这样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促进学生脑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小学教学研究,2016,(8).
\[2\]刘欣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融合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