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助推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17-06-23范勇
◎范勇
创新管理助推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范勇
创新管理是建立在理念转变和体制变革基础上的新型创新管理支撑平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传统科技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创新管理平台的必要性。该平台以创新为管理对象,以创新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增值为内容,以创新管理体制的变革为依托,以建立与完善创新链的管理为目标。
创新管理;科技行政管理;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在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依托,同时也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的突破与成就令人瞩目。但应当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与已经建成正在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幅度相比,无论是理论层面的创新还是市场实践操作中的创新都还存在着诸多落后之处。因此,对创新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是我国科技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创新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创新管理是组织以其机构和体制上的创新为核心内容,依托构建创新发展的优势平台,形成协调各方发展的创新机制,更好地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从而实现增加社会福利和推动科技进步的终极目标。创新管理不是传统管理思路的延续,不是依靠项目完成和对项目过程追踪来对创新进行引导和控制,而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框架。这种框架以创新为管理对象,以创新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增值为内容,以创新管理体制的变革为依托,以建立与完善创新链管理为目标,是建立在理念转变和体制变革基础上的新型创新管理支撑平台。
2.特征
(1)动态适应性。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需要依赖创新,而企业能够持续创新需要依靠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管理,使企业以创新为中心,营造从组织到人员的全面创新氛围。企业创新的实现必须以外部条件为前提,组织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适应外部的变化,而组织内部变革或者创新正是适应外部变化的根本所在,体现在创新管理上为动态适应性。
(2)持续性。良性创新带来良好的市场反应,良好的市场反应刺激企业持续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的结果是让创新成为组织运行发展中的常态因素。因此,创新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将组织运行中的创新常态化,形成不断创新的氛围。对组织而言,创新管理的目标、实践、过程和创新动力均须具备持续性。
(3)全面性。创新管理的全面性并不是要求组织必须进行面面俱到的创新,而是要求组织的每个层面、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须和创新管理紧密联系,即组织中已经符合创新管理要求的方面、步骤或者流程无须变革,显示出不足的地方应当及时调整,已经背离创新管理的方面应当摒弃,并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进行重建。
(4)结构性。创新打破了组织结构的现有平衡必将产生新的危机与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无法承受这种压力的旧结构只能向形成新结构的方向发展。创新管理的结构性要求创新管理能够对创新进行主动的适应性变化,就是说它是一种柔性的管理结构。
(5)社会性。创新管理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依托于社会组织,在组织结构与体制上实现持续性的、全面性的、结构性的创新氛围。创新如果没有组织平台的建立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托,没有组织成员的支持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使得创新目标不可能实现。
(6)创新性。创新管理既是在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企业组织和结构方面的创新,也是对企业管理本身进行的创新。创新管理既体现在宏观的指导与政策中,也存在于微观的企业制度、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中,归结而言创新管理是管理范式的创新。
现行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1.基层科技行政管理力量薄弱
我国科技行政管理体制一直以来存在的“头重脚轻”的发展现象既是已经存在时间较长的特征,也是该体制亟待改变的创新方向。从国家到基层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获得的经费十分充足,但是越是到了基层,科技行政相关管理工作就显得越薄弱,而其机构建设也越发不健全。
2.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与科技行政管理相挂钩的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具体表现为客观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主观上试图进行科技创新的意愿并不强烈;且从总体性质上来看,企业的相关科技工作还没有被认定为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而得到相应的重视以及进一步的开发。科技的研究开发、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程度以及企业技术的改造等相关事宜还没有做到有机结合。
3.社会相关公益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传统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横向职能制与纵向层级制的矩阵形结构,类似于条块分割状的二维模式。科技行政管理是严格遵从行政隶属关系的,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等各自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由各自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纵向管理的,因此便导致生产与科研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科技创新能力较薄弱。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在我科就诊年龄>6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53例。据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78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42例。
4.创新创业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对创新创业的鼓励激励机制等还不够健全,企业相当部分的科技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人员老化、人才外流以及科技队伍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上,一时又难以进行妥善处理,对国家整体提高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制约。
5.科技行政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科技行政管理模式主要依托于项目本身的管理,缺乏创新性,这个问题尤其在西北部地区及基层比较集中。
创新管理对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要求
1.创新链管理是对项目管理的扬弃
项目管理要求项目的管理者能够科学运用专业的管理工具、管理知识、管理经验、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对项目的发展进程、发展预期的整体检测与管控,基于让项目实现设定的需求和预期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创新管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管理的范畴,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打破了原有管理模式的结构、程式、方法与目标设定,综合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动向与科技革命创新动向的整体要求,是在继承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与市场、科技和政策的动态互动。
传统项目管理组织拥有严密的层级结构,制度严重固化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与组织内的角色设定,虽然看起来严谨缜密、适合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需求,但事实上这种制度设计与发展创新的矛盾无法调和,按部就班的模式难以激发组织成员创新求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缺乏创新与变革的组织结构在现代环境剧烈变化的要求下显得格格不入。而创新管理既继承了传统管理的严谨,也拥有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互动的灵活性,它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吸纳社会发展的信息,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创新速度、丰富创新领域。
2.创新链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实现方式
无论是“硅谷模式”,还是我国参照“硅谷模式”建立的“中关村模式”,分析二者的成功经验,均可知各企业背后有一条或多条“强大”的技术链、产业链及技术创新链。各参与方通过对创新链的科学管理,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福利增值的目的。所以说,对“创新链”的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实现方式。
创新链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的有利于技术创新并实现知识经济化的企业创新发展框架。技术创新的链式流程表现为各种资源在市场、政府作用下被配置到链条各环节,循环运转形成链式结构。基本流程为:资源投入→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市场→信息回馈→创新需求[1]。硅谷模式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创新链模型(见图1):创新链的起点是技术研发端,在当前形势下,研发平台主要表现为产学研联盟的交流与合作,在平衡R&D活动中让各方发挥最大效能;中间部分为创新技术的经济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将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技术通过企业或者孵化器最终成为产品;终结点为销售端,通过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将创新技术产品投入到市场当中,这既是对创新技术的最终检验,也是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端口。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更新换代快,生产周期短,这就要求创新链要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当然,灵敏的市场反应在于创新链的整体完整性。即技术研发端提供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市场端对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提供信息回馈,组织据此改进技术创新端,通过技术创新与适应市场需求的双向流程实现技术资源积累并形成企业赖以长期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信息回馈保证了创新链的循环运作,也打破了单次运作的线性,增强了创新链各结点关联性;而创新链的高效运作需要政府与企业协同管理。
图1 高新技术创新链模型示意图
图2 基于创新链的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政府是企业建立创新链的指导者与服务者,可以说是创新链间接管理者,为企业创新链的发展提供资源、政策以及适合发展的外部环境。政府通过对企业创新链的间接管理来调控高新技术产业的宏观发展,介入平衡R&D活动,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完善研发平台及孵化器功能,合理规划科技园区布局。科学管理创新链的主导力量是市场,参与者是企业,政府提供支持与服务。在三者结合的创新链体系下,产业链功能趋于单一,专业化程度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应当限制在间接管理与间接干预层面,除非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否则不应进入市场。提高要素投入强度只是创新链管理的基础,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企业与政府管理效率才是关键。
3.基于创新链管理,改革科技行政管理体制
(1)组织体系。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是科技管理部门最基本的职责之一。科技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与创新链管理相适应的科技行政管理组织体系——政府科技创新管理驱动平台。该平台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综合化的组成部门以及专业化的协调规制机构三个要素组成,建议人员由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教育部、国资委和商务部等部门抽调组成(见图2)。
(2)运行机制。为突出其创新驱动的功能,适应创新链管理的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科技管理机制强调在方向和政策层面把握对科技管理与科技要素的投入。通过建立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平台,运用规划驱动、政策驱动、制度驱动、协调规制驱动、保障驱动和绩效驱动等手段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科技远景规划机制属于宏观管理机制,有利于科技管理部门合理分配科技资源、科学制定创新发展政策、有效健全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紧抓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的重点,让科技创新成为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全方位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
微观科技管理机制强调在具体实施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中将宏观科技管理机制的方向和政策进一步贯彻与执行。从企业、科技中介、高等院校或科技机构角度,针对区域科技发展中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形成管理制度和方法[2]。微观科技管理机制包含了从立项、研发、评估论证、推广、转化、生产和销售等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也包含了诸多具体的微观管理机制,如科技项目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投入引导机制、科技项目评估机制、科技中介管理机制以及科技信用机制等。同时,政府科技创新管理驱动平台运用现代电子政务管理,建立现代电子政务系统,为实施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实现路径。
[1]杨志勇. 基于创新链模型的创新链管理研究——硅谷经验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商场现代化,2006,(11S):183-184.
[2]胡萍. 关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4):108-111.
★本文系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012GXS6D1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 编辑:田佳奇
■连天烟草 陈宝林/摄
F20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