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2017-06-24王红梅
王红梅
摘要:从分析“双师型”师资的内涵、现状与问题入手,着重从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向挂职”、院校联合、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等方面,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双师型 内涵 培养模式 培养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职业教育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摆在各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雙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双师型”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但是研究者们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的看法和表述不一。一是“双师”说,认为“双师型”就是教师型和技师(工程师)型,即“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师的实践技能,使专业理论课教师技能化、实习指导教师理论化。二是“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能(双素质)”说,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四是“叠加”说,强调“双证+双能”,认为“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延,“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五是“双职称”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教师的中级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六是“双层次”说,认为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即经师(经典专业知识)+技师(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即人师(价值引导)+事师(职业指导)等等。以上对“双师型”教师概念不同界定的目的都在于给“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找到一种可操作、最基本的社会权威标准。然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化,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阻碍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
实际上,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理应成为“双师型”教师。从研究成果来看,虽然研究者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的看法与表达不尽一致,但实质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当一致的。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而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即既是经师又是技师,既是人师又是事师。能力素质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证书职称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
二、“双师型”师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匮乏且继续培养困难。据抽样调查发现,各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率约为42.5%,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师的来源单一。有78.7%的专业教师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上来的,而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十分缺乏;二是学校的条件有限,自己难以培育“双师型”教师。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产、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专业教师也没有实践过程;三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技能培训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学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计划,致使培训的科目与学校所开的专业不相符合,或学校选派培养对象草率,造成了外出技能培训机会的浪费;四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外流严重。由于教师的经济收入、实际社会地位比技术人员、公务员低,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一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流向机关、企业。五是现保留下来的学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学校师资有限而不能走出校门,脱产进修。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一是校本培训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自力更生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主要是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教师与职业实践课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进行传帮带;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产教结合,以生产实际代替培训。这种模式需要学校及时与外界信息沟通,了解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新技术、新工艺并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二是自我生成模式。重视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发,突出教师的内在价值和需要,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自我培训机制,发挥教师个体在“双师”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自学自培不断提升完善。
三是校企嫁接模式。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合作关系,一方面,职校教师到企业实习或挂职进行继续教育,有能力的教师参加企业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另一方面,职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与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带培教师。这种模式是一条简捷高效而又经济的途径,但是这既需要校企双方真诚努力、共同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更需要国家和地方以立法手段达到利益制衡。
四是高校培养模式。从长远地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后备力量的储备,发挥高职师范师资和技术资源的优势,加强职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这是一种根本的培养模式,但培养院校必须树立开放的姿态,而不能形成封闭型培养模式。
五是院校合作模式。在职教师的培训也需要院校合作,一方面在高职师范院校或师资、技术、设备强的高校建立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重点骨干示范职校帮助其它职校培训教师,或具有重点建设骨干示范专业的职校帮助该专业相对薄弱的职校培训专业教师,这种模式需要职业院校冲破保守意识,突破校际、区域壁垒。
六是区域合作模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挥区域品牌特色专业师资、技术、设备的优势,帮助其它地区培训教师。七是国际交流模式。国家有计划地派遣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进修。
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原则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既要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要符合教师成长的规律。“双师型”教师培养与提高要遵循“五为主”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岗位培养为主。从“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来看,要经过实习、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阶段,教师就要相应地经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按教学岗位培养,从而使培训内容、要求等与岗位职务规范一致,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培训效益。
二是以实践培养为主。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职校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职校教师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以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是以重点培养为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水平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在对所有教师全面培养培训基础上,重点抓好“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影响一批、带动一片。
四是以校本培养为主。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也是教师成功的舞台。“双师型”教师培养要立足于校本,同时拓展途径,发挥高校、企业、行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是以地方培养为主。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也是惠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在地方,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体也是地方。地方要建立“政府统筹、部门主管、企业协作、院校实施、教师自主”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