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早期应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23例

2017-06-24胡小华傅建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血型黄疸

胡小华,傅建平

(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西 新余 338025)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早期应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23例

胡小华,傅建平

(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西 新余 338025)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早期应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诊治的新生儿溶血症患儿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均在早期进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剂量为1g/kg(大剂量),对照组患儿采用剂量为0.5g/kg,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及黄疸出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3d,实验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能够防止红细胞破坏,延缓氧合血红蛋白的降低,有效降低总胆红素含量,加速黄疸的消退。

新生儿溶血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ABO血型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免疫性溶血。在临床上以黄疸、贫血及高胆红素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主要为药物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目前分为ABO血型溶血和RH血型溶血,其中以ABO血型溶血最为常见[1]。本次实验主要是观察新生儿ABO血型溶血患儿在早期采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儿溶血症患儿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实验组患儿中男13例,女10例,日龄1~5d,平均日龄(2.3±0.8)d;体重2.5~4.1kg,平均体重(3.1±0.2)kg;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76±14)μmol/L。对照组患儿中男14例,女9例,日龄1~6d,平均日龄(2.4±0.7)d;体重2.3~4.2kg,平均体重(2.9±0.3)kg;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78±12)μmol/L。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平均体重及总胆红素水平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加入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标准:产妇与新生儿的ABO血型不同,贫血、黄疸等症状血清游离抗体测验阳性[2]。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光照治疗、酶诱导剂及常规支持治疗,同时要经常抚触患儿,使患儿可以感觉到安全感,以缓解患儿的不安情绪。另外还需进行以下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应用0.5g/kg 的丙种球蛋白进行一次性静脉滴注;实验组患儿应用1g/kg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一次性静脉滴注。测量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3d的血清总胆红素变化,测量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患儿的黄疸出现及消退时间[3]。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d及3d的血清总胆红素变化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3d,实验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d及3d的血清总胆红素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儿黄疸的出现及消退时间

两组患儿黄疸的出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黄疸的出现及消退时间比较

3 讨论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具有抗体活性,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一类球蛋白。而临床上通过静脉注射的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出来的,含有IgG抗体,它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细菌及病毒的抗体,在人体注射后,具有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4]。丙种球蛋白可以与红细胞向结合,发生脱敏,从而防止溶血的继续发生;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从而有效的延缓患儿体内红细胞的减少,使得血红蛋白的下降幅度降低;同时还可以防止已致敏红细胞的裂解,从而防止胆红素过高。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由于母体与新生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发病机制为:新生儿不具有母体的血型抗原,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母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就会发射性产生IgG,母体的IgG顺着血液流入胎儿体内,结合红细胞抗原,导致胎儿体内的红细胞遭到破坏,从而出现溶血。新生儿体内的抗体主要是通过胎盘传输的IgG,出生后,IgG被逐渐分解,且胎儿自身合成能力低,导致新生儿体内的IgG抗体快速下降,因此采用IgG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不会影响其免疫状况。

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患儿采用的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静滴治疗,其相较于小剂量而言,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总胆红素水平,使得患儿黄疸恢复的时间缩短;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延缓血红蛋白的减少,从而使得患儿血红蛋白的含氧量升高,减轻对患儿机体的损伤。这与王建霞的研究结果相类似[5]。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能够防止红细胞破坏,延缓氧合血红蛋白的降低,有效降低总胆红素含量,加速黄疸的消退。

[1]辛玥, 王静, 穆青.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早期应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2, 18(3):346~348.

[2]李英.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4):383~385.

[3]顾庆炎.新生儿溶血症实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18):146~147.

[4]焦富勇, 冯爽, 徐曼.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 2(21):54~57.

[5]王建霞.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治疗效果[J].职业与健康, 2014, 30(13):1883~1885.

[编辑] 一凡

2016-11-23

胡小华(1983-),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新生儿疾病临床诊治工作,67146681@qq.com。

R722.18

A

1673-1409(2017)12-0036-02

[引著格式]胡小华,傅建平.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早期应用治疗新生儿溶血病23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12):36~37,40.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血型黄疸
鲁晓岚:黄疸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
4种血型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