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7-06-23陈炎兵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城镇大城市城乡

◎陈炎兵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

◎陈炎兵

特色小城镇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优质企业与特色小镇的双重资源优势,有利于创新小城镇建设管理运营模式,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

特色小城镇;千企千镇工程;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同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 “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指出“千企千镇工程”应以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城)镇建设运营模式为方向,加强政企银合作,加快城镇功能提升。

建设特色小城镇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949年以来的我国城镇化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到2000年以及本世纪以来三个不同时期或阶段。

1.改革开放前

从1952-1978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从17.6%上升到44.1%,提高了27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化水平从12.5%上升到17.9%,仅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前各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和人口来看(见表1),虽然城镇发展整体迟缓,但大城市数量和人口增加相对较快,小城市的数量呈减少趋势,人口增加也较慢。其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限制农业户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尽管小城镇离农村很近,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将城镇和农村隔离。因此,在严格控制人口城镇化的政策下,仅有少量符合条件的人口流向大城市;加之大城市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导致人口直接从农村流到了大城市。

表1 改革开放前部分年份各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和人口

2.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末

自1980年开始,国家城镇化战略从限制城市发展,转变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各地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一时期城镇化水平由1980年的19.39%提高到1998年的33.35%,提高了13.96个百分点,年均增0.77%,超过了多数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小城市数量和人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见表2)。即通过大规模进行“撤地设市”和“撤县设市”,出现了建制城镇化。自1983年地级行政改革开始到2014年截止,共有162个地区改为地级市;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进行大规模的“撤县设市”,最高峰时曾达445个。小城市数量由1980年的106个增加到1998年的378个;同时,人口也由1180.94万人增加到4409.4万人。建制镇数量从1985年的9140个增加到1998年的19216个;人口从1990年的6100万人(1980-1989年数据缺失)增加到1998年的10900万人。各种规模的城市(镇)都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建制镇人口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类城市的人口增加速度。

建制城镇化的另一方面是“撤乡建镇”,大批乡改为镇,使小城镇数量增加了近10倍。这期间由于乡镇企业的快速成长,尽管90%以上的乡镇企业分布在自然村,但围绕这些企业,出现了很多人口集中居住区和产业地区,促使乡改镇步伐加快。尤其是1984年开始,国家降低了设镇标准并放宽户籍限制,建制镇由1983年的近3000个到1991年突破1万个,到1998年的近2万个。同时,人口数量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显然这一时期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小城镇快速崛起主要源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乡村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开放。

3.21世纪的城镇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16年的57.35%,为城镇化发展最快时期(见表3)。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较为均衡,不同规模的城镇数量和人口增长都显著加快。特别是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以县域为主的小城镇建设明显升温。特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快;大城市数量只有中间几年稍微增加,后又回到原来的水平;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数量都明显减少。因此,这一时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为外部资本和经济介入的大面积城镇化,内部结构表现为大城市急剧扩张、小城镇发展缓慢;大城市人口拥挤、小城镇人口稀疏;大城市经济增长强劲、小城镇发展乏力。最终表现为从小城镇底端到大城市高端,人口、资金、技术、产业、秩序和社会资本等全部呈现出与城镇体系结构相反的倒金字塔形。

表2 1980-1998年各规模等级城市数量和人口(个,万人)

表3 21世纪以来各规模城市数量变动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都出现了瓶颈,“大城市病”日益显现。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成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战略。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五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目标。特色小城镇地处城乡接合部,可以有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关键点就在于广大农村。即便是按照常住人口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57.35%,也就是说,还有接近一半的人家在农村。实现这批人的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必须依靠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特色小城镇建设是21世纪现代版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再现。

3.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深远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色小城镇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的问题。特色小城镇能够吸引和聚集大量的城乡人口,是缓解大中城市发展压力、增加人口就业的重要力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是产城融合,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特色小城镇以产业为支撑,最大限度地吸引当地居民生活、就业,是产城融合、就地城镇化的最佳选择。

4.当前是发展特色小城镇的最佳机遇期

■柳堤千树 董年龙/摄

(1)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基础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小城镇。

(2)伴随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中城市遇到土地空间有限、环境压力加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使得工业和服务业在大中城市向纵深发展受到制约。在这个背景下,把产业从大中城市向小城镇转移恰逢其时。

(3)当前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通过发展小城镇,就地就近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产业融合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这为特色小城镇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4)当前我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利器。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5)科技发展助推小城镇发展。包括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是建设特色小城镇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知识产权小镇,可以通过互联网把一些产业集聚以后,再通过互联网辐射到全球。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

建设特色小城镇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目标和任务,国家发改委专门出台了《意见》。为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运营的成功经验,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千企千镇工程”。

1.目的

(1)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搭建小城镇与企业主体有效对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共同推动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促进镇企融合、共同发展。

(2)充分发挥优质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的双重资源优势,开拓企业成长空间,树立培育特色品牌,实现镇企互利共赢。

(3)充分调动全国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小城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发展小城镇经济。

(4)创新小城镇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推广公共服务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2.内容

(1)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和充满魅力的特色小城镇为目标,推广“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特色小城镇创建模式,充分整合政府、企业、银行和社团组织资源,形成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合力。

(2)重点聚焦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和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3)建立以“一网、两库”(信息网、基本情况库、应急决策支持库)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平台。

(4)搭建镇企合作平台。

(5)镇企结对树品牌。

(6)推广典型经验。

(7)强化协调推进。实现政企银社联合联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同做好服务工作。

(8)完善政策支持。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典型地区和企业,可以优先享受有关部门关于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支持政策,优先纳入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将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及形式给予金融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将加强服务和指导。

(9)积极宣传引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自媒体等舆论引导作用,持续跟踪报道“千企千镇工程”实施情况,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主席兼理事长)

■ 编辑:张涵

F292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6.002

猜你喜欢

小城镇大城市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发挥小城镇纽带作用 推动河南城乡融合发展
What is VR 何谓VR
动漫show :《肆式青春》:大城市的温情,北上广的爱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